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思考
2019-04-28刘玉芝
刘玉芝
摘 要:课业负担是指学生在学校课程中由于过于繁重的学习任务而导致其承受的身心压力。当前中小学生数学课业负担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有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需要综合考虑,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均衡配置;大力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促进家校合作,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教育;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相继下发过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对按考试成绩排名、擅自更改作息时间等不规范办学行为进行过集中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中小学仍然在按成绩给学生排名,学生课业负担仍然居高不下。还有,关于禁止中小学生假期补课的规定教育部门也是多次提出要求,但现在补课的现象仍是屡禁不止,“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顽症仍然存在。可见,怎样有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一、什么是课业负担
“课业负担”到底指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回到这个问题本身。课业负担问题迟迟没有得以解决,除了一些客观原因之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学者对于“课业负担”这一概念的模糊理解和严重缺失。笔者认为,“课业负担”的核心是“负担”。《辞海》中对于名词“负担”的解释是:“承受的压力或担当的责任、费用等。”因此,可以对课业负担这样定义:“课业负担是指学生在学校课程中由于过于繁重的学习任务而导致其承受的身心压力。”
二、中小学生数学课业负担状况
1.学习时间长。增加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延长学习时间,是中小学校的普遍做法。一般而言,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8-11小时,校外学习时间3-4小时,除吃饭外自由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教师为了赶进度、提前总复习,要求学生早到校、晚放学、多看书、少活动,争先恐后地抢占学生的时间、空间,用拖堂与提前上课的方法挤占课间10分钟。从初中二年级起,星期天、节假日、寒暑假都要补课,而且补课的天数和每天补课的时数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课表内的自习课被各科教师瓜分,经常用于补课。
2.作业数量大。中学生除音体美外其他学科均做作业,一般有作业本7-11个,各科作业每周8-12次,每天课后思考和练习4-5题。中小学生的作业,有不少是重复的题目、重复抄写的内容,学生无兴趣也要硬着头皮完成。如果教师布置抄写4遍而学生抄写了3遍,则视为没有完成作业而受罚,常常是加倍抄写,甚至罚抄课文第一课至第若干课、罚抄作业数遍至数十遍。
3.学习资料多。中学生的各种复习资料、习题解答之类的课外资料书泛滥,学生被埋在书堆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三年统筹考虑,以每分钟读200字计算,每天读1.47万字课外资料要73分钟,上课时每天读1.6万字;课本要80分钟,两项计153分钟,两个半小时不停地读才能完成。
4.考试压力大。考试频繁是中小学教学中的普遍现象。考试的种类由自测、单元测试、课前抽查、课堂考查、期中考試、期末考试到各种摸底考试、模拟考试、统考、会考、升学考试,还有各种形式的竞赛考试,不一而足。据我们调查,中学非毕业班每科每学期平均考试达6次,毕业班则超过20次,语文、数学、英语等重点学科的考试次数则更多。这祥,学生每周一般都要经受2至3次考试,毕业班学生几乎天天有考试。
5.身体负荷重。中小学生长时间地稳坐在教室里,稳坐在家中的写字台旁,大量地阅读,大量地抄写,使身体整日处于负荷沉重的状态。中小学生普遍睡眠不足,早起晚睡,一日数次奔波于学校与家庭之间,是最早上班、最晚下班、晚上加班、节假日不休班的人,身体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6.心理压力大。全社会都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考试分数高就是好学生、聪明孩子、好孩子,考试分数低就是差学生、笨孩子、坏孩子,从而给每位学生都施加了强大的心理压力,考分高的总怕降下来,考分低的总觉得低人一等,考分中等的总在拼命提高分数。学校、班主任以分数对学生排名次,并实行奖惩。家长按孩子考试分数的高低或在班上排名次的升降进行奖惩,孩子考分低一点,轻则训斥、重则打骂。
三、有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成因很复杂,既有减负政策“一刀切”未考虑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城乡生源间的差异、教育选拔体制单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减负政策考虑不周的原因;也有社会对个人“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过于狭隘、传统文化价值扭曲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教师教育观念偏差、教育评价体系陈旧。为此,减负对策应当综合考虑。
1.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均衡配置。目前,重点是加强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均衡发展。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物质资源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物质资源建设方面,重点是强调供求均衡和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建设方面,重点加强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使其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流动。一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行教师资源共享机制;二是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科学合理配置优质师资;三是优化教师工作环境,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四是建立健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制度,通过各种形式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
2.大力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因此,必须改革主要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等选拔性指标为标准的评价机制。重点使教育评价机制特别是学业质量的评价机制面向全体学生,淡化竞争和选拔功能,时刻谨记教育培养和发展人的主要功能,科学的学业质量评价应在学生的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可望可即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而不应该通过评价把学生分成相应的等级。
3.促进家校合作,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首先,家长应加强学习,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着重在培养孩子健全的心理、人格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下功夫,帮助孩子正视自身的优缺点。同时,应加强与学校和教师的交流互动,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做到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