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加快推进肉牛产业发展
2019-04-28梁燕贵州省安顺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文│梁燕(贵州省安顺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近年来,贵州省安顺市以实施“关岭牛振兴”计划为契机,通过“创示范、引龙头、转方式”等手段,全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实现了由粗放型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转变,关岭牛产业成为安顺市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及重要抓手,草牧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之一。
安顺市生态气候适宜,饲草饲料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应多种农作物和牧草生长,尤其适宜畜禽的生长和繁育。据统计,安顺市现有耕地442.78万亩,草山草坡158万亩,天然草地可供饲用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农作物秸秆94余万吨,其中86%可用于养畜;发展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料达19.68万亩,发展肉牛产业条件优良。
关岭牛作为我国五大名牛之一,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的78个地方畜禽品种之一,贵州四大黄牛之首,具有“五高一低”(高屠宰率、高出肉率、高繁殖率、高蛋白质、高氨基酸含量、低脂肪)特点。近年来,安顺市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关岭牛优质品种优势,大力推进关岭牛产业发展,紧紧抓住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被列为全省肉牛产业重点支持县的发展契机,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一县一业”决策部署,把关岭牛产业发展作为安顺市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和贫困山区精准脱贫的支柱产业来抓。围绕种、养、加、销全产业链,通过项目实施、品种改良、体系建设、品牌打造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初步建成了以政府为引导、龙头企业为带动、家庭牧场为重点的全产业链经济,形成了以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中心区、以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平坝区、西秀区、普定县为辐射区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以粮食型畜牧业向草食型畜牧业转变的良好开局。为加快产业发展,市县各级畜牧部门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全面推进关岭牛产业振兴发展。
一、以政策部署为导向,推动责任层层落实
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安顺市特色农产品发展振兴行动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以“关岭牛”“火龙果”“红芯薯”“金刺梨”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关岭牛发展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岭自治县“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县委书记与各乡镇(街道)书记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办,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组建了“关岭牛”振兴办公室,各乡镇(街道)均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镇、村干部参与到“关岭牛”振兴计划中,实行“周调度、旬督查、月观摩”的工作机制,层层抓好落实。
二、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全面实施粮改饲、国家基础母牛扩群增量、肉牛裂变发展重点县、南方现代草地建设等项目,以项目投放为抓手,全面带动关岭牛产业发展。2018年成功争取到南方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项目600万元,占全省资金比例19%,争取到粮改饲项目860.25万元,占全省资金比例20%,争取到退牧还草工程建设项目980万元,占全省资金比例1/8。出台了《关岭牛产业发展补助政策》《关岭牛饲草饲料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积极实施精准奖补政策,对圈舍及其附属设施建设、产犊、饲草、保险等各个环节进行补助。
三、以加大融资为契机,释放产业发展活力
围绕“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要求,整合各类资金6000余万元组建关岭牛投资公司,为养牛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平台,投资3000万元完成1200头规模保种场项目建设,投资8000余万元从国外购买5000头安格斯母牛。截至目前,已引进到位4700头,加快了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进程,初步建立了关岭牛地方保护品种繁育体系。建立1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撬动贷款1亿元用于开发关岭牛“牛起来”等金融产品,整合贵州开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结对帮扶资金和涉农资金2.66亿元投入到关岭牛产业当中。2017年成功争取到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子基金3.6亿元,2018年整合涉农资金5100余万元投入到“关岭牛+牧草种植”产业发展当中,整合“特惠贷”“惠农贷”和关岭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金等共2000余万元用于全产业链发展。
四、以招商引资为平台,打造全产业链经济
以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为导向,培育壮大肉牛养殖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肉牛产品加工企业,创新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擦亮、叫响“关岭牛”品牌,做长长板,补齐短板,产业链建设不断完善,初步实现让“关岭牛”直接从牛圈输送到餐桌。在养殖环节培育了关岭铭品、关岭鸿龙、平坝康农、镇宁米博、镇宁顺源、平坝吉群等大型规模养殖场,年存栏量达14万头;在加工环节形成了牛来香、金凤徕、高原颂等规模肉牛精深加工企业,合计年加工能力达30万头;在交易环节打造了国家定点市场花江肉牛市场,年交易量达10万头。
经过多年的努力,关岭牛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产业发展地位不断提升,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产业化带动明显增强。2016年,关岭牛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安顺市的新“名片”。
五、产业化发展初见成效
目前,安顺市存栏肉牛66.3万头,同比增长10%,其中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存栏牛15.5万头,同比增长16%,西秀区存栏10.2万头,平坝区存栏5万头,普定县存栏7.5万头,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存栏5.6万头,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存栏11万头。2018年7月,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拟投资8000万元从国外购买5000头安格斯母牛已引进到位。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养殖场建设从选址设计、饲养管理、品种引进各个关键环节均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等“五化”要求规范建设,全市已建成1200头核心种牛场1个,30头种公牛站1个,5~100头规模家庭牧场(合作社)1500个,100~1000头肉牛规模养殖场820个,100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5家。2018年,全市新建青贮池2万多立方米,新增草牧业机械100多台(套),培育饲草料加工企业(合作社)8家。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从2016年的30%提高到37.2%,人工种草面积从2016年的7.6万亩增加到10.93万亩,增幅超44%。
六、石漠化治理成效更加明显
安顺市关岭牛产业发展直接带动了草牧业的发展。通过粮改饲、退牧还草等项目实施,较大的增加了农业土地利用面积,降低了岩石裸露率,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2018年,农业农村部对贵州省60余个县开展2017年度粮改饲品种抽样调查,其中安顺市平坝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代表贵州省进入全国50名。以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例,2018年全县共收贮青贮饲料13万余吨,黄贮和鲜草70万余吨,石漠化面积减少到1081.48平方千米,降低了12.13个百分点。全面推广种草养殖以后,有效的改变了广大养殖户散养的习惯,较大的提升了秸秆饲料化利用率,秸秆焚烧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人居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良好,逐步实现了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目标。
七、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信心足
安顺市积极探索出了“五户联保”“六统一分、二次返利”“127”“136”等利益联结机制,养殖农户可以通过养殖、种草、牧草加工以及务工等方面实现增收。一是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保底模式,与农户签订优质肉牛购销合同,拓宽农民销售渠道,并按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向贫困户收购,实现贫困户增产增收。二是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入股分红模式,农户通过“土地、圈舍、资金”等方式入股,成为股东并按协议分红。三是推行饲草分离模式。肉牛养殖企业不种草,需要草料直接向农户采购。经核算,在养殖环节,农户平均每养一头牛,产值在1万元以上;在种植牧草环节,传统籽实玉米平均亩产值700元,而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平均亩产值1800元,紫花苜蓿平均亩产值3000元,杂交狼尾草(篁竹草)平均亩产值3000元,实现经济收益翻2~4倍;将牧草制成青贮饲料,每吨可增收60元。产业发展带动增收较大的激发了广大养殖农户的参与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坚定了贫困户通过发展肉牛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