危险“呼叫转移”
2019-04-29向治霖
向治霖
才刚过去的2019年3月,是事故频发的一个月。
江苏在月底接连发生3起事故,令人侧目。3月21日,江苏陈家港化工园区发生爆炸事故,死78人,伤数百人。3月30日,江苏丹阳一汽配厂突发大火,烧了一夜,所幸无人员伤亡。3月31日,江苏昆山一公司存放废金属的一个集装箱发生燃爆,死7人,伤5人。
“化工第一大省”山东也没能幸免。3月29日,山东青州市一珍珠岩车间发生爆炸,事故原因初步判断为液化天然气泄漏,致死5人。
把时间范围调至半年之内,国内化工企业发生的重大事故更有多起。仅在2018年11月,福建泉州在这月初发生“泉港裂解碳九泄漏事件”,造成69.1吨化学品泄漏。到月底,河北张家口发生“11·28”爆燃事故,涉事化工公司的氯乙烯气柜泄漏,氯乙烯扩散到厂区外公路上,遇明火发生爆燃,死23人,伤22人。
难道是因为监管不严?不,恰恰相反。
监管部门对危化行业的监督整顿从来没停止过,事实上,以近年来出现的大面积雾霾天气和2015年发生的“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为教训,始于2016年的环保督查,让整个化工行业“地动山摇”。
化工园区被整合提升,甚至多个省市规定“不再上新”。化工企业被限产停产、“关改搬转”,力度很大。日益严苛的环保治理,已经影响到其经济效益,据CCPMI(中国化工行业采购经理指数),化工市场在2018年的交投行情一度很清淡。
但在历经多轮整改之后,安全生产重大事故依然难以被杜绝。为什么?
安全之争
化工业是一个危险事故高发的行业,通过改进,精细化智能化的化工园区,能够将发生事故的概率降至极低。但是,工业界有句名言:没有绝不会泄漏的管道和罐体。风险在整体上是可控的,只是难保万一,这本就是官方与民间都能接受的常识。
不过,具体到某一个正在落实的化工项目,“常识”很容易失守,地方政府、民众和项目方之间微妙的关系就被暴露出来,从而走向一场极容易失控的博弈。
博弈的关键点,仍表现在项目“安全与否的争论上”。
PX项目的争论便是典型。在前些年,厦门、青岛等地出现过民众抗议PX项目在当地建厂的事件,“谣言”随之而来,把PX(对二甲苯,易燃低毒类化学品)描述为一种“高致癌物”,又称国际通例中的工厂安全距离为100公里,工厂事故频发等等。“谣言”进一步推动了抗议热情。
每当此时,“权威专家”又被请出进行科普,论证PX项目不同于小型化工厂,它是安全的、“几十年来没出现过大的安全生产事故”的。
然而,双方还没形成共识之时,2015年4月6日,漳州古雷腾起大火,“PX工厂”腾龙芳烃公司发生事故,火光照彻天际。“雄辩”还没有停止,“事实”却已经到来,PX项目的这一境况,正是化工项目在尴尬处境中的一个映照:民众越发固执己见,官方在有了层层安全背书后,依然难防事故的发生。
前文所述的几起事故,情形与之相似。山东、江苏早已规定“一律不批新的化工园区”,旧有项目经过了环保督查,陈家港化工园区才在2018年被停产整顿,涉事企业也是在经过审批后复产不久。但是,事故还是发生了。
在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中,工厂与生活区的距离太近,都是引起惨烈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常常被诟病为“化工围城”,实际上是“城围化工”。
化工项目似乎成为了城市的一块“心病”,地方政府却不能轻易放弃它。尽管“前科累累”,化工业的正面效益也很明显,它带来地方经济的增长和庞大的税收,同时能够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化工业内流传着一句话:中国城镇化史,也是一部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史。这句话意在表明化工业的重要作用,如今看来,它也透露出化工业弊端的来源。—化工项目的落实,发展了当地的经济,吸引来外地的劳动力,城镇化随之开始,原本距离市区遥远的化工企业,渐渐被居民生活区包围。
在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中,工厂与生活区的距离太近,都是引起惨烈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常常被诟病为“化工围城”,实际上是“城围化工”。但这一困境很难解除,即便搬迁转移了老厂区,并把新厂区设立在更远的郊区,可是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腾挪的空间毕竟有限。而拱手让给域外,地方政府又舍不得这些税收大户。
民众、地方政府和项目方,谁也动不得。事故发生前,政府和项目方论证落地项目的安全性,政府以行政监管、审批资质等手段,为化工项目的安全性背书。一旦事故发生,过往纰漏必将暴露无遗,民众又一再验证他们的“先见之明”。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安全之争”有赢家与输家,但从来没有结论。
产业迁徙
尽管地方政府十分看重化工业的经济效益,割舍很難,但在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化工业的转移势在必行。
化工企业的落地选择,并不完全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吸引力”与当地民众的“排斥力”之间的博弈,它首先是一个市场行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较早,有着相对宽松的政策和人力优势,化工企业纷纷入驻。
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土地、经营和人力等成本都在上涨,化工企业开始“西进”。产业转移早在2008年左右就开始了,中西部地区作为承接地,化工产业的规模指标陡升。不过,市场驱动下的产业转移量,与化工产业的总量相比“九牛一毛”。目前为止,东部沿海地区的化工企业数量依然占绝大多数。相对完备的设施硬件、集中了上下游产业的园区配置,让化工企业不能断然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