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悉尼,漫享世界多元艺术
2019-04-28Carmen
Carmen
澳洲,每逢新年迎接最璀璨初阳的地方,也是对外来与本土艺术兼容并蓄的地方。在英國人首先开启了这片土地的现代文明后,这片大陆慢慢荟萃了各方文化,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流派,并涌现出很多优秀艺术家。就连“Art Bank(艺术银行)”这个概念,最初也是从澳大利亚流行开来的。
而在悉尼,这座活力之城,展览种类之多,更新速度之快绝不亚于欧洲。你可以在这里找到土著原住民的神秘图腾,可以看到世界艺术大师的各类名作,更可拥抱各式摩天大楼间的当代艺术氛围。
澳洲民众捐出来的最高艺术殿堂
从悉尼歌剧院信步15分钟到皇家植物园或从悉尼市中心的圣詹姆斯ST James火车站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Art Gallery RD.,著名的新南威尔斯美术馆就坐落于此。
建于1874年的新南威尔斯美术馆是澳洲国内三大美术馆之一,每年澳大利亚美术界最重要的三项艺术大奖的评选都在这里,获奖的作品也都在这里展出。新南威尔斯州是澳大利亚新大陆最先开发之地,也是澳大利亚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新南威尔斯美术馆虽然并非澳大利亚最大的美术馆,但也收藏了不少代表澳大利亚最高水品的艺术品。
新南威尔斯美术馆1874年首次举办公开展览,之后除了特展收费外,其他展览常年免费开放。约3万件世界级的澳洲及国际艺术品馆藏,让我们可饱览雕塑、绘画、摄影、艺术装置的超强列阵。原住民与托雷斯海峡岛民(Torres Strait Isander)艺术的专门展厅在地下3层,著名的当代土著民艺术家的作品反映了现代土著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地下2层则定期更换澳洲和国际当代艺术作品,在15-20世纪艺术的华美展厅里,Old Masters笔下的各色人间,折射各种浮翠流丹。至于地面层和负1层的亚洲厅,定期更换中、日、韩、印、东南亚等亚洲艺术品……五层之大,若慢慢观看,一天时间是不够的。由于艺术馆有两层展室处于地下,从外观看整体建筑不是很高大,但雕刻精美的外部结构以及希腊神殿式的华丽石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个美术馆的级别,除了地方大小,重点要看它馆藏多少艺术巨匠的作品。新南威尔斯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有惠斯特勒的《银灰的夜景》、E格朗勒的《春天的霜冻》和印象派大师毕加索、莫奈以及劳特雷克的作品。此外,新南威尔斯美术馆七八年前斥资1800万澳元购买塞尚的《Fruit》 (1879/80)。此乃澳洲公立艺术馆的艺术品收购价的TOP1。这宗收购里,政府并无分钱自助,全款由热爱艺术的民众捐助所得。而19世纪欧洲艺术展厅最受欢迎的打卡作品是英国费雷德里克雷顿男爵Frederic Lord Leighton于1884年创作的油画《西蒙和伊菲葛聂亚Cymon and Iphigenia》。
遇见特展外的窝心细节
作为澳大利亚最受欢迎的美术馆之一,新南威尔斯美术馆每年有超过100万参观人次,设有定期免费艺术讲座、电影、音乐和表演。美术馆更拥有澳洲最大的艺术会员群体、美术著作出版能力。时间充裕的话,还可去市郊参观美术馆管理的画廊和Brett Whiteley工作室。在馆内,还可以发现很多窝心小细节:美术馆允许摄影,观展期间会见到很多中小学生在此接受现场美学教育;有免费书签赠送,是用来记英文单词不错的小工具;既可预约美术馆里定时中文导游,也可下载美术馆的中文导览APP。
新南威尔斯美术馆会定期更换临时展览,每年均超过30个,包括旗舰年度展,如Archibald奖和ARTEXPRESS。我们去的时候刚好赶上正在展出的《俄罗斯冬宫艺术大师精品展》。这个展览策展脉络非常清晰,从写实的印象派、后印象派,到主观的象征主义的先知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再到非具象的抽象主义、至上主义……在展览上你可以悉数各个名家大师的作品。
这时候得提一下俄罗斯两位大收藏家Sergei Shchukin和Van Morozov,尤其外号王子的Sergei。
19世纪晚期的彼得大帝喜欢荷兰的艺术品,所以收藏界的主流眼光很少投向现代艺术。纺织大亨的Sergei,机缘巧合地成为毕加索、马蒂斯最大的艺术赞助人。Sergei的儿子在回忆录里写:父亲经马蒂斯介绍认识了毕加索,而他第次看到年轻的毕加索的作品就震撼到从椅子上掉下来。直至1914年,Sergei已收藏了258幅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画作,包括50幅毕加索,28幅马蒂斯,13张莫奈,17幅保罗塞尚,4幅梵高及1 6幅保罗高更,7幅鲁索,16幅安德烈德兰……Sergei于1908年开始对外开放他犹如艺术馆般的家,让大众可以更多接触艺术。可惜1917年俄国大革命前后,那个家曾遭查封和破坏……今天我们还有机会接触这批艺术史上的瑰宝,已属万幸。
特展里还可看到塞尚以外的后印象派2位宗师,莫奈与高更的作品。其中,莫奈《Water Bridge,effect of fog》,此画是莫奈住在泰晤士河边的萨沃伊酒店几周,拍下数张雾锁滑铁卢桥的照片,再回到法国吉维尼的家所画。不同于莫奈当初视力好的时期,会带着十几个画板画不同光线下的同一景物。当时的法国总理克里蒙梭曾鼓励莫奈:“你要好好画,因为30年后没人会纪念一战,但所有人都会记得你。”
逛了半天的展览,可以在满满绿植的咖啡厅放松一下。户外可以边喝咖啡边欣赏有鸽子飞翔的悉尼美景;而室内则是个简约阳光房,挖一口提拉米苏,感觉有一种窝着就让人不想动的引力,而简餐餐单也专为分享而设计,时蔬基本是自家种植。离开美术馆的时候,还可以到美术馆文创商店带一些主题特展的艺术衍生品作手信。
馆内有个伊里巴娜( Yiribana)项目专区,Yiribana在欧拉族Eora语里是“这边请”的意思。新南威尔斯美术馆很迷人,这边请,我还来!
藏于“白兔”的中国当代艺术
离开新南威尔斯美术馆,我们还去了位于悉尼市中心商务区的白兔美术馆。它距离中央车站和“中国城”步行仅十分钟。其建筑是由四层楼的一个旧厂房改造而成,耗时两年多的时间,展示面积2000多平方米。改建后的白兔是这片旧厂房区改造的领军建筑。
入口处的左侧是“中国茶室”,茶室中摆放的八仙桌、木凳、茶壶、茶碗和茶叶都是从中国进口的。绿茶、乌龙、铁观音……配上茶点让人很放松,外国人大多爱在鸟笼下、八仙桌上论道吃饺子,而华人游客最佳选择当然是澳洲特色咖啡Flat White。入内,原始而富于肌理感的砖墙,是富于活力的艺术品背景,举架三层高的雕塑大厅为大型雕塑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2009年开幕的澳洲非盈利私人美术馆——白兔美术馆(White Rabbit Gallery),是除了乌利·希克中国当代和尤伦斯当代美术馆外,最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机构之一。白兔美术馆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这里的藏品主要是来自2000年以后的中国现当代作品。白兔美术馆的创始人Judith Neilson说,艺术馆的名字来自她在中国购买的一个白兔小雕塑,创建该馆的原始动机则来自她在悉尼美术馆看到的一个系列作品。这个艺术作品的形象包含了人类、动物和神灵,奇妙的构思和其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后来Judith Neilson找到了这个作品的作者王智远,而后者也在2009-2012年间担任白兔艺术馆的艺术顾问一职。美术馆的四樓有一个小型图书馆,所有的图书和画册也都是从中国购买的,其目的是希望让需要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各界人士把它当成一个重要的资源库。
白兔美术馆展出的除了一些中国当代艺术运动“大牌”的永久收藏,还有年轻的中国新兴艺术家的作品。比如艺术家朱金石《Spring Festival Coming,2015》,油画雕刻太厚实了,以致这些油彩看起来像山不是山,他的作品更多是由书法和写意水墨构成,而非西方的抽象。此作品11月开画,次年2月完成,寓意庆祝新年,鲜艳的颜色犹如在跳舞,传达地球在更新的喜悦。而吴季璁《Wire IV,2009》投射的光线如一盏魔术灯把铁丝网变成山水画,让观者想起宋代水墨画中明暗微妙的层次。当投影仪的镜头来回移动,它会使电线在墙上的焦距变得时聚时散,如山脉如浮云……
此外,这几件大型雕塑和装置作品令笔者过目难忘。艺术家李山的大型雕塑《SuperNatural》,错落扑面而来的是7只巨大的苍蝇人,他们在霓虹照亮的城市振翅监测被污染的大地,艺术家以当代视觉语言来警醒我们的生存环境。另一大型装置是杨伟林的《Oceon of cloth wheels and Flooting lslands,2016》, 400多平方米的空间全是被回形针和白线吊起来的蓝白色咖啡滤纸填满,看起来是涟漪、是波浪,更像是迷人的海洋。而艺术家萧昱迷恋竹子的柔韧与力量。他认为研究竹就如同研究自己。《b.1965,Inner Mongolia》,这个用竹子制的造型被转化成以青铜铸造的雕塑形式,是两种物质的易位,是为以水墨表现的植物寻觅的极简主义语言。
虽然它的展示面积只有2000多平方米,但不妨碍白兔美术馆成为悉尼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馆之一。这里展出过张培力、陈漫等知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也鼓励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展示自己的才华。白兔美术馆选择的馆藏便正是那些能向世界展示的中国当代72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