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出土的纺织品密度测量

2019-04-29图/王

大众考古 2019年10期
关键词:根数纱线显微镜

文 图/王 丹

纺 织品因为其属性为有机物,受埋藏中的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易降解,能够保存下来实属不易。考古清理出土的纺织品遗存非常少,除密封在南方饱水环境中,或西北完全干旱地区,又或高纬度冰冻环境能得以保留外,我国大多数地区地下水位不稳定,时高时低,埋藏在地下的纺织品极难保存,有“干百年、湿千年、不干不湿两三年”的说法。即使考古中偶有发现,保存性能也很差,一般皆污染严重、炭化严重,甚至稍稍碰触便化为齑粉。

随着考古的精细化,近年来各地实验室考古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纺织品痕迹被认识和发现,而且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提取手段提高,多学科结合越来越紧密,出土文物有可能被第一时间提取,在种种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古代纺织品材料被报道公布。今天的我们便有机会了解古代纺织品技术水平、工艺手段,以及由纺织品材料的研究衍生出来的文化传承与交流等。

在这种利好条件下,很多的考古发现纺织品材料产生,在对考古发现纺织品样本的分析研究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对出土纺织品的测量有着区别于传统测量或者说与现代纺织品的测量完全不同的地方,这是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我国古代纺织物多为梭织物,织物的密度是纺织品的重要物理属性之一,一般指织物单位长度内经、纬编织线的根数,这里现代织物统计时基本单位一般用1 英寸或10 厘米表示,国家标准规定使用10 厘米内纱线根数表示密度,但国内考古发现的纺织品由于材料较少,面积有限,测量时我们一般用1 厘米表示,即每厘米有经线、纬线各多少根。其中经纱排列根数叫经密,纬纱排列根数叫纬密。单位长度里根数越多,密度则越大。

密度镜

三维视频显微镜下的测量

织物上的结晶盐附着

织物上附着的尸蜡

现代纺织界在对现代纺织物进行密度测量时是使用经纬密度仪的,而考古发现的纺织品文物,由于面积普遍较小,保存状态不佳者居多,且纤维间常常附着有污染物或结晶盐等,往往很难使用仪器进行测量,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以手工测量为主。由于一般织物的纱线直径较小,肉眼很难准确计数,对织物密度的统计大部分还是要借助工具的,常用的测量工具有密度镜、手持显微镜、三维视频显微镜等。这几种常用工具在使用上各有利弊,比如密度镜小巧便于携带,使用灵活,但是计数时容易出现误差;三维视频显微镜自带标尺,能够测量两点区间,计算精度较高,但是往往放大倍数较大,测量容易限于局部,不利于对整体的掌控。

具体在点数纱线根数时,要以2 根纱线的中间点为起点,若数到终点时超过0.5 根、不足1 根时,按1 根算;不足0.5 根,则按0 根算。遇到某些组织循环结构较大跨越一定范围时,应选取不同位置点数经纬纱密度,再计算平均值。长期工作中发现,区别于新的现代纺织品,考古发现的纺织品材料具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地方,如果在工作中没有注意到,只按照常规方法计算,在测量结果的科学性上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测量考古发现纺织品材料时需要特别注意几点:

考古发现的纺织品样品,普遍会受到埋藏环境影响,包括泡水会造成纱线膨胀、环境过于干燥会造成纱线的干缩,埋藏环境与出土后保存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都会造成织物密度的细微变化。我们在测量时要考虑环境影响。

包裹在织物上的锈壳

织物包裹不同位置造成密度不同

织物受拉伸产生形变

考古发现的纺织品材料由于多出土于墓葬内,或紧挨着墓主人尸体,或受尸液浸泡,织物表面很容易出现结晶盐附着及尸蜡污染物的包裹等现象,这些位置的数值与他处一定会有出入,各种病害都会对织物密度的测量准确性造成影响。实际工作中,这些因素也不得不加以注意。

织物如果包裹或挨近铜、铁等金属物质,随着氧化、锈蚀的发生,金属锈蚀物常常会包裹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硬壳,这种情况下如果进行测量,需要注意单独处理锈蚀后的织物密度。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也比较常见,因纺织品有一定的伸缩性,在用于包裹器物时,器物平底和球状弧面等不同位置的松紧拉力往往不同,不同位置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拉伸,在长期的埋藏、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干预下,大部分织物无论是织物纤维还是动物纤维,其原本的纤维弹性均几乎丧失殆尽,在离开原包裹物后,已老化甚至断裂的织物纤维也很难再变化而使织物恢复到其原有状态,这时织物密度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

还有一些织物可能由于某些原因造成了某个角度的拉扯,使经纬线不再呈垂直状态,而形成某种角度的最终形变。同样囿于纤维弹性不能恢复的弊端,测量时亦不能进行复原,在这种情况下,对织物密度测量数据的把握上也要格外注意。

以上这些问题是我们在考古出土纺织品测量工作中实际遇到且经常发生的,为了避免误差,尽量保证测量的科学性,就要求我们在测量考古发现的纺织品材料时做到首先要在不同位置不同状况多取测量点反复检测,不能简单处理,这是考古发现纺织品的特殊性。其次,要了解文物原埋藏状态、出土状态,观察遗物在埋藏过程中是否泡水,是否表面有结晶盐包裹,是否有尸蜡、锈蚀产物等。最后,常规的仅在显微镜下取几点测量取得数值,再推导出整体密度的做法,在考古发现材料上显然是不科学不严谨的,最好能采用显微镜和密度尺多种检测手段相互印证结合的方式。

我们现在对于考古出土古代纺织品密度的认识都是相对的,其测量结果与文物当年织成使用时的真实状态相比,必然会有细微变化。现在的面貌肯定不是其使用或埋藏时的原始面貌,变化程度虽不会太大,但也要把变化因素考虑进去,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切实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猜你喜欢

根数纱线显微镜
更正
《用显微镜看大象》
影响纱线毛羽试验结果主要因素探讨
棉本色纱线密度测试参数分析与探讨
基于哈密顿原理轴向运动纱线的振动特性研究
显微镜下的世界
教材,你用“活”了吗?
玉米的胡须
显微镜中奇妙的沙世界
人生的纱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