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临风 教育改革的商业实践推动者
2019-04-28王燕青
王燕青
杨临风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曾就职于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起初,他以哈佛数学学霸的认知带着一群毕业于世界知名院校的学霸回国做公益,帮助中国农村的学生体验人机交互的学习方式。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他发现这种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设备并不能改变课堂的形式和教学模式,更不能改善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社会问题。杨临风意识到核心问题是要帮助中国的孩子在适应中国教育体系的情况下,既学到知识,又锻炼思维。
于是,杨临风和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朱若辰、李诺决定创办洋葱数学,发动全国六十多万名公立学校教师一起探索一套系统方法来学习专业的学科知识,比如数学。他们制作了约2000个深入浅出的动画视频,用来解释课本上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研发了一个人工智能学习引擎,实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用这些数据建模智能分析,根据他们的薄弱环节推送最需要的个性化练习和课程内容。
从学习效果来看,杨临风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式,被激发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他们发自内心地享受不断理解新事物的过程,并能随时掌控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想学习的内容。
杨临风与几个耶鲁、斯坦福、杜克大学的同学共同发起了“阳光书屋”公益行动
随后,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被运用到物理、英语和语文等学科专业知识中。
杨临风始终认为,想要促进教育公平,不能只是简单地把互联网课程、内容和产品丢给学生,必须要全方位考虑中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场景、不同地区老师的能力差异和所需要的培训、技术与教学融合场景下每一节课的教法、硬件设施与社会认知的普及程度、愿意尝试新事物的人和观望者的互动关系等等。只有将这些复杂的问题融入到商业化产品方案中,才有可能真正为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进步。杨临风说,这不仅是一句口号。
2018年,洋葱数学完成了由君联资本和腾讯领投的C轮1.2亿元融资,成为这个领域的实践领先者。
人物周刊: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的现状?
杨临风:挺踏实的,我和一群伙伴一起做着我们共同相信的事。
人物周刊:对你父母和他们的成长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们吗?
杨临风:我父母这一代人大体是生活成长在改革开放前,而事业成长在改革开放后。他们生活成长的年代虽然谈不上安稳,但也少浮躁,能够有相对稳定的人格沉淀。他们事业成长的时代则伴随着各行各业的新生或重组,大片领域都需要拓荒,很多事情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从这个角度,我敬佩他们,同时也很羡慕 —— 社会的规则、结构、常识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他们都是第一批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所以尽管他们内心希望儿女能够享受到自己年轻时不曾拥有的安稳生活,但是他们内心也能理解为什么我也希望像他们一样继续“折腾”和建设。
人物周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
杨临风:王军老师的《城记》,这本书写的是北京古城和古建筑从建国以来的变迁,我在高中时读到。作为一个从小在北京城长大的孩子,我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二环内这么小的地方,60年里发生了如此多剧变。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一天其实都处在深刻的变化之中,而这些也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自己就活在历史之中,所有的变化都和我们有关,也多多少少会受到我们的影响和推动。
这本书还教会我一件事,任何一个历史进程都是多面和复杂的。书中讨论的古城保护的问题,不管是从当年的文化视角、经济能力视角、社会认知视角,还是从巨匠人生坎坷的视角来看,都不同。而如果我们想要推动历史的进程,必须要考虑到事情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人物周刊:对我们的下一代,你有什么期待?
杨临風:我希望他们的学习速度比我们更快,学习内容比我们更丰富,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热爱比我们更充分,对社会结构的洞察比我们更深刻,创造力比我们更强,最关键的是希望他们更愿意用这些能力来解决我们现在尚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而我们当下能做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尽力为他们提供更符合认知科学和人格塑造的学习方式,提供培养这些能力的教育土壤和条件。
人物周刊:对你所从事领域的前景怎么看?
杨临风: 我从事的领域是研究通过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来变革学习方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技术的方式让学习体验和效果变得更好。
这是我和我的团队真正相信的事情,我们相信学习不是反人性的,每个孩子都会享受学懂更多东西的成就感,所以我们要用科技和教育的跨界融合,提供更有趣、有效的学习方式,并送达全中国每个孩子手中。
我不仅“看好”我们正在从事的领域,而且相信这种方式一定会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并能够极大规模地促进教育公平。不论一个孩子在哪个地方,通过互联网和数字终端设备,我们就能帮助这个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吸引他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和老师、父母一起合作。
人物周刊:责任、权利和个人自由,你最看重哪个?
杨临风: 我最看重责任。因为倘若给一个人授予权利或自由,一般都不会遭到拒绝。而责任需要本人真的想要接受才行。换一个角度,当权利和个人自由已达极致时,真正能约束一个人的是责任。
人物周刊:你珍视自己的哪种品质?最想改进的一个缺点是?
杨临风:我比较擅长关注到人或事的优点,并迅速吸收理解,想办法把这些优点糅合起来解决问题。就像我们看到的很多社会问题,都不是能用简单方法一蹴而就的,大都处在深水区,涉及到方方面面。想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就需要跨界的人一起来制定复合的方法。
比如,教育问题就是非常复杂的。洋葱数学从最早十几个人的团队,到今天五百多人,我们一直在促进不同领域背景的跨界伙伴的协作,尝试将认知科学、心理学、交互设计、多媒体创作、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优势进行融合,来完善我们的教学和产品解决方案。
与之相对,我在判断力上还不够锐利,我希望自己能更准确地发现人或事物的缺陷,并能够据此给出实用的改进建议。
人物周刊:最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哪方面?
杨临风: 我最不愿意就一个问题不停地批判,甚至争论谁批判得更深刻。
杨临风组织偏远山区支教活动
我認为,批判和分析帮我们认清问题就足够了,更有必要的是制定解决方案,以及做出行动上的改变。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难免都有不同的问题存在,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如何解决并做出实际行动。在洋葱数学,我们把自己定位为建设者,不断完善我们的解决方案,以行动来让这个社会的教育变得更好。
人物周刊:在时代的前进中,你期待自己充当怎么样的角色?
杨临风: 我期待自己是这个时代进程中教育变革的推动者之一,用行动促进教育发展,让教育更科学、更公平,从而通过教育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富有创造力的建设者。这些更富创造力的下一代建设者会把我们拍在沙滩上,然而这正是最美妙的事情,也是我们从事教育领域工作的价值。
人物周刊:现在的你,还有哪些不安和担忧?
杨临风: 我有时会担心囿于自身的经验和精力的限制,逐渐封闭自己的视野,在将来遇到越来越多的事物时,容易下先入为主的判断。还担心自己的能力和心力不够带领更大的团队,把更多的人凝聚在一起。
获奖理由
从公益起步到创新性地开拓教育改革的商业实践,他和他的团队成为“中小学在线数学”领域的开创者和引领者,他将视频课程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融合,以人机交互的学习方式为普惠教育服务。他用商业化的手段,技术赋能教育,获得了投资机构、教育机构和学生的认可。他致力于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极大规模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编辑 孙凌宇 rwzk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