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符号学角度分析何多苓的油画作品
2019-04-27郑珊珊
郑珊珊
摘 要:苏珊·朗格认为符号构形就是把要表现的情感、意念、形象通过某种或多种感性媒介物加以客观化,使之成为可传达的东西。何多苓将自己的切身经历、对人与自然的凝视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结合简洁而纯粹的自然环境,加之以精湛的绘画技法,呈现在大众面前,并为大众所认可和接受,这样的形式就是一种符号构形。
关键词:符号学;符号;何多苓;伤痕美术
符号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符号的学科,它研究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与变化、符号的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它也是解决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论。对于艺术而言,符号学也是解决艺术的本质问题、探索艺术创造和发展的规律并指导艺术创作进行的一门重要的方法论。
何多苓是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的代表画家。他的代表作《春風已经苏醒》《青春》《雪雁》等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他也成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何多苓的早期绘画深受美国画家怀斯的影响,但并非完全照搬,而是创造性地在其基础上加入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他的知青生活体验、对文学的喜爱以及在文学上的造诣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本文运用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和观点深入分析何多苓几个阶段的代表作品,结合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的亲身经历探究其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针对“艺术符号与艺术创作的关系”“艺术符号与艺术家的联系”等问题进行探究,希望能进一步了解绘画语言符号对于画家的重要性,并对何多苓的绘画语言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符号与符号学
(一)什么是符号?
“符号”是符号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那什么是符号呢?赵毅衡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通过符号来表示。”对于这样的定义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符号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体现;另一方面符号具有可被感知的客观形式。在符号中,感知实物和精神意义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符号的构建是建立感知符号与其意义之间的联系,并将其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中。在某种认知系统中,符号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对象,它既可以是图形也可以是文本,可以是声音信号或建筑雕塑,甚至可以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一位时事人物,例如“故宫”在中国是国粹的象征。通俗来说,符号就是一种“特征纪念”,是为了方便人的认识、理解和记忆而产生的一种图像或思想。
(二)关于符号学
符号在符号学里的范畴要宽泛很多,社会生活的绝大多数要素都是符号,如问候动作、仪式、文学、艺术、游戏等。符号伴随着人类生产社会活动的进行而产生,社会和文化又是借助符号逐渐形成,二者相互协同作用,共同发展进步。语言学家索绪尔最初提出“符号学”这一词。他认为,语言在各种符号系统中是最重要也是最为复杂的符号系统。符号由两个无法分割的部分组成,即能指(即语音层面)和所指(即语义层面)。
符号学美学家卡西尔提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是艺术家的内心情感的形式符号语言。每个艺术形象都有其特定涵义的符号体系,绝不是凭空出现、毫无意义的。在卡西尔看来,符号具有流行性和塑造文化的统摄功能。“他用符号规定人的本质,区分符号与信号的实质,区别情感语言与命题语言这两种语言体系,并界定符号的功能,把语言、艺术、神话看作是人类精神文化符号的具体形态。”
苏珊·朗格在卡西尔的理论基础上把符号作出进一步区分:将符号分为推理的符号(即语言符号)和表象的符号(即非语言符号)。并提出“艺术是具有表象形式的独立的符号,即表现情感意义的符号”的论断。
二、何多苓个人风格的形成
(一)时代背景
随着对“四人帮”罪行揭批的深入,文艺界也相应地产生反映“文革”期间遭受政治迫害和生活磨难为内容的作品创作潮流。部分文学作品由理想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美术作品不再替英雄主义典型唱诵赞歌,而是把普罗大众平凡的生活和现实的命运作为表现的对象。被视为伤痕文学最早的作品是北京作家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次年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的发表,标志“伤痕文学”正式拉开序幕。
在此之后画家们也身体力行地推动伤痕文学的浪潮在画坛中的发展,他们拾起画笔重新丈量这个平淡的现实世界。知识分子对于新形势下审美意识的转变已经觉醒,现实社会的人文生态引起了普遍性的关注,他们急切寻求一种新的艺术语言作为打破已经存在的现实主义单一模式的出路。在1978至1979这三年间,连环画《伤痕》《张志新》《枫》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动荡,历史真相在其真实的艺术语言中得以还原,创新的绘画形式、真实的绘画内容、真挚的艺术情感,慰藉了在“文革”阴影中千百万中国人受伤的心灵,“伤痕美术”也随着一批知青画家的崛起而起步。
(二)个人经历
何多苓,1948年5月生于成都,1982年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研究班毕业后,在四川成都画院从事油画创作。20世纪80年代初受美国画家怀斯的影响,何多苓独立创作的《春风已经苏醒》让“何多苓”这个名字为大众所知。之后他并没有一直停留在怀斯的风格上,而是不断探索,尤其是在美国参观了西方的当代艺术之后,何多苓突破了原有的桎梏,在自我认知上达到了新的水平,同时对艺术也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
1983年,他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著名诗人翟永明。他们对诗歌的共鸣以及他们之间的感情变化影响了何多苓的创作风格。知青年代的生活体验和阅历一直深深影响着他,他也在一直不断尝试和探索更好地表现他追求自然精神的方式。对绘画性的重视,使他将文学与绘画结合在一起,因此他的画面都有一种浓厚的诗意、唯美的意境。也因对简洁纯粹的绘画表现的追求,在技法上他将油画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相结合,做到简洁纯粹而不失绘画性。
三、代表作分析
(一)表现形式符号
“卡西尔认为,符号的功能在于它能够赋予对象以形式和概念,并使对象比在纯粹的自然中更容易被识认。”对于这个概念,表层的涵义可作如下理解:《春风已经苏醒》作为何多苓在当时引起热烈反响的第一幅创作,首要得益于他坚实的造型基础和功底,塑造了小女孩、老牛、小狗等灵动的形象,再者,他的画风深受美国写实主义画家怀斯的影响,怀斯画风中人道主义和人情味使他选择运用抒情的写实手法来表现知青生活题材,因此怀斯的绘画表现语言对于何多苓以及其他画家而言就是一种外在的符号形式。
它的深层含义,或者说具体到《春风已经苏醒》这幅画本身,画中描绘的是一个极其朴素的小女孩形象,坐在草地上若有所思地看向远处。何多苓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文革”结束,文学艺术都开始复苏,如沐春风——作品赋予人物、动物及自然环境一种形式和情感,而这种情感和形式恰到好处地被大众所认知。
何多苓没有困囿于这幅作品的成名之中,而是一直致力于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寻找自己的形式符号,摆脱怀思画风潮流的影响。
(二)客观物象符号化
一切具象的艺术都涉及将对象以符号化方式转化的过程,无论它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艺术家进行创作时会在对自然界的事物有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自发地考究自然事物及事物本体的区别,并把带有艺术家个人情感的主观感受转化为一种形象符号来作为体现艺术家创作思想的载体。
何多苓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符号,《青春》则是他新的绘画语言的标志。新在何处?新在运用象征性的语言,画面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更为隐晦、冷静。苏珊·朗格说:“符号与其象征事物之间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逻辑形式。”符号与其代表的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类似。对艺术而言,艺术符号与人类内心情感具有一种相同或相似的逻辑形式,艺术符号代表画家的内心情感。
“飞鸟”作为流浪的符号化形象,曾一度在何多苓的画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1984至1988年何多苓较具有代表性的《青春》《蓝鸟》《乌鸦是美丽的》等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飞鸟”形象的反复出现。艺术家通过共同的内在逻辑模式、各种形式的反复叠加将所见的事物内化为个人图式符号,将符号与符号所携带的深层内涵自然而然地联结起来。
(三)绘画语言符号
何多苓重视西方油画技法的同时也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中汲取养分,因而他能够站在专业的高度上审视和感知对象,凭借精湛的绘画技法和艺术语言使画面传达着诗歌般的唯美意境。何多苓在作品中表達的不论是人的精神,亦或是生命与天地和谐统一的自然精神,这都与他个人性格、生活阅历、身边环境密切相关。在他早期的作品里,画面中的人物置身于自然之中,叙事性的情节被有意识地忽略,画面中流露出一种纯粹的诗意,这种无情节性的绘画形式,提供给观者很大的空间结合自身经历去多重体味其中包容的人文内涵。它的通理,就是注入其中的人、自然的精神。
四、结语
何多苓的作品从题材内容和形式语言上决定了他在艺术风格上与同时代油画家的区别。在题材内容上,他用抒情写实的画笔把少女的柔美与魅力融合在近乎超现实的情调当中,他画面中的图像符号营造出的亦真亦幻甚至哀惧氛围发人深省。他的作品是抒情的,但又是哀伤的。此外,简洁纯粹细腻又多变的形式语言和创作里透露出的超然的精神境界和艺术理想让何多苓成为“伤痕美术”浪潮的中坚力量。
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是无止境的,索绪尔指出:符号的构成呈线性序列。就像我们说话,只能一句一句地说,无法同时表达。因此对于艺术的探索也是一步一步进行的,重要的是始终有自己的追求,正如何多苓一直保持着他对现实的敏感。
参考文献:
[1]邵绚.符号学视野下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文革美术符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赵毅衡.重新定义符号与符号学[J].国际新闻界,2013,(6).
[3]谭莉.论苏珊·朗格的符号论艺术哲学思想[D].山东大学,2007.
[4]陈宏可.从符号学的视角解读抽象绘画[J].美术大观,2017,(6).
[5]邵大箴.哀伤而抒情的读何多苓的画[J].收藏与投资,2015,(12).
[6]陈宏可.从符号学的视角解读抽象绘画[J].美术大观,2017,(6).
[7]许猷.何多苓油画艺术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