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产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2019-04-28黄明田
黄明田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与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1 引言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强等优势,市场需求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对专业物流人才需求的增加,但我国物流人才缺失、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虽然有成百上千所高职院校开设有物流专业,且在物流学科建设及物流人才培养上做出了许多突出贡献,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忽视了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和观念的更新,物流师资队伍的短缺且多偏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训练,导致培养的物流人才素质与物流发展实践不甚相符,物流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层次偏低,具有系统、专业的物流管理和技术的人才少之又少。经济社会发展强烈渴求拥有高素质、多技能、专业化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这为区域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创新思路。殷世波(2016)认为,现代高职教育应该大力推进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并提出校企联手打造“校中企”、“校中店”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教学过程与实战训练有机结合,促进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效对接[1]。叶茜茜(2016)进一步提出要从战略协同、知识协同、组织协同等层面建立校企互动协同创新实践模式[2]。针对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工作中存在的困境,卢峰(2016)从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4个层面建立了协同创新的模式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3]。张荣胜(2017)也研究发现,通过组建政产学研联盟,发展校企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共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4]。王鑫等(2018)研究发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前提是产教双方的合作意愿,保障是建立契约关系[5]。盛立强、杨思东(2018)从载体、项目和管理等层面研究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6]。孔德忠、陈志祥(2017)则提出了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具体内容与目标,认为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应包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资源、校企人员互聘、实训基地“内外兼修”、综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内容,最终实现校企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人员共用、基地共建、质量共评的全方位合作机制[7]。
综上所述可知,基于校企共建的产教协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能够破解目前区域高职院校物流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困境,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区域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目前,区域高职院校物流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模式与考核方式上都存在诸多问题。
2.1 教学内容较陈旧,甚至与实际脱节
物流在社会科学门类中是实践操作最多的学科,当前高职院校物流教学模式多是围绕教材进行授课,而教材的编著存在年代滞后性及学科研究角度片面性。我国物流发展迅速,尤其是大中型物流企业,其物流现场作业方法、管理体制、流程优化工具都远远超越高职院校知识存量及理论水平,高职院校现有物流理论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物流发展需求,不能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现代物流实践发展态势,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及内容与社会物流发展实际严重脱节,在学生毕业进入到物流企业后还需要企业进行大量的培训才能使学生融入到工作角色,物流教学模式需要持续创新。
2.2 教学方式偏重于纯理论的灌输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方式仍然是强调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教学方法上注重书本和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很难开展讨论或交流,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压制。实践的欠缺,也使得学生对其所学的物流知识得不到准确的认识和理解,知识掌握难以牢固,毕业后也大都难以很快地胜任实际的物流工作,动手能力较差。
2.3 培养方式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强调个人表现和个人成绩,鼓励学生善于竞争勇于超越,逐渐忘却了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团队合作越来越成为企业与个人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使学生适应新时代竞争的需要,有必要把团队合作引入大学课堂。物流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实践的联系尤为紧密,在要求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于实际的能力,而团队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手段。
2.4 考核方式偏“临时记忆”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而局限,往往是对课本知识的测试,学生大部分临时突击、死记硬背,但是考完也就忘却了。这样的考试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3 基于校企共建的高职物流产教协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
在实际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面向物流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有机整合校内教学、校外实践和校企“产学研”三个环节,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基于“校企共建”的物流专业协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校企共建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产教协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图1 所构建的“校企合作”的物流创新教育与实践培养模式,通过教学体系与实践体系的建立将学校、学生、企业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三者之间搭建合作平台,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开放式合作,并在教学体系和实践体系之外,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对实施的状况予以评价,并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缩短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将如何提高创业能力融入到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去,能够使培养出的大学生达到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4 校企共建下产教协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支撑体系
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教授积极倡导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间的辩证统一,提出“拆掉四堵墙”的主张,即:拆掉学校和社会之墙,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育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8]。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等4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以保障基于校企共建的协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的成功。
4.1 教学理念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界限被打破,教育载体得到有效扩展,教学方式走向“O2O模式”,大量免费的共享资源和交流互换资源的产生既为线下(Offline)课堂教学储备了充裕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为线上教学(Online)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真实课堂向“虚拟课堂”发展,师生由“在场”发展为“在线”。因此,要创新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学理念,实现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重知轻行向知行合一转变、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从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转变、从终结评价向发展评价转变。
(1)实现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Bloom教授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个层次,前三个属于低阶层次,后三个属于高阶层次。传统的知识课堂通过低层次的教学活动,掌握低阶知识,形成低阶思维。能力课堂通过高层次的教学活动,掌握高阶知识,形成高阶思维。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移动4G网络和Wi-Fi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连接网络,更加及时便捷地获取海量的信息并随时分享。这就迫使教师在物流教学中必须实现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的教学理念转变。
(2)实现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将灌输课堂改造为对话课堂,达到知识的对话、思维的对话和情感的对话。知识的对话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交流;思维的对话将“句号”课堂转变为“问号”课堂;情感的对话将知识课堂转化为情感课堂。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不仅可以与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而且还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自由地选择学习资源和内容,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也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得更加多元、互通和开放。
(3)实现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传统的课堂是封闭的,即在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教学内容。在这种封闭模式下,物流教学活动围着教师、教室和教材三个中心转。开放课堂将突破这三个中心,实现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开放。时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空间上从教室向企业和现场拓展,内容上从教材向企业实际需求扩充。在“互联网+”时代,“云技术”的支撑和“云平台”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界限,海量存储的共享信息、精品开放课程、慕课资源等技术信息和知识的出现可以为物流教学活动提供多样化的教学选择。
(4)实现从重知轻行向知行合一转变。知行合一至少要做到两点:学习时要躬行,强调向实践学习;学习后要躬行,强调学以致用。理论教学的躬行,强调主动思考,是学中思、思中学;实践教学中的躬行,强调主动实践,是做中学、学中做。
(5)实现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学习、思考、实践三者之间彼此紧密相联,互动互进。学思结合体现了学中思和思中学,知行合一体现了学中做和做中学,思行统一体现了思中做和做中思。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在物流课程教学中可以提倡项目式、专题讨论式、案例式、自主学习式、角色扮演式、情景式等启发式教学。
(6)实现从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转变。“教主于学”是教师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教之主体在于学”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教主于学的核心。“教之目的在于学”,为“乐学”、为“会学”、为“学会”。“教之效果在于学”,放弃传统“以教论教”,坚持“以学论教”评价原则。即“教得怎么样”要通过“学得怎么样”来评价。
(7)实现从终结评价向发展评价转变。传统的物流教学评价主要是终结性的,注重评价的评定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以记忆性的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侧重定量分析,注重最终结果。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即发展性评价)重视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更加重视质性评价方式。
4.2 教学内容创新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相继出现了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开放课程、微课、慕课(MOOC)、私播课(SPOC)等资源的呈现方式,学生通过移动客户端连接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地阅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信息。然而,这些内容的源头仍然是少数人智慧的成果,因此要创新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从业要求为导向,结合物流企业生产实际,建立“四位一体螺旋式提升”物流课程开发体系,如图2所示。
首先是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企业调研,论证分析企业职业岗位,把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要求做出分析,并把具有典型的物流企业经营案例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学生根据工作过程要素(知识、能力、环境、条件)学习引入的企业真实案例,专(兼)职教师对引入的物流企业经营案例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课题深入研究,最后把新的研究成果又投入物流企业中去应用,通过企业实践,为企业提供物流咨询服务,然后又通过调研,分析物流企业新的经营需求,并再次把该经营需求引入到物流教学的学习情境中,这样学习情境是螺旋式提升、不断更新的,不仅符合物流教学的认知规律,也符合物流企业对职业岗位的需求。在这种课程开发模式,专(兼)职教师不仅是课程教学者,也是课程研究者;学生不仅是课程学习者,也是课程检验者;企业不仅是课程提供者,也是课程应用者。教学案例内容从企业中来,经过学生的实践及教师对课程的研发,再应用到企业中去,这样螺旋式改进课程。
图2 “四位一体螺旋式提升”课程开发模式
4.3 教学方式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为智能化教学变革创造了技术条件。以MOOC、微课、翻转课堂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因此,要创新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课程观,主动学习信息化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和设计,让课程更具有吸引力。
(1)将移动网络引入到课堂。随着4G网络和Wi-Fi的普及,移动课堂成为可能。学生通过移动客户端连接网络,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2)引入微“翻转”课堂模式。课堂的微“翻转”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补充。教师将课堂中的关键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程”放在网上,学习者通过移动客户端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自主预习。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翻转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授课引导。
(3)案例与任务型教学,思考与协作并重。案例与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引导式、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团队思考、共同进步。
(4)产学研项目参与,历练实践能力。通过产学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应用项目中,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在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将来走入社会打下基础。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4 考核方法创新
改革考核办法,由对记忆力的考察变为多方面能力的运用考察。高职院校物流教学考核方式应该主张“理论联系实践”、“产学研”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地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达到“以考促学”的效果。考核内容可以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出勤及课堂互动、物流案例及任务完成展示、物流项目参与情况甚至是物流创新创业等。
5 结论
针对目前区域高职院校物流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模式与考核方式等问题,本文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提出应从校企共建的角度有机整合校内教学、校外实践和校企“产学研”三个环节,构建起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产教协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并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四个层面进行创新改革。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区域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