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开展策略
2019-04-28刘恩芹
刘恩芹
摘 要: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亮丽的明珠,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学生往往惧怕甚至厌恶古诗词学习,导致其教学质量一直达不到理想水平。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艺术,不断优化、完善相关教学方式,让学生热爱诗词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语文教学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它意境深远,内涵深刻,耐人寻味,道难道之景,抒难抒之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哲理,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是小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很多语文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往往方法较简单:如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或囫囵吞枣式的翻译等。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从根本上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最美情感。要想使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让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更有趣
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只有让我们的教学更有趣,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更乐意听并获得更好的体验。小学生的興趣广泛,好奇心强,只要我们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生硬枯燥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更好的实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让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更有趣,要注重课堂导入和情景设置,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和手段,通过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将诗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等方式来实现。比如,在《赠汪伦》一首诗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背后的故事,汪伦为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利用“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将爱好喝酒和游历的李白吸引至名不见经传的泾州,而后两人相谈甚欢,结下深厚友谊,也可以让学生即兴发挥,也谈送别感言,可以现场表演,现场吟诗。
二、问题导入法
小学生初学古诗,对古诗没有什么概念,如果直接拿出作品来读来背,学生势必一头雾水。这时,最好找一个问题作为切入口,这个问题要适合古诗的情境,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离开爸爸妈妈时会想念他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又问:“如果想他们又见不到,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沉默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看照片。”我接着问:“古时候的人,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也会远离家人,也会想念家人,那时候又没有照片,他们会怎么办呢?”这下,学生开始思考了,我便顺势提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找找答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古诗的情境,边读边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入手,教他们从生活中去体会。在这首诗中,核心的情感就是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我的导入是先导入了情感,呼唤起他们对亲人的情感,尽管思念时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无论是看照片还是登高望远,其对家人的情感则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样,他们在理解上就没有了障碍,同样的思念还能拉近他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
三、创设诗境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吟诵品诗味,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一方面动态演示创诗境。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教学这些古诗时不防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使学生开开心心的演示和展现过程,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增加对诗境的理解,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以利于学生进入诗境去感受美,提高古诗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诗画结合造意境。以画配诗,为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丰富鲜明的表象,如教古诗《锄禾》,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彩笔,去画炎炎的烈日,挥汗如雨锄禾的农民,餐桌上热气腾腾的米饭,有滋有味用餐的小朋友等,画完后,再让学生叙述自己所画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道了古诗的意境美。
四、钻研教材,把握情感美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较远,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必须对写作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句,许多人认为是老人喝酒后讲话带着醉意,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带着醉意。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他长期未得任用而闲居农村,比较郁闷,时常借酒消愁。两相比较,笔者觉得还是取后一种解释更为合理,更能体会词中所反映在农村生活的愉快和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再如教学《题临安邸》时,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教师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金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一切都不存在了,那些权贵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西湖歌舞几时休?”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优秀古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小学语文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只要我们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闲情、乡情、友情、亲情、爱国情的咏叹主题,以情感点燃情感。
参考文献:
[1]王雨柠.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