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审与表达

2019-04-27李强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自画像毕加索技法

李强

摘 要:从时间维度纵观毕加索的一生艺术修为,他不断从同时代艺术流派、艺术家的探讨中学习其艺术思想、表现技法,在此基础上思考自我的艺术风格,这些具象表现在其早期学院式绘画教育、蓝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文章在此基础上以图像学的图像与语言、言说的自我与被视的观者等相关艺术理论对毕加索几个时期自画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及其内在语言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图像学;毕加索;自画像

敏锐的艺术感觉、积极活跃的创作热情与强大创作能力可以用来形容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973年)的一生艺术成就。其名誉背后拥有五万件艺术作品,创建引领了立体主义艺术流派,创新艺术表现技法的疆域,为现代艺术史注入一份活力。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毕加索风格、艺术品展、策划等学术活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毕加索关键词的学术期刊成果检索就约有2437份。国内现代艺术史书目,毕加索个人研究专著以及对其一生经历与主要艺术作品的传播也取得丰富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学界侧重以艺术史发展为背景解读毕加索艺术风格以及主要作品,对自画像题材的关注却很少。本文运用相关图像学形象与再现、意识形态与观者之间相互动等艺术理论分析毕加索自画像如何传达情感及与观者互动,旨在丰富毕加索作品题材讨论范围以及图像理论观照题材的延伸,为艺术理论探讨交流提供新活力。

一、图像学理论中关于绘画的界定

绘画是主体画家运用颜料、画笔工具等媒介对客观景物在二维表面载体下的一种再现,其中的再现含有具象事物的模仿以及主体情感的传达表现。而绘画再现的形象图像学理论视角下被界定为图像,在W.J.T米歇尔著,陈永国、胡文征所翻译的《图像学》中对其进行定义:图像是形象得以出现的、再现的客体。在这段语境中“图像”和“形象”两者之间在语言用法上都能够传达二维表面的视觉再现语意。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图像学研究对象以及范畴,如形象与语言之间的情感信息的传递,其中情感信息的傳递又衍生出传达与接受两者之间的互动角色关系,即图像再现形式随环境背景的变化而变化产生的图像与语言之间的话语权互动关系。

在图像学视角的形象与语言之间关系等艺术理论下,将毕加索自画像纳入形象这一大的范围当中,探讨分析毕加索自画像是在怎样的环境变化中,如何运用表现技法来构建形象传达情感。

二、图像学视角下的毕加索自画像

(一)现实的观照

图像是形象得以出现的具体的、再现的客体,所表达的是绘画图像与形象两者之间的内在从属关系、主客关系以及外在表现建构的技法、材料在其间的作用。

在从属关系上,形象是具体现实世界中感官可视、可感、可触的物体,而形象的感知又有空间性与时间性两方面的认识,其中空间与时间是共时并存的物理概念,有一定的空间就包含一定的时间。具体形象的空间与时间在人的感知能力上是以记忆获取的,具体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间记忆等并存在人脑当中。而绘画形象作为具体描绘对象完整挪用到二维平面上,使得二维平面以“错觉”式拥有现实那样逼真、细腻、温和、崇高等心理感受与视觉效果,所实现的中介为是透视构图、色彩、线条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而其中相互结合关系为透视法提供了一个理性结构的分析视角与建构图像的标准范式,而构图在透视法的指导下将形象有目的地安排放置在二维表面上,同时也产生了图像的空间与时间。色彩在透视法、构图基础上为形象完整再现而复色,其核心是在创作主体的能动性下亦步亦趋、步步为营下实现。

图1《短发自画像》画于1886年,当时的毕加索年仅15岁却拥有精湛的写实再现的绘画能力,能够生动、完整地表现自我特征、性格气息。而这绘画能力离不开启蒙绘画的一位美术教师的父亲,名为若塞·刘易斯,以及毕加索1895年进入巴塞罗那美学专科学校学习,1897年至1898年就读于圣斐尔南多美术学校。这段以传统写实、细致完整、沉稳色彩的调和等技法表现对象气质为主线的学院式作画使毕加索自豪。

(二)自导自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毕加索从美术学院毕业,当时正值现代艺术流派如火如荼发展至欧洲各地,他见识过法国印象派马奈、毕沙罗等主张的“用色彩去捕捉瞬间即失的光,追求画面表现所见的真实性,用眼去观察而不是用再现模仿的范式去作画。”后印象派塞尚、梵高主张“用色彩为主要媒介去表现个人感受,强调画家的个性表达,注重画面的动感韵味,不再拘泥于严谨的构图”。毕加索受塞尚绘画理念的启发较大,塞尚追求以知性的思维去分析理解绘画对象,在画面表现上将绘画对象的形态以块面的笔触去塑造,减弱透视点,画面趋于平面化,追求知性思维下的视觉真实。

在吸收、创新的基础上毕加索举起了立体主义流派的大旗,艺术风格从再现到表现,而风格的转换背后是创作技法的改变,也就是从逼真的、平滑的色彩过渡修饰到平面的、块面的、纯色的直接覆盖,几何体构物上的布置无序,明暗空间及透视点的消失,使得传统的作画范式在画面中不再呈现。正如德里达指出的“当不再注重绘画的再现、意味以及绘画所设计和规定的主题,不再注重支持它的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因素。唯余下的是什么呢?是框架,是正在表现的框架以及与框架结构相类似的由形式与线条构成的游戏。”从《自画像》(图3)中传递的信息可以感受到画面是自我面容被几何化拆解,又按个人意愿重新组合的形式游戏。这种形式试图在与自我、观者之间进行创作形象的游戏,情感追求上捉摸不透,互动的游戏耐人寻味,而不是有固定的情感信息的传达。

(三)自我关照

毕加索在后期创作自画像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自我艺术的表达,思考艺术如何能够表现自己的精神状态如恐惧、分裂的人格与多重自我的追问等。正如1972年91岁时所画《自画像》(图6)中呈现的形式,一个人撑头思考,脸庞的空间由镜像分成两张半侧面视角的对视,从中产生了视觉对视的效果。一方面,观者需要利用生活经验去凝神对视,提取可识别信息以及从看似错位不正的构图中思维组合成可熟悉、可理解的对象。另一方面,创作上为同一面孔中两张正面侧面视角合成,这种合成是用左右镜像侧面的对视使得画面产生视觉信息接收的多重性,进而表达一种自我观照内心的情感交流与对外情感坦露。

这种多重自我追问情感的表达是自画像形象中的“内”结构,而“外”结构借助直线、几何体的用笔技法以及色彩等表达形式进行表现。这种“内外”结构产生了第一层表现与第二层表现,其中第一层表现为内在的精神状态,如:忧郁、伤感、矛盾、抗争等也称为形象的“元一”概念,第二层表现是外在形式作为媒介传达第一层精神状态信息。如同斯坦伯格对于绘画中“再现的再现”的反思,认为是一种“俄罗斯套娃”的结构。以连续、渐进的形式构建一种“内外”结构,这种结构是连续的、不断的分界或复制对立,是一种关于自我审视、表达的图画形象,一种直指自我创造性的图画形象,又是一种降解或解构内外再现界限的图画形象,而这种内外界限是“元一”概念传达的着力落脚点。

三、结语

通过图像学理论中形象与语言的信息传递与语言理解接受,再现与形象之间的客观内容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并通过绘画材料创作手法创造形象,进行情感或信息互动等理论,理解毕加索自画像中对内审视自我,对外传达艺术态度,采用构图无序、空间交错、用笔用色直爽、块面建构等艺术形式表达自我个性、拓宽技法表现疆域以及对艺术的自我创新态度。

参考文献:

[1]W.J.T 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W.J.T 米歇尔.图像理论[M].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高宣杨.毕加索与当代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王林生.图像与观者:论约翰·伯格的艺术理论及意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5]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

猜你喜欢

自画像毕加索技法
毕加索的厨娘
手绘技法表现
自画像
毕加索:像孩子那样画画
我的自画像
作品一
看不懂没关系
秀秀台
“一夜成名”毕加索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