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图像时代中国版画创作中的问题解析

2019-04-27肖付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创作

肖付平

摘 要:中国版画在20世纪30至60年代有过“体面的历史”,在民族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方面立下汗马功劳,在80至90年代其进行了版画本体的探索,并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定式”的中国版画审美范式。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普及,版画创作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文章围绕近些年版画创作中的文化与主题、形式与风格、技术与图像等问题展开阐述,探索版画创作发展中凸显的问题及其成因。

关键词:图像时代;中国版画;创作;问题解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XSP18YBC275)研究成果。

自改革开放伊始,伴随着图像技术的进步、艺术思想的解放,中国版画在西方构成语言和中国传统审美哲学的交织中,在全国版画展览的艺术导向下和西方版画的审美渗透下,逐渐形成了一套“自我”的审美体系和评判标准。“85美术”时期中国版画基本没有介入当代艺术的发展潮流,也没有完全进入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大军行列,没有延续中国传统版画的经典,也没有走西方版画的自由表达之路,而是孤傲地形成了“中国式版画”。时至今日,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普及,版画创作的发展也出现了几方面的问题。

一、文化的虚无与主题的不确定性

首先,文化是作品的“骨气”和“底气”。中国版画在20世纪30至40年代表现了愤慨与革命,50至60年代体现出激昂与热情,这均具有明显的特定时代的文化内涵。在改革开放后,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艺术审美的影响,版画进入自由的艺术本体探索时期,呈现出多样的艺术形态,这个时期版画却失去了以前的“风光地位”,在艺术界逐渐被“边缘化”。没有了革命和政治的主题需求,版画茫然失措且单纯地投入到了形式和语言的探索当中,这种研究成就了中国版画的艺术个性,也带来了现今版画存在的问题,最为明显的是文化表现的虚无性。文化是一件艺术作品的精神灵魂,没有文化的支撑,艺术作品将只剩下物质的躯壳和“小格调”的审美,就缺乏了内涵和深度。中国版画的发展从全国性的版画作品展中就可见一斑,大量作品呈现出“小聪明”式思维,故意耍点“小手段”,让评委看作品本体不知道是怎么画出来的,或者用点新材料新技术呈现出所谓的“特色效果”,用这些“特色效果”掩盖对艺术本身的无知和愚昧,掩盖了对文化的表达,还有的作品让人根本分不清是不是中国人创作的作品,一味地崇洋媚外,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这些艺术效果的探索固然是好事,也是作品视觉本体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艺术本质也构成不了“威胁”,但不能哗众取宠,不能以艺术表达的手法代替艺术的本质和内涵,相反应该是运用这些材料和手段更加充分地表达艺术所蕴含文化内涵。从艺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来看,越是民族的越会国际化,作品失去对本民族文化表达,不会是长久的艺术。虽说近几年版画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表现不俗,但依然还没有改变整个版画群体的面貌。“版画应该有更强的文化自信”[1],中國版画家应该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深刻的表现,优秀的中国文化才是中国版画的“骨气”和“底气”。

其次,主题是作品的“立场”。在文艺作品中“主题”一词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立场,其二是指作品承载的具体内容,而通常所讲的主题性绘画,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是指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积极意义的美术作品,具有“主旋律”的含义。本文所讲的“主题”主要是层面一的含义:作品的思想立场。这种思想立场与画什么具体事物没有直接关系,具象的、抽象的都可以具有鲜明的主题,都可以具有坚定的思想立场。近些年来,国内举办的国际版画展览逐渐增多,并有部分展览形成国际化的展览品牌,高校版画教育也在国际交流层面趋于常态化,国内作者参加国外版画赛事大规模化。现在中国版画的国际发展可谓“风生水起”。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版画在学习国外版画创作观念和方法的同时,面临了“主题”缺失的严重问题,作品缺乏了“立场”,读者不能够感受到作品是在表达什么,甚至很多作者本身也不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成为纯粹的“拿来主义”。作者在“拿来”的时候没有思考国外作品的主题立场,而是非常“表面”地“拿来”了视觉本体效果。此外,年轻一代版画家,都接受了“学院版画”的“科班”教育,在版画工作室的“温室”中长大,缺乏对生活深刻的艺术感知,对艺术的主题表达出现恍惚,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在国内的版画展览中屡见不鲜,并且成为中国版画非常“自我”的一种形态,这其中与西方艺术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有关系,与学院版画教育有关系,也与展览的评选导向和过于追求功利有极大关系。

二、艺术表达形式化与风格符号化

形式是事物的外形或内部组织结构或存在的视觉状态,也有完成某件事的方法含义。在版画艺术作品中形式指前者,即作品的视觉形式,是艺术作品的“第一视觉”,是重要的审美对象,也是版画本体研究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起,版画家对个体视觉形式的探索成为一个主流命题,在一段时间内版画的形式得到长足进步,视觉审美感受大幅提升,版画成为“好形式”的代名词,其他画种的画家提到版画就想到形式好。这其中的“形式好”也暴露一个问题,即形式取代了或大于艺术本体,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形式,形式代表了版画艺术本体“引人注目”。近些年来全国性版画展览中,对形式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出现很多形式与内容完全没有关系的作品,还有单纯追求形式、为形式而形式的作品,让作品在视觉方面具有华丽光鲜的外表,形式赫然成为版画漂亮的“外衣”。

风格是作品整体上呈现的相对稳定的独特视觉面貌和内在特质,是艺术家长期创作的艺术沉淀,包含了三方面条件:其一稳定性,其二独特视觉面貌,其三内在特质。这三个条件需同时具备才能称为风格。版画由于其制作性强的特点,在语言的符号性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容易在视觉上呈现出个性效果,这种视觉的个性使得很多年轻版画家,沉迷其中,片面追求“自我”,造成一种相对稳定性的假象,艺术作品更是缺乏内在特质。在当今的全国版画展览中,随处可见具有个性符号的作品,对近些年的全国展览进行梳理,不难发现同一作者的具有个性符号化的作品在多个展览中出现,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并且以年轻作者为主,这其中包括很多在校大学生,其艺术呈现出“早熟”的状态,过早地把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局限在了所谓的“风格”之内,但在年轻作者中并不多见具有深刻的内在特质的作品。展览对个性符号作品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在艺术表现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这种肯定的“鼓励”,也促使很多年轻作者,过于强调作品的“符号化”,把符号等同风格,出现了为符号而符号的“制作”作品,或挖空心思的“设计”作品。

三、技术工艺化与图像泛化

版画创作中“技术”是很重要的审美要素,也是完成艺术语言表达的必要条件和艺术思想的载体,没有技术的支撑艺术语言的表达就无法实现,作者艺术思想的表达将受到局限,但忽略思想立场的作品,把技术作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必将作品推向工艺化的极端,当前中国版画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这里并不是否定技术,而是正视版画作品中技术的意义。

首先,技术消解了版画的艺术性。在中国,全国性的版画作品展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尤其展览的获奖作品。近些年来,展览中的版画“工艺品”甚是多见,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这对很多作者来说形成偏颇的引导,或者使很多作者对入选作品做出一种曲解和误判,认为一件作品只要做得“细”,就可以入选展览,导致展览中越来越多的工艺化作品出现。虽说制作精细,是版画家具备的一种专业素质,但不是版画创作的全部。从版画本体而言,版画的重点在“画”,也就是所谓的“绘画性”,版画创作有着复杂的“制作”流程,以及对多种材料的驾驭,这些过程和材料的使用需要对版画技法熟练掌握,即所谓“技术”,但过分沉浸于技术之中,便会丧失版画的绘画性,把版画推向工艺化的极端。张咏清先生谈到:“复杂的制作所提供的创作空间,消解了传统画面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越来越使版画丧失表现性因素,愈来愈使版画家的创作激情降为一种纯理性的工艺设计,从而将版画艺术推向装帧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范畴。”[2]尚辉先生曾在谈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时提到:“印痕效果、印刷后的制作成为一些版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新颖的材料和复杂的操作所提供的创作空间,越来越使版画丧失表现性因素。”[3]

其次,数字图像介入版畫的实质也是技术。版画创作与图像技术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对版画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版画家创作观念的改变,同时拓展了版画技法,丰富了版画艺术语言。辜居一先生谈到:“随着数字化技术逐步介入国内外版画家的创作过程及艺术院校的版画教学,近十年来,版画家和艺术院校师生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艺术创作的实践已呈现出普及的倾向。”[4]这种普及的数字技术无论在高校版画教学,还是在专业创作中已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常态下也存在了一定的问题,典型的就是数字图像泛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用数码语言简单地代替传统绘画语言,缺乏对艺术语言的锤炼,没有发挥数码语言的个性,而是利用数字图像进行投机取巧;其二用数字图像形态代替艺术形态,造型无艺术性、趣味性,丧失造型艺术的形态之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版画家正视数字图像技术在版画创作中的意义并进行积极的艺术探索。

总之,图像技术的普及消解了版画的传播性,也促使了版画艺术产生“独立性”,使得现代版画在观念、技法、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很大转变。近年来,版画在重大主题性创作中表现不俗,特别是在“当代性”的探索中也有突破,版画俨然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对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了本文所阐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版画发展的绊脚石,特别是具有较大影响的版画家,应更有担当精神和表率力量,在重要学术展览中严把质量和方向,中国版画在数字图像时代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才会创作出更加具有时代精神和当代审美的精品力作。

参考文献:

[1]贺绚.版画应有更强的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17-11-12.

[2]张咏清.当前中国版画面临的几大硬伤[N].美术报,2016-02-27.

[3]尚辉.20世纪,一个民族的审美视野[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

[4]辜居一.数字化技术在版画创作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

湘南学院

猜你喜欢

创作
习作转化创作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关于创作
创作你的四格漫画
睡觉
创作失败
水墨画创作课:如果大树是我的家
木雕创作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