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坪羌寨木锁研究
2019-04-29杨永梅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天津300071
杨永梅(南开大学 文学院艺术设计系,天津 300071)
桃坪羌寨中的房屋排布紧密,灵活多变,形成堡垒型密集的聚落特征。房屋与房屋通过屋顶互相联系,建筑中表现为共用墙体,这为战时逃生和支援提供了另一条有利路线。因此房屋的安全性不仅仅对是本家族,对于整个羌寨也是至关重要的。木锁就是发挥了这一关键作用的器物,由于木锁使用寿命能与碉楼相始终,而碉楼往往能矗立千年而不倒,因此木锁获得了“千年木锁”的美誉。
桃坪羌寨中的木锁众多,特点差异不大。我选择了羌寨中某过道的一处房屋的大门木锁进行了以下研究分析。
一、木锁形态及开锁原理
木锁(图1)的形态近似长方体状,由五个构件组成(图2),其中,构件一为木板,位于木锁的顶部,其长度、宽度、高度分别约为12.7cm、7.5cm、1.5cm。构件二为“木奶奶”,形似两个上下叠加的圆柱,上粗下细,其高度约为6.3cm。构件三为木锁主体,其长度、宽度、高度分别约为37.5cm、12cm、14.8cm。构件四为锁同,其长度、宽度、高度分别约为36.8cm、5.8cm、4.2cm。构件五为钥匙,其长度、宽度、高度分别约为26cm、1.5cm、1cm。
开锁时,将钥匙取下,手握钥匙侧棱立起(先竖后横),插到锁同底部的槽中,当钥匙插到槽的中间后,转到横放状态。开始用钥匙向上敲“木奶奶”,直至全部同时敲打上去,并同时向右拖钥匙,要求动作连贯,才能将门打开。钥匙向右拖会顺带锁同向右拖,门打开的原理就是将锁同抽出,使门在打开的方向没有锁同的阻挡。
开锁的难易程度与“木奶奶”的数量有关,“木奶奶”的数量越多,开锁时越困难。“木奶奶”的数量一般为两个或三个,数量为三个的开锁难度更高。因为用钥匙敲打时,需将三只“木奶奶”同时敲打上去,才能将木锁打开。
关锁时,分为两种情况。当锁同完全拔出时,此时的“木奶奶”(图3)悬挂在放置锁同的槽中,锁同的插入受到阻碍,需先用手将“木奶奶”顶上去,并快速将锁同插入槽中,动作需连贯,使“木奶奶”自然地掉落在锁同上预留的孔洞中,这时关锁动作完成。当锁同未完全拔出时,此时的“木奶奶”处于被敲打上去的状态,木奶奶的下端与锁同的上平面接触,因此只需向左推动锁同,直至“木奶奶”恰好掉落在锁同上预留的孔洞中即可。
二、木锁的装置
羌族的院落很小,房屋较为高大紧密。木锁通常设置在屋院入口处大门右侧的墙壁上,便于右手开锁。进入屋院后,看木锁的设置则在大门的左侧,需用左手开锁。
在屋院入口处设置的木锁(图4),可以看出木锁是“嵌”在墙壁上的,即在修砌墙面到一定高度后,将木锁放入并留足开锁时手和胳膊活动的墙洞空间,而后继续完成砌墙。木锁放置的朝向,一般为木锁的长边与墙的厚度对应,并将木锁带锁同的一侧靠近屋院的内墙放置。
由于钥匙尺度过大,不便于随身携带,家主人在屋院内侧木锁附近钉一个钉子,将钥匙悬挂在上面,只有本家或者本族人知道钥匙存放的位置,陌生人是不知道的。同时只有熟悉木锁构造和用法的人才能在短时间内将木锁打开,如果门外开锁的时间过长、动作声音强烈,说明是外人来了,因此使用木锁的安全性很高。
三、人机工学分析
1.开锁立姿分析
调研木锁设置与大门和屋院外墙位置关系,木锁最低处高度在墙壁的92cm处,在男性立姿工作面高度范围内,且与女性的立姿工作面高度接近,使得男性和女性在开锁时都能达到一个比较舒适的状态。
1962年建筑科学研究院发表的《人体尺度的研究》中,有关我国人体的测量值,可作为设计时的参考。四川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63cm,女性的平均身高为153cm。木锁的最低处高度(92cm)与四川省女性肚脐的平均高度(92cm)齐平,略低于男性肚脐的平均高度(98cm),男性和女性使用时均无需大幅度弯腰或翘脚,开锁的状态轻松舒适。
2.开锁手部分析
(1)尺寸应符合人手尺度的需要
钥匙手把的长度应接近或超过手幅的长度,使手在握柄上有一个活动的选择范围。手把的径向尺寸必须与正常的手握尺寸相符合或略小于手握尺寸。如果太粗,手就会握不住手把;如果太细,手部肌肉就会过度紧张而疲劳。
握持钥匙手把和锁同的尺度关系。握持钥匙手把时(图5),手指发力握住,掌心轻触或处于悬空状,手指自然握住两侧并弯曲到手把底面,手指与手掌的配合刚好将钥匙手把包裹在手中。手把的长度接近手幅的长度,不会产生握持拘谨的现象;手把的径向尺寸小于手握尺寸,手部肌肉放松自然。握持锁同时(图6),因锁同的长度超过手幅的长度,手在锁同上活动的范围广;锁同的宽度小于手的宽度,手不会出现握不住锁同的现象;锁同的高度足够,握持时手可以顺势捏在锁同两侧,左右推拉轻松自然。
(2)手把形状应与手的生理特点相适应
就手掌而言,掌心部位肌肉最少,指骨间肌和手指部分是神经末梢满布的区域。指球肌、大鱼际肌、小鱼际肌是肌肉丰满的部位,是天然的减振器。设计手把形状,应避免将手把丝毫不差地贴合于手的握持空间,更不能紧贴掌心。手把着手方向和振动方向不宜集中于掌心和指骨间肌。
握持钥匙手把和握持锁同的作业时手的生理特点。钥匙手把两侧是向内凹的弧度形,且表面光滑,不会对肌肉和神经产生压迫性。握持时只需手指部分发力,指骨间肌、大鱼际肌和小鱼际肌外侧配合握住即可。握持锁同时,手指部分发力握住,由于锁同较宽,手的握持宽度大,和手指的接触面积大,与其他部位接触面积小,且锁同表面平整光滑,使用者舒适度高。
四、材料工艺分析
1.材料分析
制作木锁主要选用材质坚硬、不易腐烂的木材,以“铁铃子”“铁沙木”“柏木”“锻木”等为首选。在房屋大门入口处设置的木锁,上部和下部均为厚重的墙壁,木锁应材质坚硬,且具有良好的承重抗压能力。木锁设置在底层大门入口处,羌寨内道路窄、房屋高,太阳不易射入,同时羌寨底部有水渠,房屋底部湿气重,木锁还应具有耐水耐腐的特点才能在这一环境下使用。
2.工艺流程分析
木锁的制作是通过一块木材雕凿完成的,这体现了木锁制作工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制作木锁先要确定其大小和厚度。因桃坪羌寨地区冬季寒冷,厚墙壁可挡风御寒;夏季炎热,厚墙壁可防暑纳凉。选用木桩的大小和厚度要根据所需木锁的房屋墙壁厚度决定。
首先把木桩削成相应大小厚度的长方体,再将长方体的一侧垂直削去两个角,这时顶面的形状是梯形,木锁的外部形态确定。其次进行内部处理,先在木锁底部约为2/3处挖空一个高度为木锁高度1/3的槽,然后制作一个可以放入槽内的长方体锁同。锁同的底部正中挖一个长度为锁同长度1/2、宽度为锁同宽度1/3、高度为锁同高度2/3的槽。即锁同一半是空心的,用来插钥匙;一半是实心的,用来挡门。然后在插锁同的上方挖一个槽,里面放置“木奶奶”,“木奶奶”的大小和位置与锁同上小孔的大小和位置相一致。最后制作钥匙,钥匙的大小和长度依据锁同底部槽的尺度确定,钥匙左右两侧凸出两个长方体小条也与“木奶奶”的大小和位置一致。
五、视觉审美分析
材质:《考工记》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强调了对材质美的重视。木锁的制作只用了木头一种材质,却能将木头的美发挥到极致,给使用者带来舒适的视觉和触觉体验。木锁外部具有丰富多彩的肌理和光泽,展现一种原始自然生命的韵律感;当我们看到木锁时,木头健康环保的材质特点会对人的自律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其触感柔和温暖,营造温馨的使用氛围。
形体:木锁的形体是类似梯形的方体,整个木锁在一块木材上制作而成,整体统一感强,给人一种结实稳定的感觉。在木锁长边的一侧竖直切下两个角,赋予新的变化,避免了呆板笨重感。木锁的形体上下比例匀称,视觉上带来一种匀称之美。
色彩:木锁是木质棕色,带给人温暖怀旧的年代感,与羌寨的年代久远相一致。同时,木质棕色也能给人一种亲密简朴、自然亲切、有益健康的感受。
比例:钥匙的比例接近黄金分割比。调研五把钥匙的尺寸,钥匙手把与钥匙杆的比例接近黄金比例0.618,在视觉上给人协调之感。
设计元素:简单的木锁结构中,有许多设计元素,并不是单纯简单的方体间的组合。它具有点、线、面的设计元素,简洁大方,富有设计感。
结语
桃坪羌寨的木锁不但有实用价值,更是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证物,它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木工工艺的发展轨迹。看似结构简单的木锁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部设计,将功能与审美完美融合,充满了人性关怀。
制作的木材取自于羌族人民的生活环境,质朴的制作方式是对美最率真的表达。锁匠艺人追求对使用材料纯粹地表现,将生命纹理自然地裸漏,不加装饰,视觉上追求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的统一。因此木锁丝毫没有当下机械化大批量工业生产的冰冷生硬感,带给使用者的是亲切温暖安全的感受。
木锁保卫着羌寨古堡的安全,锁匠艺人在追求实用功能和审美性的同时,寻求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这与古代“天人合一”的境界一致。这种崇尚自然、有温度的设计表现手法值得我们探索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