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朱自清看现代文学的发展

2019-04-28何星亮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诗歌

何星亮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历史中之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在现代认知下,此三重身份的凝汇必具有真正作用于现代文学与现代历史发展的实质性贡献,实则亦表现为诗歌、散文、文学批评与对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等。且朱自清从1979年开始创作发表诗歌,至1948年卒,期间并未停止写作,所以其文学创作阶段恰好对应中国1917年-1947年共计30年的现代文学史。所以,朱自清在此阶段的文学建树必受影响于、且反之作用于阶段时空与文学。依此,以朱自清为参照,透过其洞悉现代文学的发展则具备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双重可行性。

一、诗歌——新型形式与内容伴随时代发展的真正革新

1919年五四运动为新诗提供了在格律形式上的革新之外,还向内容注入了新时代的血液。此种社会与文学氛围为朱自清创作生涯伊始的诗歌写作提供了灵感。于是,《睡吧,小小的人》、《小鸟》、《新年》、《小草》等关于爱与美、生命和自由、希望与朝气等的诗歌和诗句在超越当时诗坛大众而破土新出,充盈着积极的五四精神。此外,在其“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主张下,《星火》、《冷淡》等反映中小城市和乡村人民艰苦生活的诗歌亦应用而生。对应的诗歌语言适应新内容与新思想与新精神表达的需求,而摆脱了古典诗词的束缚,将白话诗句与浓郁诗情进行了紧密的结合。总之,其诗歌内容与形式皆迸发着为人生、为光明、为自由的属性,代表了五四时期社会与文学的思想精神风貌。

例如:在透过朱自清看现代新诗的发展课题教学中,我便将具有代表性的朱自清《小鸟》、《冷淡》、《杂诗三首》作为课题突破点和主线,以让同学们通过真实的词句感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上有别于传统诗歌的特点。其中《小鸟》一诗中末尾两句“他们仿佛在说:‘我们活着/便该跳该叫/生命给的欢乐,谁也不会从我们手里夺掉”借小鸟之口,依其自由的行动,坚定而又自然地传递出作者自身关于生命自由的认知与信念。《冷淡》揭示的社会黑暗与丑陋、描写的“蓝褂儿,草鞋儿、赤了腿,敞着胸的朋友”的“纯白的真心”将人生与社会真相进行了有力的诠释。而《杂诗三首》作为朱自清在当时小诗流行诗坛上的第一组小诗,取材自作为时代先驱者的现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被现实击碎的梦、无奈和痛苦,采用白话语言而不限长短、不限押韵,遵从情感思想与语言本身的结合规律进行流畅的表达。如此,朱自清此三首诗不仅可以作为其自身诗歌思想的代表,亦反映着现代诗歌在内容与形式上随着时代之政治、社会、文化等的发展形成的创作趋势。

二、散文——现代散文的新突破与语言由华至实的改变

朱自清1925年以后便将主要创作方向转至散文,其在散文领域的造诣与作品知名度超越其其余文学建树,其亦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五四时期最早的散文形式是抨击封建复古势力的杂文,而在其后建设新文学的反思下,1919年之后出现的以叙事抒情为主的小品文的创作则打破了抒情叙事为旧文学特长的惯性认知,成为新散文的起始。在冰心、周作人之后的朱自清则在继承延续了此新散文创作初衷的同时,对其又进行了深具文坛与社会影响的新突破。《荷塘月色》、《背影》、《春》等凭借着其精美的艺术手法;写景、叙事、抒情自然结合的风貌和笔触有力地诠释了“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之语。而伴随现代历史的演进与其自身眼界境界的开拓,其散文语言亦逐渐突破前期“漂亮缜密”的藩篱,趋向质朴,甚而完全的口语化。此皆可见对应的现代散文文学的文坛氛围与内在思想的状态和转变。

例如:在透过朱自清看现代散文发展的课题教学下,我带领同学們依次阅读了其《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欧游杂记》片段,让其能够切实感受其中的语言风格的变化与思想高度的提升。《荷塘月色》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其月色之下的荷塘、荷塘之上的月色浑然一体而成人间至美之境。语言细腻而传神、文艺而清奇,充满诗情画意,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而《背影》则通篇更显质朴,重在传递父亲质朴无闻的爱,但亦兼有“缜密”的特点。《给亡妇》则纯用口语化语言,似在写信,明白易懂又亲切深沉,而抒发的至情至爱则韵味悠长,如开头一句“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则完全摒除前期散文之“漂亮”,而愈重乎真实情感的抒发。透过此,现代散文的发展亦可见一斑。

三、文论——“文以载道”的新含义与辩证观下新发展

作文学者必有关于文学之己见,朱自清亦是如此。冯雪峰曾说:“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朱先生是守着时代的前进和文艺的进步性原则,很少‘门户之见地作着广泛的批评和解释”。此具体表现为对“文是否要载道”问题的回答与对文学严肃、幽默的兼容,对文学为人生、为艺术的兼容等。所以,其文学主张同时也反映着当时文学批评界的主要问题与状况。

例如:在透过朱自清看现代文论发展课题的教学中,我便将“文以载道”和“门户之见”作为两个切入口。“文以载道”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多次文艺思想论争中的焦点问题,在对“五四”新文学内容实际的考量基础上,朱自清秉持“文以载道”文学观,但“道”在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等,而非对封建专制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维护。正如其在1946年提出的:“文艺有社会的使命,得是‘载道的东西”的观念。朱自清的“少门户之见”与兼容并包则反映了当时文学批评界“有门户之见”的现象。如文学研究会“为人生而艺术”、创造社等“为艺术的艺术”,朱自清则强调二者具有的“人生”共通性。此外,其亦指出:“人生要求血和泪,也要求美与爱。前者虽为‘当务之急,却并非‘只此一家”。针对幽默与严肃的兼容,我便让同学们通过阅读林语堂的作品与鲁迅的《阿Q正传》进行切实的感知。

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民主战士,对现代社会、政治、思想与文学状况必具有高于常人的认知,且其研究触角涉及文学各个领域,所以,其文学与研究成果可谓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微缩见证地。

猜你喜欢

朱自清散文诗歌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诗歌岛·八面来风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