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喻”在初一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4-29郭荣
郭荣
江苏省仪征市新城中学 江苏 仪征 211401
引言:只要是勤于钻研,联想丰富的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个当中,基本上都会产生教学方法和技巧上的一些灵感,也经常会产生灵感之上的创意之作,用比较通俗易懂,精美的语句,动作等等,恰到好处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学生也会不知不觉跟随教师走进课堂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师构建的情境里面去有效的进行学习。形象而又恰当的比喻,不但可以在数学课堂上给到教师和学生一定的欢快,让课堂教学的范围变得轻松,和谐,还会使得学生回味无穷,甚至受到启迪而得益终生,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
1.解题教学中的“借喻”——不杂不漏
案例1,在教学第一章节有理数的时候,需要对有理数的分类习题进行一定的练习。
把下面的数字,分别填入到相对应的括号里面去:
正整数:(...),整数(...),分数(...)真有理数(...),负有理数(...)
题目很简单,基本上一眼就可以看出题目需要表达的意思,在弄清楚有理数分类的基础之上,做题的时候只要做到不杂不漏就可以了。如在正括号里面不能够填入不是正整数的数(即,不杂),也必须要把题目给出的全部正整数都填入(即,不漏),这也是集合的一个基本性质,但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年龄不是很大,在做题的时候经常会遗忘一些关键性的因素,如何才能够让初一的学生深刻理解并铭记“不杂不漏”呢?笔者用到的方法就是“借喻”,请到喜洋洋跟灰太狼来帮忙,笔者给学生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初一(1)的一群喜洋洋出去春游了,当春游结束的时候是需要进行集合的,这个时候有一只灰太狼跑了过来,并大声的说道“等一下,我也是你们其中的一员”,狼想要借此机会混进羊群里面去,这个时候,一只勇敢的喜洋洋站了出来,捡起地上的木棍,“啪”的一声就把灰太狼打走了,一边打的时候还一边说“我们都是羊,不可以让狼混进来”学生在听完这一个事情以后,都开始大笑,对“不杂”这两个字的理解也比以前深刻一些了。
至于“不漏”笔者是通过这样去进行比喻的:春游在要结束的时候也没有看见懒洋洋,因为懒洋洋这个时候还躲在一颗大树下面睡觉,笔者于是就问学生:初一(1)班的喜洋洋可不可以不管懒洋洋,自己回羊村呢?学生说不可以,我说:这就是“不漏”,一个都不可以少。
从此以后,只要遇见这样分类的问题,笔者就会问学生需要注意一些什么。他们就会说“不杂不漏”,这也使得初一阶段学生在解答这一类题目时候的正确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说明:这一个地方的“借喻”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发展出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去对知识进行巩固,获得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2.易混易错知识辨析中的“借喻”——它是“灰太狼”
发现有一些学生对计算结果的符号比较容易出错,掌握起来比较困难。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笔者就想到了“借喻”,提示说:括号( )是羊村的围墙,(−2),(−2),里面的负号都在羊村里面,被指数2 和指数3 进行看管,把这一个负号看作是喜洋洋,喜洋洋必须要遵守羊村的基本规则:负数的奇次幂为负,负数的偶次幂为正。
-2 的平方就是2 的平方的相反数,负号不在羊村里面,后面的2跟指数2 都没有办法管,它是羊村外面的一直灰太狼,不遵守村里面的规律,喜欢做一些坏事情,我们要给他一些负面的评价,让负号保留不变,所以-2 的平方等于-4,(−2)里面的负号,就是披着羊皮的狼,尽管它已经成功混进羊村里面,但是负号不被后面的2 和指数2 管着,所以(−2)=-4
学生听见教师的上课方式都喜笑颜开,在笑声里面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掌握,当以后遇见这一类似题目的时候,就会迎刃而解,减少有理数混合运算过程当中这一问题的错误率。
说明:恰当的使用借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3.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的“借喻”——用探雷器的喜洋洋
案例3,计算-24*(1/6-1/4)
分析:直接计算对刚开始学习有理数的学生来讲,难度肯定是有的,在讲解的整个过程当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进行教学。
方法一:渗透转化思想,让初一阶段学生把自己不会做的一些问题,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题目。-24 乘以括号里面的,学生不会做,可以先用24 去对括号里面的进行乘法运算,在这里小学生已经学习过分配律了,最后再处理负号的问题,过程(如图):
方法二,渗透整体的观念,把-24 当做是一个整体去看待,去和括号里面的每一项相乘,先定符号,在计算绝对值,学生就会去做了,过程(如图):
说明:整体的观念渗透是初一阶段数学教育教学的重点,必须要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才会慢慢深入的掌握数学知识。
在讲了这两种方法以后,还有一部分的学生没有站在掌握,尤其是第一种方法里面加括号的问题,笔者再一次借助“借喻”的形式,让喜洋洋用探雷器去对问题进行解决。某地里面埋了地雷(负号),喜欢科学的喜洋洋就借用地雷探测器去扫雷(当成是方法一里面的括号),用已经有的工具(小学学过的方法),帮助扫雷(解决初中的数学问题)
第二种方法就好像一个对地形特别了解,脑袋特别灵活,动作非常敏捷的沸羊羊一样,它的技术相当的高超,一找到地雷的位置就马上进行排除工作(暗喻,-24 要跟他的符号一起,乘以括号里面的各个项,尤其是先确定各个项的符号,也就是排雷)。
笔者运用排雷的先后顺序,巧妙的给学生介绍了两种相对较为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一种就是转化思想,为的就是让初一的学生感受“分析问题、联系知识、转化迁移、逐步求解的这样一个解答数学题的过程;第二种就是整体观念,为的就是让初一的学生感受概念或者数学公式的一个整体特性,借助”借喻“,两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直观形象的被学生接受,当然,在整个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转化思想跟整体观念还需要慢慢的进行渗透,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有效的去对数学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
结束语:通过“借喻”的方式,让初一阶段的学生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出发,去理解数学知识和相关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创新,全面提升初一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有效的帮助初一阶段的学生解决数学的疑难问题。“借喻”本身就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点缀,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但是在运用的时候必须要要注意到其中的合理性,针对性。在整个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数学教师必须要使用严谨的数学言语以及科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