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穴位艾灸对髋部骨折术后便秘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
2019-04-28黎瑜
黎 瑜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髋部骨折属于临床中常见的骨折类型,临床多采用手术进行治疗,但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胃肠蠕动缓慢,故容易发生便秘,不利于患者的康复,且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术后便秘,临床多采用保留灌肠、腹部按摩等方式进行干预,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仍然不理想。而近年来,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护理中已经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尤其在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1]。为进一步减轻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便秘,研究引入了穴位艾灸方案,并以我院收治患者计76例为对象,评价了该方案与常规护理的应用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髋部骨折术后便秘患者计76例,纳入时间2019年7月~2019年12月。纳入标准:(1)满足髋部骨折诊断标准;(2)已经采用手术治疗,且手术成功;(3)已经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急诊手术患者;(2)合并原发性胃肠疾病患者;(3)合并严重脏器、精神疾病者;(4)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者。该76例患者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64~82岁,均数(73.88±4.56)岁,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n=38)与采用穴位艾灸干预实验组(n=38),分组后两组基础资料对比,P>0.05,可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护理,加强对患者的情绪疏导、饮食调节、管道护理以及功能锻炼等。对照组则进行保留灌肠,灌肠液主要成分为番泻叶、广木香等,并进行腹部按摩,每日餐后30 min进行,每次按摩50~100下,并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训练[2]。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穴位艾灸的方案进行干预,患者入院后当日即给予第一次艾灸,穴位选择神阙穴、足三里、三阴交等,先将艾条截成5 cm长的小段,点燃后放入艾灸箱,分别置于神阙和双侧足三里,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日上、下午各一次。在艾灸时,需要注意保护工作,如果患者存在皮肤烫伤或疼痛,理疗停止。艾灸后30 min内可以引入适量温开水,但不可洗澡或者是凉水洗手。艾灸结束后准确记录患者每日肠鸣音次数、以及患者的排便性状、次数等排便情况以及其余健康状况。操作完成后,还需要注意对患者艾灸位置皮肤状况以及全身状况的评估,避免患者出现意外。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护理效果,其中治疗1 d后患者则开始排便,且排便次数每日1~2次,判定为显效;治疗2 d后患者则开始排便,且排便次数每2~3次1次,判定为有效;治疗2周后,患者仍然存在便秘症状,判定为无效[3]。②对比患者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以积分的方式评价,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1.0处理,设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效果
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表[n(%)]
2.2 预后情况
实验组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预后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预后情况对比(±s)
组别 n 首次排便时间(h) 住院时间(d) 满意度(分)对照组 38 38.14±6.10 10.25±1.57 88.45±4.76实验组 38 26.37±5.22 8.21±1.44 95.21±3.04 t 9.0371 5.9029 7.3782 P值 0.0000 0.0000 0.0000
3 讨 论
髋部骨折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的器官功能将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胃肠蠕动减弱,再加上术后卧床、麻醉药物以及切口疼痛等的影响,将进一步影响胃肠的蠕动,另外由于腺体老化,患者的胃肠液分泌量将会减少,肠壁对水分的吸收增加,可能导致粪便干结,难以排除,故而容易出现便秘。通过腹部按摩、保留灌肠等方案,则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肠道环境,有利于促进患者排便。而通过穴位艾灸的方法进行护理,能够充分发挥出艾灸的温热作用,通过经络传导,提高局部皮肤温度,扩张毛细血管,有利于加快药性的挥发,可起到温通经络,改善胃肠气机的作用,有利于加快胃肠蠕动。从本次研究结果上看,实验组在采用穴位艾灸干预后,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说明穴位艾灸干预效果理想,优于常规护理方案。
综上所述,对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便秘采用穴位艾灸的方式干预能够提高护理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且可改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