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追问例谈
2019-04-28刘水芳
刘水芳
摘 要: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数学教学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本文总结了三种追问方式,以期激活学生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关键词:小学数学;追问;课堂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数学教学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当前,追问存在两种典型的现象:一是追问的目的只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问题化,即由教师根据课本知识设计一连串的问题,教师问学生答,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却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二是纯粹是为问而问,徒有形式,缺乏指向性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该何时追问,如何追问呢?我们组织了学校的年轻教师观摩大量特级教师、省优质课录像课,总结出以下几种的追问方式:
一、补充式追问——思维碰撞,提升拓宽
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构成是不一样的,决定了其思维也必然具有个体的独特性和独创性,因此在追问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征,需要我们及时追问“谁还有补充”,“你是怎样思考的”,通过其他学生的补充使学生对问题有更完整的理解,实现问题解决的互补,达到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
如雷子东《分数的意义》
通过前面的教学,巩固了分数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初步理解了1/4可以表示把一个物体或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就是1/4,接着雷老师安排了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分析第一题。现把片断展示如下:
1.用阴影部分表示出下面各图的1/4(任选1-2个)
师:习惯挺好的,观察它的,有没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展示学生作品1)
生:把图形涂黑了,这样比较明显。
师:虚线加上了,涂黑了。恩,没加上的同学也加上。
师:好,真奇怪,同样表示1/4,这里几个?(展示学生作业)
生:1个。
师:这里呢?(出示学生作业)
生:2个
师:还有呢?
师:3个,这里呢?我们每份怎么会成这么多变化是谁引起的?
生:1/4
师追问 :那什么变了?
生1:图形变了
生2:数量变了
师追问:数量变了,变来变去有没有不变的地方?
师:(举手的人)多起来了,这组也多起来了,你说?
生:都是把1个物体分成4份,取其中1份。
师:哦,都是把1个物体分成分4份 ,表示这样的1份,分成4份,有没有不同的同学。
师:很快,很好,你说?
生:都是平均分成4份
师:同意吗?
师:好的,除了4个,几个。雷老师要靠靠大家了。
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 )。
师:不管是多少,也不知道多少东西。但是知道平均分成分4份,表示这样的1份,是这个整体的( )
生:1/4
师追问:奇怪了,不管是多少,也不知道多少东西呀。
生:因为不管多少,也不知道多少东西但都是平均分成分4份。
师:只要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
二、辨析式追问——辩中求同,同中求异
在学生对一些问题意见不一时,通过追问“你赞同他的意见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你还能举出一个反例吗”,激发学生进行思维质疑,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从而对问题有更深刻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见解,甚至鼓励他们“异想天开”,要培养这种品质,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意见,并巧妙地利用追问引导他们“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求真知。
案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片段
在提出“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问题后,老师让学生尽情猜想,然后动手验证(课前学生自己剪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上面没有方格,有没有标上高)。
汇报时,前面三位学生都是沿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来得出计算方法的。
第四个学生说:“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用长乘宽。因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师追问: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请你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我用四支铅笔连成一个长方形,稍微移动一下就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就是长乘宽。
师:非常感谢这位同学!他大胆地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该同学满脸自豪)现在,同意的请举手,不同意的请举手。(同意的只有五位,绝大多数不同意)哪位同学说说为什么不同意?
生:(指着图)斜过来以后,这条边短了。(看得出同学们没有认可)
師:现在我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吗?(拿出一个可以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这四条边的长度没法改变。它的面积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吗?(说“是”的比原先多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拉动后面积变了吗?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相乘吗?(学生思考)
生:老师,我能借用一下你的平行四边形吗?
师:可以!
生:(快步向前,将平行四边形框架反方向拉成一个长方形)这样就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
师:赞成用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相乘的,请举手。(绝大多数学生举手了)非常好!
师追问:他找了个“行”的例子。那你再看呢?(顺着他的方向,教师继续拉动平行四边形框架,直到几乎重合)
生:我发现问题了!两条边长度没有变,乘积也就不变,可是面积变了。(认为行的学生也不说话了)
例中教者以自身特有的敏锐和机智在捕捉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后,善于发现这“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教师并非立即否定学生,明确指出其错误,而是抓住学生的错误体验,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选择合适的追问策略——将错就错,顺势诱导学生拉动平行四边形框架,得出相邻两条边的长度不变,但面积不一样的矛盾来激活学生的探究心理。再将其带入柳暗花明的境地,体会豁然开朗的学习顿悟。正是教师的“问”坦然公开了学生的错误过程,在这错误的经历中,学生获得了在平坦大道上难以见到的景致,才会对自身的错误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
三、发展性追问——刨根问底,问出“深度”
数学要的不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过程,课堂中教师首度发问后,许多问题,学生大多能够比较顺利地回答出来,但这时候的学生的理解还是浮于表面,在浅层次的。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学生回答顺利之时,刨根问底式的追问就显得至关重要。即围绕某一问题,环环相扣地追问相关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能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吗”,来发散学生思维,拓宽思路,多角度求解,用追问将学生引向深入。
如特级教师江萍的《千以内数的认识》
环节一:用0、1、4组成三位数。学生汇报,并认识三位数的读、写及数位顺序表。
环节二:写出下列各数并读一读,再说说它们的组成。(多媒体出示图片)
第一个数126,当学生说完后。
师:你能顺着往下数5个数吗?
生:127、128、129、130、131
师追问:我有个问题要问大家了,刚才你们说129的后面是130,130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呀?
生:各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个位清零,十位就是3个,百位还是1,所以就是130.
第二个数205,学生汇报完后。
师:你能倒着往前数5个数吗?
生:304、303、302、301、299
师:他们数对了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学生数数
师问:300的前面是多少?
学生齐答299.
师追问:299你们又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十位不够减1,向百位借1.
师:你的意思,老师帮你用计数器表示一下。他说300的一个百相当于几个十?生齐答一个百相当于10个十。
师:那一个十又相当于几个一呢?生:10个一
师:那10个一去掉一个,那就是多少呀?
生:299
第三个数949,当学生汇报完后。
师:老师也提一个要求,请你10个10个顺着往后数5个数?
生:959,969,979,989,999
师:999是个很特别的数,小朋友知道特别在哪里吗?
生:三个数字都一样
师追问:哦,3个数字都是9,那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生:一个是百位的9,一个是十位的9,一个是个位的9
生:百位的9就是9个百,十位的9就是9个十,个位的9就是9个一。
师:看样子,相同的数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師追问:第二个秘密你知道吗?
生:999只差一个就到1000了,其他的要差很多。
师追问:你的意思就是999加1个就是——1000.。999加1等于1000,你是怎么想的呀?
师:我这就有计数器,你来表示一下呀。
学生直接拨1000.
师追问:你刚才告诉我999加1个是1000,可你没表示出加1的过程呀?你能表示加1个吗?
师:谁能表示999加1个呀?
生:边拨珠边说,个位加1个就是10个了,要向十位进1,十位又变成10个了,又要向百位进1,百位也是10个了,就向千位进1,就是1000了。
师:刚才他们这么一加,你们看明白了吗?——看明白了
师小结: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
师追问:为什么这么小小的一颗珠子,能表示一千呢?
生:因为它在千位上。
其中在学生顺利数出老师要求的5个数后,表面看似学生已经会了,但教师适时追问:“129后面的130你是怎么想出来的”,“300前面的299你又是怎么想出来的?”“999加1等于1000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这个过程吗?”剥茧抽丝,环环相扣,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数位、十进制关系等在追问中逐渐明朗,深入理解。
有效的课堂追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师要具有课堂追问意识,更要具有追问的精神,敢于追问和善于追问,问出质量,问出品位,问出智慧,激活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方能以智慧开启智慧,掀起课堂的高潮,演绎课堂的精彩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