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有砚如美人有镜

2019-04-28木子

收藏·拍卖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房砚台文人

木子

与今时不同,古代的文人士子们以笔墨为生涯,非为风雅,于是砚与他们的生活、人生有着真切而更为要紧的关联,所以他们将砚台亲切地称作“砚田”。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曾言:惟砚作田,咸歌乐岁。墨稼有秋,笔耕无税。如今,砚台已不仅仅是书写工具,而是可藏可赏的艺术品,一个书斋玩伴;与之相关的周边玩物如砚匣、砚山、砚铭、砚滴……更是丰富了文人的案头。

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说:“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惟砚而已。”故古人对砚十分珍视,在文房四宝中,砚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出土和传世品最为丰富;其形制、铭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加之在使用、流传过程中,足以将其发展、演变之概貌呈现于今人面前,让我们体会其深邃的传统文化内涵。千百年来,经无数文人验证,芸芸众砚中,唯端、歙、洮、澄四家最佳。

一方砚中,融雕刻、书法、篆刻、绘画、诗文于一体,演变为横贯古今的艺术品。作为砚台附加值的砚匣,其每一种造型、雕工、材质也都体现了中国历代文人和艺术家们独特的文化修养、审美品位和思想情趣。而砚台上的铭文更印记着无数文人对它的礼赞和志趣逸事。文人与砚,一同构成了丰富多姿的砚文化。

要说在文房四宝中砚台最无可取代的价值,那就非砚铭莫属了。砚铭中包含了太多历史、文化、传承脉络等有价值的信息与内涵,是研究古砚的历史、收藏信息;了解其石质和石品花纹、雕刻艺术和风格特色的重要参考资料,是赏鉴砚台的重要内容之一。砚铭自唐宋开始,至明清已成风气,而且砚铭内容丰富,文辞精练,含义深刻,形式多样。它是集文章、诗词、书法、金石和雕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如今,砚铭已成为文房日用器物中最为常见的、最具艺术价值和文化涵义的载体。

文房之中,与砚的材质最为接近的当属赏石,文人对天然赏石的喜爱由来已久,于是砚山成为文房中的珍品。米芾的“砚山铭”画的就是南唐后主的砚山,为赏石中的至宝,米芾以斋室命名“宝晋斋砚山”。看石即看山,把玩之间即已是握游山水。拥有一件砚山才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山房”。有些砚山在观赏之余,更具实用价值。

作为砚最亲密的伴侣,砚滴也是不可或缺的文房雅玩。通常人们对砚滴、水滴和水丞的概念比较模糊。在《陶雅》中称有嘴的为砚滴,宋吕大渊《古玉图谱》谓:“水丞,贮砚水的小盂,亦名水中丞。”宋赵希鹄曾论述:“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可见,砚滴出现的时间应晚于水盂。从出土器物來看,砚滴的出现不应晚于汉代,早期多为铜制,后改为陶、瓷、玉、石等材质,其样式、材质,历代均有创新,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作品。如汉代砚滴多为龟蛇熊羊之形,至清代则人物、动物、瓜果造型齐备。这些小巧可爱的文房用具除了实用功能外,更是一件值得玩赏的艺术品,为清雅的书桌平添了几分生动与灵气。

通过把玩一方古砚、赏鉴一幅砚铭拓片,或发千古之幽思,或叹天地造物之神奇,或感怀古人之志趣,或见证一段早已成为过去的时光,这也许就是砚让人欲罢不能、争而怀之的魅力所在。

名砚

明代是澄泥砚发展的成熟阶段,在制作、雕刻方面均有极大的提升。由于烧造技术的进步及添加剂品类的创新,着色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工匠们得以烧制出五彩缤纷的澄泥砚。清代朱栋《砚小史》有云:“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其次为绿豆砂,又次为玫瑰紫……然不若朱砂澄泥之尤妙。”可见,朱砂澄泥堪称澄泥砚中的稀世之珍。

康熙年间,松花石砚因产于清人发祥地而备受推崇,被封为“御砚”。松花石,石色多样,但以绿色为主,有深绿、浅绿、黄绿、黄、紫、灰、褐等多种颜色,常带有横向或纵向丝状纹理,极具艺术性。从传世清代松花石砚来看,其石质既坚硬致密,又细腻温润,可谓刚中带柔,确实是制砚的理想砚材。

砚匣

砚匣又称砚盒,安置砚台之用。古人云:“砚无床,不称王。”其意是说一方佳砚必须配制好匣,砚放于文房书斋,久远流传,砚匣具有美的观赏价值和坚固的实用性,起到砚的保护映衬作用,使砚“与匣同寿”。此款鎏金兽形铜盒石砚,由盖、身两部分组成,通体做怪兽伏地状,器身镶嵌绿松石、青金石、红珊瑚,内部嵌砚石,石面光洁润泽。此器砚、盒融为体,制作精美,色彩华丽,体现出东汉时期高超的制砚装饰水平。

砚滴

砚滴是一种向砚中滴水研墨的注水用具。砚滴大多背上有孔,可以通过滴柱汲水滴于砚上。宋代随着瓷器的发展,加之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砚滴作为文房品种之一,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砚滴风格新颖别致,题材有蛙形、兔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等。此砚滴龙头龟身,头仰尾昂,四足而蹬,全身施白釉,釉色厚润白净,四足露胎,可见细白胎骨,质地颇坚。龙头龟身为龙生九子之赑屓,好负重,多做托碑之石基,如此小件文玩十分少见。元代以来瓷器在装饰工艺上比前代更加繁复象生,取材多样而生趣,此即为个中精品。

砚山

砚山,为砚之种,利用山形之石,凿而为砚,砚附于山,故名。此砚山形如两峰兀立, 一如峰又似玉笥,一若峦头亦似蟠螭,合看则种种奇形异状。石中白脉有如山岚,似朝云出岫,予人如观“米家山水”水墨变幻云烟之感,故名曰:“明浮云岫英石砚山。”

砚铭拓片

此砚的砚铭是其价值最重要的体现。这方砚由明代最为著名的画家、书法家陈洪绶题铭,其书法骨气洞达,道劲有力而又流畅自然。砚左侧有行草书铭:“吾身与子惜如玉,恩之金谷则取辱。”款落“老莲”。

砚大略呈竹节形,色呈紫红。砚面平坦,墨池下陷。砚的左右侧与底边保留石璞,砚顶端与砚背琢出竹节的模样,砚背竹节的下段有铭:“竹不实,凤亦饥,闭门且写感事诗。光绪辛丑老缶铭。”老缶即吴昌硕。此砚铭可观吴昌硕力透纸背、独具风骨的书法艺术。

猜你喜欢

文房砚台文人
如何鉴别砚台
赖海鸣
文房四宝
砚缘
倪克樑
一方砚台散墨香
墨锭和砚台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文房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