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9-04-28朱淑芬
朱淑芬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处于一个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中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学校管理体制机制陈旧、班级管理手段单一、家庭教育失范等问题,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解决当前中学生管理问题,建议健全班级管理机制、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建立和諧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学校;中学生;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加强学生管理,从源头抓起至关重要。尤其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不仅学习任务重,而且存在对外界的不良干扰抵抗力较差,沉迷于网络、抵触学习、价值观念偏失的现象。为此,加强中学生的管理工作,指引学生健康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当前中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处于一个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科技先锋、效率至上、竞争激烈。因此,在不断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反映在中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校管理体制机制陈旧。
中学生能否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校的教育与管理是根本性的因素,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完善中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保障,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包括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奖惩措施等,并且管理手段的实施必须结合被教育者的实际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区别对待。中学管理的一般原则手段和方法同样适合中学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然而从具体的学校办学环境、学生来源特点及学生心理特征来看,学校需要在管理上要因地制宜。比如,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观念等,但是如何把这种理念转变为实际行动还存在一定问题;同时只重视文化课成绩的提高,对学生个人实际情况及发展方向缺乏认识,对素质教育的宗旨及其教育方法的把握还不准确,没有制度规范作为依据。
2.班级管理手段单一。
繁重的学习任务、封闭的管理空间导致学生的素质教育相对缺乏,兴趣爱好被压制,使好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行为表现不正常,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同时,互联网的普及,由于网络信息量很大且良莠不齐,处于未成年年龄阶段的中学生很容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迷失方向,出现错误的价值判断,性格孤僻,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此外,班主任某种意义上既是老师又是家长,过多干预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班级管理只是在问题出现后的批评教育,而预防教育却做得不好,不能防患于未然,从而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
3.家庭教育失范。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农村学生家长多为农民或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文化程度不高,社会见识面窄,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难以肩负孩子文化教育的责任。而且大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没有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必然导致学生懒散的生活学习态度。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学校教育完全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强调自己不懂教育孩子,学校应该在孩子教育培养中负全部责任。这些家长盲目认为,只要能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做到了做父母的基本责任。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使子女产生叛逆心理,甚至与家长顶撞,出现旷课、逃学情况,不当的家庭教育,只会增加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
二、解决当前中学生管理问题的对策
中学生管理是一门艺术。如何搞好这项工作,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笔者在此谈谈对中学生管理的一些建议。
1.健全班级管理机制。
首先,要明确班级管理目标,确立科学的管理方针,加强对整个班集体的管理与指导,做到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育人。其次,要善于调控各类班级活动的均衡开展,通过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制度。同时帮助后进的学生更好的解决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们感到集体的力量与温暖。再次,要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最后,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本班孩子发展的合理、科学、高效的中学生管理制度,并且落实到学生的一日生活与学习中。
2.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班级管理要从管理“专制”走向民主平等,从封闭管理走向个性开放,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真正做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种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所谓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指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民主平等、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真诚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的关键是教师。从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就要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适时开展有意义的班级活动,达到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的目的;教师要不断在学生中树立自身的威信,给学生做出榜样。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优秀班集体的加速形成,增强班级成员的团结互助,利于针对每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更好发挥学生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