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改革
2019-04-28王利芳
王利芳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
1 背景及意义
由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新零售和新科技带动的中国物流市场正在展现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变化,物流行业在方便企业生产销售和大众生活消费的同时,正在不断向复杂化、互联网化和智能化发展。这种发展变化对物流配送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物流基础理论,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就业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物流配送管理》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地位非常重要,但内容庞杂,要很好地掌握该课程十分不易。伴随着我国物流正在从传统物流向智慧物流发展,如何使物流配送这门课程的教学适应企业的需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现状并结合配送特点,迫切需要探索其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受到挑战,因此要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从传统教学向应用性教学转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适应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 研究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中非常流行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理念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德国的“双元制”。劳耐尔提出的工作过程是指某一团队为实现任务目标组织进行的系统实现设计。潘伽罗斯认为工作过程是在固定的环境下,把职员、生产产品、生产工具和设计的生产流程等四大元素进行组合以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该观点作为德国高等职业创新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终极目标是为了克服各个学科教育结构上的限制,并使其学习内容更加贴合工作过程。
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提出,职业教育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专业以职业为导向,课程以过程为导向,学习以行动为导向。戴士弘教授指出,职业教育课程根本的目标价值取向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教课程应该基于能力本位来进行课程设计。好的职教课程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侧重能力目标,采用项目这个载体,用任务训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最终形成的应该是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赵志群强调学生的主导性地位,他认为学习内容是建立在工作过程这一基础上的。
近10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尝试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物流管理专业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研究与实践,例如国内高职院校在《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物流信息技术》、《运输管理实务》、《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仓储管理》、《物流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改革实践,提出了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国内针对《配送管理》课程改革研究较少,主要从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动导向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应用,以及产教融合实训、技能竞赛、在线平台及微课信息化教学方式等课程改革实施技术手段方面进行了应用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但此课程改革还存在一些不足:
(1)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文字阐述与理论计算、设计偏多,有的内容已经陈旧,与当前企业配送运作的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没有重点应用“图解实操”和“流程导向”,尤其是没有更新和补充当前智慧物流的信息、网络、智能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内容上很难适应当今物流配送发展的需要。
(2)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有待改进。配送管理课程实施了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综合利用了讲授、练习、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室和实训中心等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但由于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尚待完善和实训项目开发相对滞后,本课程课内实验在多媒体教室完成,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练习,在物流实训中心和配送企业进行项目实操训练的课时不多。该课程无论是在实践学时安排还是实践条件上都充分体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但目前配送管理课程实践项目单一,实践任务没有足够的挑战性,学生实践操作的兴趣不大。
(3)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单一,考核以理论考核为主,不注重实践的考核。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体现出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要求,与企业岗位脱轨。
综上,针对《配送管理实务》这门核心课程进行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向导,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专门而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借鉴。
3 改革思路与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背景、参照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中的典型业务领域(仓储、配送、运输和信息系统处理)和业务流程,基于核心岗位的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工作内容为对象,组织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基本专业知识的强化和能力训练。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特点,积极开展“教、学、做、赛”一体化交互式教学模式,探索激发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技能竞赛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模拟训练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针对面向连锁零售企业、制造企业、消费者等三大客户类型提供配送服务的物流配送企业(或工商企业配送部)的基层操作管理人员(如验货员、理货员、拣货员、配货员、送货员、信息员等)岗位职责中所应具备的操作技能与管理技能而设定。在整合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学习者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单一或综合的配送任务,并对完成配送任务的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基于以上原则与目标,从专业课程体系出发,避免与其他课程(如物流基础、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实务等)重复,对教学与实训内容、要求进行选择。按照“职业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模块与实践教学内容。高职课程内容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后,能够适应对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达到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最后,对于近年出现的新领域、新模式、新技术,还要增加新的教学项目,如新零售、冷链物流、电商物流,以及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智慧物流技术应用。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竞赛是创新实践教学的必然要求。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职技能大赛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提供了平台,通过竞赛可以弥补传统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通过竞赛可以促进产业发展与教学过程的融会贯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能够为高职院校广大师生提供实际操作、互相交流、切磋技艺的平台,同时大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发现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日常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践教学标准与物流技能大赛的要求接轨。首先,实践教学内容上要将大赛的要求内容包含进去;其次,在操作规范的制定上要求与大赛规范一致;另外,在考核标准上也要尽量贴近大赛的评判标准。根据行业、企业以及省技能大赛赛项的相关要求,改革课程内容。
根据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安排教学内容与顺序。整体教学内容的设计既符合以配送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又符合知识的学习掌握过程。具体思路与内容分别如图1所示和见表1。教学内容涵盖配送基础认知、配送业务流程和配送管理三大部分。包括配送中心规划设计、配送中心组织设计、配送中心作业流程与管理、配送方案设计、配送中心信息系统操作、配送中心绩效评价等主要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通过实训调研和校企合作实习,能够完成调研报告,画出配送中心平面示意图、组织结构框架图和配送作业流程图,并能够设计与改善配送方案(包含运输作业、物动量分析/货物ABC分类、货物存储方案、组托方案、入库作业计划、出库作业计划、拣选策略、拣选作业计划、配装配载方案、路线优化、月台安排、配送作业计划、外包、成本预算、实施进度计划/甘特图、应急预案等重点要素)。会根据客户要求设计简单的配送方案;能看懂较为复杂的配送方案。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时严格按照实训任务书执行操作;或在企业顶岗实习,严格按照企业规程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能够胜任与企业物流配送、交通运输配送、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等相关工作。
图1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改革思路
表1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具体的考核方案如下:
(1)平时表现(20%)。根据出勤、平时作业、团队协作表现等作为平时表现的评定依据。
(2)过程性考核(40%)。从项目的预习、理论设计、实践操作、创新等维度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日常学习过程考核成绩,具体考核评价标准体系见表2。
表2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标准体系
(3)期末综合考核(40%)。在规定的时间内,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对规定的实际企业调研任务项目进行实践综合考核,按照考核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此项工作持续的时间长,先集中分组、后个人总结设计。
4 改革实践
2016年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通过了浙江省教育厅“十三五”高职特色专业评审,物流实训中心是省示范实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设施,基本能提供本课题改革实践需具备的软硬件设施。在物流课程体系改革中,通过在校内成立供应链管理工作室、校外与企业合作的形式,搭建了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学院与广州飞梭云供应链有限公司、祥瑞物流、德马、瑞格和朗奥物流科技、海瑞科技、鲜绿多、唯品会、邮政快递、申通、圆通等企业紧密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2018年专业团队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新一轮典型工作岗位职业能力梳理。
在上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指导下,本课程已在2017和2018级物流管理专业《配送管理实务》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新的课程计划与标准不断进行改革研究与实践,取得了科研成果与较好教学效果。
5 改革创新的对策
通过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指导工作任务,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基本教学完成后,根据每个项目的内容安排校内和校外实训,学生到了实训中,根据书本理论知识实践应用及实操训练,然后再由专业教师及企业的工程师进行专门的辅导、讲解。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实践经验,又丰富和巩固了知识。学生实训后,将不懂的问题带回课堂,继续探讨。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锻炼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和实践过程考核作为重点进行双重考核,转换师生角色,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通过对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推动专业建设、促进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本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创新:
(1)教学模式创新。首次将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用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改革。结合当前企业发展需要,把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及其职业素养要求等融入课程改革及教学全过程。与行业和企业接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转变课堂活动主体,改变传统单一的以老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其参与度与积极性。在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实践、探究、调整学习策略等手段来构建知识,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管理方式创新。用项目闭环管理思路指导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改革。一般课程改革,只注重方法、手段的应用,不注重检验效果和纠正实际与预期之间的偏差。本项目与一般的课程改革不同,根据图2项目闭环思路推进课程改革方案设计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执行新的教学评价标准,根据教学评价结果,找到与改革目标的差距,重新梳理典型工作岗位任务,修订课程计划,项目实施中注重调整、纠偏,不断地PDCA,不断接近和达到任务目标。
图2 课程改革PDCA项目管理方式
(3)产教融合模式创新。引入供应链管理工作室来推进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成立供应链管理工作室,在日常教学中即全面普及竞赛技能,择优参加各等级物流技能竞赛,保障课程改革有效进行,并为学校技能大赛获奖提供培训平台。通过与行业、企业的交流、竞赛合作、人员培训和项目合作,推进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与时俱进,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及岗位人才能力需求变化,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需要,也为其了解最新就业形势及社会需求提供更加直观的视角,帮助学生树立发展目标。企业可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从实习学生中择优进行专业培养,加速企业人才招聘育成,最终实现共赢。
6 总结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成长。《配送管理实务》是《物流成本核算》、《供应链管理》、《物流方案规划与设计》等课程的先导课,为上述课程的教学提供前期的知识储备。《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改革思路和成果,可以为专业其他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的进一步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