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2019-04-28王红
王红
作者单位:476600 河南永城,永煤集团总医院麻醉科
臂丛神经阻滞广泛应用于上肢部位和肩部的手术,属于区域阻滞麻醉的一种[1]。超声影像技术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操作简单便捷、动态观察局麻药扩散、实时调控穿刺针位置、目标神经定位准确等特点,能明显降低麻醉失败率,促使麻醉效果得到改善,起效快,且安全性较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3]。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均属于局麻药物,不会对中枢神经及心血管系统产生明显毒性作用[4]。本研究对2016年8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行择期手部或前臂手术的100例患者分别采用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进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分析其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8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择期手部或前臂手术患者100例,纳入标准[5]:①书面同意参与;②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③年龄18~60岁;④存在手术指征;⑤术前无用药。排除标准[6]:①穿刺部位有损伤感染;②术前采用肝素类抗凝药物进行治疗;③恶性肿瘤;④存在局麻药物过敏史;⑤术前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外周神经损伤;⑥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异常。将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50例,甲组中男39例,女 11例,年龄 18~58岁,平均(41.25±4.15)岁,其中手部手术15例,腕部手术12例,前臂手术10例,肘部手术13例,ASA分级为Ⅰ级22例,Ⅱ级28例;乙组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17~59岁,平均(42.98±4.82)岁,其中手部手术13例,腕部手术13例,前臂手术12例,肘部手术12例,ASA分级为Ⅰ级21例,Ⅱ级29例。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术前常规禁饮禁食,两组患者入室后,常规开放外周静脉,给予面罩低流量吸氧,取平卧位,外展患臂90°,促使前臂处于仰位,呈军礼状,使用碘伏消毒腋窝处皮肤,对患者腋路臂丛神经行高频超声扫描,探头频率为10~14MHz,采用超声进行实时监控,采用“一针四点法”进针,达到目标神经之后,若回抽无血,便将预定局麻用药量注入目标神经组织周围,注药过程中,要对针尖位置进行及时调整,以此来促使局麻药物将神经充分包绕,依次阻滞患者的肌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及桡神经。甲组用生理盐水将布比卡因稀释为0.375%的浓度,药物剂量按照0.4ml/kg的标准,乙组用生理盐水将罗哌卡因稀释为0.375%的浓度,药物剂量按照0.4ml/kg的标准。
1.3 观察指标改良Bromage运动评级标准[7]:用药30min后,若无麻痹,则为0级;若上肢无法抬起,则为Ⅰ级;若肘关节无法弯曲,则为Ⅱ级;若指关节无法弯曲,则为Ⅲ级。
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指标[8]:包括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完全消退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产生时间及持续时间。
并发症:包括恶心、头痛、心率减慢及霍纳综合征。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处理数据,改良Bromage运动评级、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关数据均行χ2检验,以n(%)表示,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指标均行t检验,以±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改良Bromage运动评级情况对比用药30min后,甲组改良Bromage运动Ⅰ级患者构成比低于乙组,Ⅲ级患者构成比高于乙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指标对比乙组运动阻滞产生时间长于甲组,甲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感觉阻滞完全消退时间长于乙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改良Bromage运动评级情况对比[n(%)]
表2 两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指标对比(±s,min)
表2 两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指标对比(±s,min)
组别 运动阻滞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 产生时间 持续时间 起效时间 持续时间 完全消退时间甲组(n=50) 6.05±0.68 12.26±14.02 265.98±38.63 4.15±0.85 308.56±35.26 468.59±50.86乙组(n=50) 6.08±0.78 19.98±2.62 201.56±20.15 4.20±0.93 306.10±35.27 352.36±35.28 t 0.5625 4.6258 8.6258 0.8562 0.5262 12.6258 P 0.7628 0.0000 0.0000 0.2578 0.4487 0.0000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恶心、头痛、心率减慢及霍纳综合征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近年来,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满意度随着超声影像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而逐步提高。研究显示[9],通过超声高频探头能将臂丛声像图清楚地显示出来,对针头移动过程进行跟踪,准确引导穿刺针定位,在临床麻醉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超声实时监控下对穿刺针进行引导,对相应目标神经周围进行准确穿刺后,能将神经和血管损伤风险明显降低,同时还能清楚地观察麻醉药物注射扩散过程[10],可以对针尖位置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局麻药准确均匀地扩散到神经周围,使神经阻滞达到更加满意的效果。
临床为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通常选择高效能、低毒性的局麻药物。布比卡因是等量R型(右旋)异构体和S型(左旋)异构体的混合物,与罗哌卡因具有相似的应用效能[11]。罗哌卡因属于一种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麻醉作用维持时间长,属于一种单一型异构体[12]。罗哌卡因与传统的局麻药物相比,对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明显降低,并且能获得较为理想的镇痛效果,且能在长时间内维持。研究显示[12],低浓度罗哌卡因会存在明显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现象,所以要将患者的具体手术需求及试剂情况作为依据,对罗哌卡因的应用浓度进行合理选择,不仅要能确保手术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同时还要确保能够获得理想的镇痛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相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运动阻滞产生时间长于甲组,甲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感觉阻滞完全消退时间长于乙组,布比卡因的镇痛效果维持时间更长。其次,用药30min后,甲组改良Bromage运动Ⅰ级患者构成比低于乙组,Ⅲ级患者构成比高于乙组,提示与罗哌卡因相比,布比卡因的运动阻滞效果更加理想。两组恶心、头痛、心率减慢及霍纳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这两种局麻药物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均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两种麻醉药物存在各自优缺点,临床要根据患者手术需求与实际情况对麻醉药物进行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