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文书“京点”之比》系列报道之一评文书评选那些事
2019-04-29王涵
本社记者 王涵
裁判文书,是法官与外界交流的桥梁;裁判文书,是法官专业水平的体现;裁判文书,是法官智慧的结晶。
2019年1月24日,北京法院2018年优秀裁判文书网上互评活动落下帷幕,最终有100篇从全市三级法院推荐的158篇裁判文书中脱颖而出,其中包括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1篇、优秀奖39篇,活动还评选出单位组织奖5名。
据时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安凤德介绍,这次评选活动的参选文书范围是全市法院2017年5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生效并已公开上网的裁判文书。活动坚持专业性和群众性相结合的理念。评选分为初评、复评、总评三个阶段。整个评选活动历时7个月。最终评选出的一批格式规范、逻辑严谨、说理透彻、结果精准,能代表北京法院审判水平的优秀裁判文书。评选活动也培养出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业界认可、当事人满意的优秀法官。
这已经是北京市高院第四次举办法律文书评选活动,优秀裁判文书评选活动早已成为北京法院的一张亮丽名片,享誉业内外。
精益求精的比赛规则
这是北京市高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周晓冰第二次作为负责人筹办“北京法院优秀裁判文书网上互评活动”。他深知裁判文书与法官的审判业务密切相关,是最体现法官价值、水平和能力的“证明书”。从上一届开始,就重新设计了评选规则,即便是第二次筹办,周晓冰和团队也丝毫不敢怠慢。想要让评选过程既体现专业性,又考虑“民意”,最大限度地公开公平公正,怎么设计评选规则,便成了这个活动最关键的一项。最终,在总结前几届经验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革创新,评选规则尘埃落定。
评比分为三个阶段七个环节,总结起来就是初评阶段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复评阶段专家打分和干警互评相结合;总评阶段特邀嘉宾评审和网络公众投票相结合;最后法官会议进行复核。全过程都在全市法院“裁判文书网上互评系统”中进行,投票、点评全程透明。
在初评阶段,一共收到了自我推荐法律文书389份,广泛调动了全市法官的参与热情。数量多、覆盖面广是今年自荐文书的亮点,不仅比去年增加了172份,还涵盖了刑事、民事、商事、行政、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在初评阶段,综合考虑到全市各级法院收案数量、法官人数、审级等因素,合理分配了推优比例。各院对法官的参选文书严格把关,通过逐层选拔,最终有158篇裁判文书进入复评阶段。
在复评阶段,邀请了全国法院审判业务专家和北京市法院审判业务专家共计43人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进入复评阶段的裁判文书进行评审。每篇文书由5名专家评委打分,确保评选活动高水准、专业化又兼顾公平。根据专家评审结果,排名前30的裁判文书进入干警网上投票环节。据统计,共有1688名干警参与了投票,累计投出22740票,投票率为89.75%。最后将专家评分和干警投票得分,按照7∶3的权重进行计算,确定了复评阶段裁判文书的得分,排名前20的裁判文书进入总评阶段。
在总评阶段,邀请了知名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关注度高的知名案件承办法官、新闻媒体代表以及最高法院审管办领导等20人组成评审委员会,对进入总评阶段的20篇裁判文书进行评审。同时,依托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北京法院官方微博、北京法院微信公众号对进入总评阶段的20篇文书集中展示、推送,并开通投票功能,接受网络公众投票,共收到网友投票171007票。最后,将嘉宾评审得分与网络公众投票得分相加,确定了总评阶段裁判文书得分,并在此基础上把总评得分和复评得分按照6.5∶3.5的权重,确定此次评选活动的获奖裁判文书。
据安凤德介绍,经过复评和总评,共收到了评委认为文书存在瑕疵的意见116条,经过整理和筛查,多数意见为格式、标点、文字错误,说理不充分等问题。北京市高院又对获得一、二等奖的裁判文书进行了重点筛查,将两份评委争议较大的裁判文书提交市高级法院相关业务庭法官会议进行复核。
匠心独具的规则设计
2002年,周晓冰进入北京法院,先后在知识产权庭、民事审判庭、劳动争议审判庭工作。2017年,他从北京市二中院调到高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从业务庭到了职能部门。周晓冰在得知自己部门要组织全市法院优秀裁判文书网上评选活动时,既感觉兴奋,又倍感压力。审管办的大部分同事都曾在业务庭工作过,大家都知道裁判文书对于体现一个法官价值的重要性,这份认可,对法官来说是沉甸甸的。对于他和同事们来说,如何把活动办好,压力也是沉甸甸的。
起初在拟定评比方案时,设计得很复杂,周晓冰和同事们既想让评委的阵容更大一点、影响更广一些,又想让环节更多一点、结果更公平一些。当然,严格的要求肯定给实施带来了很多困难和阻碍。
由于本次进入复评的文书有158篇,每个评委把所有文书都看一遍显然不现实,所以不得不采取分组的方式。这种做法就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评委的打分标准不可能一样,侧重点也不同,有的手松,有的手紧。“我们当时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最后也拿出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周晓冰说,“我们就通过对评委平均分和不同分数段的文书数量进行限制的方式,要求90分以上的只能有几篇,80分以上的只能有几篇,强制评委必须将手里的文书按照规定分布在不同的分数档次中。比如大多数评委都有自己的专业,对于本专业的偏好可能也会导致结果异化,因此我们在分配评委的时候,确保一篇文书有2至3个本专业评委评审,也要安排有1至2个其他专业的评委。再比如,为了避免有些评委对于某篇文书过于偏好或不满,导致评选结果不公平,保证每篇获得二等奖的文书平均经过15名评委评审,每篇获得一等奖的裁判文书都经过25名评委评审。再加上参与复评审判业务专家分布在全市各个法院,我们还必须让本人回避本院的文书。”
这些复杂的考虑,无疑大大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周晓冰和范跃如副主任把要求确定下来之后,让另两位同事做出一个评委分配表。两个人熬了一夜,第二天交出了一张密密麻麻的表格,这张表格满足了所有的要求。
复评阶段裁判文书分配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另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接踵而至。在前几届评比的时候曾采用点赞总数和投票总数确定名次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导致了人数多的法院、参与度高的法院的参赛作品往往排在前面。
这次吸取教训,将文书的网上评价分为两部分,一个点赞,一个投票。为了避免点赞人数对文书排序产生的影响,周晓冰和部门里的几个购物狂引进了“淘宝五星点赞”机制,文书的得分由所有点赞人的平均分决定,点赞的人越多,说明分数越真实、稳定,这就解决了靠人多刷分的可能性。
别小看这个点赞,点赞多、人气高的文书可以出现在互评网站首页的“干警点赞榜”栏目中,上榜意味着增加了曝光率,文书被看到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解决了点赞问题,但是投票就有些麻烦了,没法计算平均数,只能用票数决定结果。办法总比困难多,最后大家想出一个“限定投票人数、限定投票票数”的方法。对各院参与投票的人数进行限制,从总量上控制有效票数;享有投票权的干警每人15票,不能多投或少投。这样的设置,使得投票人除对本院裁判文书投票之外,还必须要对其他院裁判文书投出一定数量的选票,从而保证有效票数总体可控、投票结果相对客观。
“说起来好像还算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其实繁琐得很。首先要分配各院的投票人数,然后让各院报送投票人名单,再将这些人通过投票系统逐一做权限控制。在投票中,要确保每个干警必须投出15票,不能多投不能少投,否则无法提交。为了避免让投票者一个一个对勾去核查是不是正好选了15篇,或者因为没有正好选15篇,无法提交结果,从而对于我们这么严苛的规则产生厌恶情绪,我们让技术公司在投票页面做了贴心的提示,每勾选一篇文书,就会在页面上面自动显示,你有15票投票权,现在已经投出了几票,还需要投几票,或者需要取消几票。”周晓冰对于他们自己给自己主动制造出的“麻烦”苦笑不已:“但结果还是很让人欣慰的,这种设计,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和目的,总算没有白忙活。”
自始至终的文书情怀
从评选的效果和结果来看,这次活动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将专家评审与公众投票贯穿整个评审过程。以专家评审为主导,确保入围裁判文书质量过硬,复评和总评阶段,皆以专家评审为主,保证了评选结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以公众投票为辅,积极调动干警们的参与热情。
>>优秀裁判文书网上互评专栏 王涵摄
>>干警网上投票情况展示 王涵摄
这届参与评审工作的评委人数由上届的56人增加到63人,每篇获一等奖的裁判文书评审由上届的16人次增加到25人次,每篇获二等奖的裁判文书评审由上届的10人次增加到15人次。总评阶段,邀请了“‘路虎’商标侵权纠纷案”二审审判长、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邱永清,全国首例大气污染公益诉讼案一审法官、山东省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张小雪等外地资深法官参与总评。评委人数的增加、评委规格的提高,为这届活动的专业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本次活动的另一大特色是全程线上、无纸化操作,既环保又公开透明。“裁判文书网上互评系统”是专门为裁判文书评选活动设计的,也将沿用到以后的评比中,这个系统实现了从文书自荐、初评推荐,到专家打分、全员点赞、干警互评、公众投票等全过程均在线上进行。每个阶段得分和计分方式都是完全公开的,没有任何人为操作和更改的可能性。同时还设计了专家评分榜、网上互评榜、干警点赞榜、文书热评榜等多个榜单,数据实时更新,排名一目了然。
随意点开一篇感兴趣的裁判文书,就能看到它的点赞数、投票数和专家评审意见,所有票数都是系统自动统计,免去了人工统计的麻烦和容易出错的风险,同时能看到各个院干警投票任务的完成情况,所有数据分析都由图表显示,一清二楚。
“我们在本次活动中还有一个只有获奖的法官才能感受到的‘服务’,我们将各个阶段评委们的评审意见整理后,隐去评委姓名,逐一反馈给承办法官本人,供他们参考、学习和改进,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鞭策和鼓励。”周晓冰解释。
整个组织活动工作量庞大,过程复杂,周晓冰和同事们既要进行法院的常规工作,又要额外找时间来筹备这次活动,大家一度压力大到喘不过气来。
>>北京高院审管办主任周晓冰 周晓冰供图
周晓冰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严肃的工作态度,曾让借调来为举办活动帮忙的其他院法官猛“吐槽”:跟他一起工作压力大到哭。周晓冰自认为对来帮忙的同事没有过分要求,只是提一些建议。跑去问自己部门的两位同事:“你们是自己人,我对你们要求严格得多,你们哭过没?”同事回答:“没有,早习惯了。”周晓冰一时辨别不出这个回答是肯定还是否定。
周晓冰坦言,同事们组织这场评选,最大的动力其实是对文书的情怀。
他讲了关于自己的一个小故事:2015年8月,他去外地学习考察司法改革。途中,看到新闻报道一名中山大学学生因教材涉嫌歧视同性恋状告教育部的案件。联想到之前看过的美国司法关于人权和宪政方面的案例,他立刻兴奋地打电话给在受理法院行政庭工作的朋友,说这个案件很典型,也许可以产生一份伟大的判决。那天夜里,他就梦见自己在审理这起案件,法庭调查、辩论、调解、最后陈述,然后是起草判决。真的是在梦里起草判决!把如何叙述、如何引证、如何论理全程写了一遍,以至于醒来后他还清楚地记得整个“本院认为”部分的具体文字表述。
“法律文书之于法官,就像出版的书之于作家。作家再厉害,一辈子最多出几十本书;编剧再厉害,一辈子最多写千集电视剧。而北京的法官,2018年人均结案357件,除了一些程序性的制式文书,一个基层法院的法官,每年都有几百件作品在网络上被公开。”
“在法院系统,有很多种表彰奖励,但是裁判文书的奖项,可能是与法官的审判业务最密切关联,最直接体现法官价值、水平和能力。我们很理解市高院党组对于这个评比的重视,也更能够体会领导要求‘大张旗鼓地表彰优秀裁判文书’的用意。”周晓冰说这些话时语调稍稍有些增高,记者明显感受到了他激动的心情。
大家对举办这次活动,都夹杂着许多“私人情感”。周晓冰说:“和我一样,我们这些不再是‘法官’的法官,是带着崇敬、艳羡和情怀去组织评比的。”
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人独自完成。评选可以这么高质量地进行,并且能顺利完成,一届比一届水准高,一届比一届影响力大,除了高院党组的高度重视,除了各院的积极参与支持,除了周晓冰和同事们的辛苦努力,周晓冰还想感谢那些在司法改革后不再是法官的同仁,是他们用情怀营造了这场属于法官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