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苏北乡村振兴样板村
——睢宁县姚集镇高党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2019-04-27杨加法江苏省徐州市委副秘书长

江苏农村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社区群众建设

杨加法/江苏省徐州市委副秘书长

高党村位于江苏省睢宁县姚集镇东北方向,东临251省道,北依黄河故道,共有720户、2360人,占地720亩。近年来,高党村抢抓土地增减挂钩、乡村振兴等重大机遇,以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化、居住社区化、农业规模化、环境生态化、服务均等化,大力提升农民群众的住房条件、人居环境、收入水平、公共服务和乡风文明,初步走出了一条“以土地综合改革为牵引、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互联网+’充分融入为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高党村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呈现出“一二三四”的鲜明特征。建设宗旨上,坚持一个理念,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民意、满足民愿、保障民利;建设手段上,坚持两手并举,做到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建设目标上,坚持三个提升,按照形神兼备、有根有魂的建设思路,努力实现民生改善、生态建设、乡风文明的有机融合;建设成果上,坚持四种转变,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服务方式的良性发展。

找准切口破解乡村振兴“新密码”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党村积极组织村民大讨论,用思想的大解放谋划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探寻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帷幕。

坚持规划引领,“一张纸”绘蓝图。秉持“科学优化、物尽其用”原则,立足群众生产、生活、生态的实际需求,按照“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人为本”的思路,以明清黄河故道传统民居为底色,推进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水利、生态环保等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实现城乡发展建设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充分挖掘自然风光、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等资源禀赋,全面融入产业发展、历史记忆、特色民俗等要素,最大限度保留古树、水塘、碑石等乡村印记,推行以乡土树种和花果为主的乡村绿化,高标准编制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和发展规划,描绘高党村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立足于“特”,因地制宜,厉行节约,以村史馆、雕塑、路名、影像等多元方式植入乡愁元素,充分彰显乡村风情、田园气息,将高党村建设成为有品味,有活力,留得住乡愁,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的新型社区。

坚持全面振兴,“一盘棋”抓推进。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集中居住区建设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带动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加强社区治理、培树乡风文明相结合,以高于省级文明村和省公共服务配套的标准提升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安全水平,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统筹设计建设路网、绿化、供电、通讯、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社区服务中心、村史馆、幼儿园、卫生室、篮球场等公共服务配套,高标准建设微动力污水处理厂、小型垃圾中转站、中型沼气站。目前,社区污水集中处理率100%,垃圾收集处理率100%,沼气管网入户率100%,绿化覆盖率45%,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坚持高位推动,“一股绳”齐发力。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领导责任制,实行县级统筹、镇负总责、村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县、镇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站所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综合指挥机构,形成了高位指挥、高位协调、高位监督的组织体系,有效统筹各类资源调配和对接协调工作,凝聚了共同推动建设的强大合力。强化督查考核,建立了周统计、月调度、季通报的督导机制,倒逼镇、村干部养成“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完成任务追求完美”的执行意识,严格根据时间表、路线图全力推进各项工程建设,确保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力度不减、进度不缓。

顺应民意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以群众为中心,倾听群众呼声,顺应农民期待,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共同建设,筑牢了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以群众参与推动建设。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成效的“晴雨表”,在土地征迁、补偿、设计、规划、安置、管理等各个方面,充分尊重民意、满足民愿、保障民利,提出了“95%以上群众同意”才能启动建设的硬性要求。坚持“四个一”,即做好一张调查问卷、开好一次村民座谈会、组织好一次参观学习、绘好一张规划图,通过报纸户户送、喇叭村村响、村组干部入户宣传等途径,深入征求群众意见,公开告知补偿标准、奖励政策,成立了由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组成的群众代表,对项目设计、招投标和施工建设等进行全程监督和评议,最大限度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高党村集中居住区

以利民惠民凝聚人心。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目标,不断整合公共服务功能,积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采取职能下移、服务下沉的途径,在交通、购物、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高起点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居住区的配套功能。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统筹办好社区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参保登记、保费缴纳、信息变更、待遇领取、生存认证、权益查询“六个不出村”;看病就诊、村内通话、科普办班、娱乐活动、计划生育、就业指导“六个不收费”。着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立百姓大舞台,成立高党乡学院、村级艺术团、宣传文化队,开展红色电影、广场舞比赛等主题活动,为新村百姓构建了一个文明有序、和谐安定的精神家园。

以改革创新破解难题。从“规划怎么做、钱从哪里来、事由谁来干、房子怎么建、农民如何富、社区怎么管”6个方面入手,全力破解发展难题,保证乡村振兴质量。充分发挥和释放改革创新的牵引作用,立足实际,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组织协调、市场运作、人才支撑、资金保障、民主公开、安置扶弱等保障机制,通过改革创新加速政策集成、促进要素集聚,有效破解各种瓶颈制约,持续增强乡村振兴的活力动力能力。大力开展土地复垦,积极争取政策补偿和奖励,集中用于农民集中区及配套工程建设。依托镇级实体公司,积极盘活搬迁区复垦土地、集体资产等资源,探索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资,着力增强建设资金保障。

聚焦富民搭建创业致富“新平台”

农民集中居住前,高党是一个典型的“村弱民穷”村。结合实际,高党村树立强村富民理念,全方位谋划、多角度发力,多措并举拓展农民增收和集体增收渠道。

夯实基点,狠抓现代农业促增收。科学制定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稻虾共养、优质猕猴桃基地、向日葵花海及育种基地、园艺草皮基地等一批优质农业项目,重点培育柳编、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品和甜油制作、果蔬采摘等产业。加强土地流转力度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有机粮食、桑蚕养殖、优质果品等特色农业。积极抢抓“互联网+”机遇,将农特产品卖到了全国,为发展现代农业开辟了新渠道、探索了新空间。

主攻重点,狠抓创业就业促增收。坚持把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创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成立土地合作社,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解放富余劳动力,为村民就近就业创造条件。充分依托社区高标准厂房、主干道商铺等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招引农产品加工、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培育发展社区商贸服务业。集中居住区建成后,86人在社区内服装厂、物业公司等企业就业,人均年增收2.6万元;210人在农业项目园区、社区家庭农场打零工,人均年收入1万元;新开办公司31家、合作社农场9家、个体工商户99家,新增253个就业岗位,有效破解了农民集中居住后带来的就业难问题。

培育亮点,狠抓产业融合促增收。按照“接二连三、三产融合”发展理念,以农旅融合为突破,以繁荣社区商业为重点,以发展农村电商为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采摘等新业态。结合房湾湿地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定位特色旅游乡村,加快建设生态采摘园、农家乐、民宿、乡村大舞台、向日葵观光带等项目,形成了集“食、药、赏、经”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格局,实现了经济、观赏、旅游和生态效益多赢,打造徐州东部新兴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目前,全村有70户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餐饮、电商、超市、民宿等创业增收,年户均增收超3万元。

突破难点,狠抓精准扶贫促增收。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大力实施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转移就业、推进专业合作等帮扶举措。依托房湾湿地旅游度假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一期有14户低收入户利用闲置空闲房屋发展农家乐民宿,预计年户均可增收约1.5万元。用好用活市级重点扶贫县优惠政策,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光伏产业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共赢。2018年,有34户、133人实现脱贫,完成总任务的59%。

做强支点,狠抓集体经济促增收。大力推广“支部建社”工作法,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有机粮食、桑蚕养殖、优质果等特色农业。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村内集体资产大幅增加,商业街门面房、服装厂、沼气站、幼儿园、卫生院、乡学院等村集体资产总计达3225万元。2018年,通过新增耕地流转、村集体厂房租赁、光伏发电、集体合作社运营、沼气池市场化运作等途径,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75万元,人均纯收入15872元。

强基固本管好安居乐业“新家园”

高党村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将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紧密结合,建立刚柔并济的制度规定,有效联系服务群众,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推动乡村振兴、共建新家园的坚强战斗堡垒。

智慧化平台打造基层“强磁场”。以智慧党建为统领,全面融汇互联网+,将智慧党建、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阅读等四大板块全面融合,建立高党村民各项数据库,建设覆盖线上线下的智慧管理、便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群众和政府的沟通桥梁,全方位解决政府管理难点、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难题。通过党建引领创新发展,借助“智慧高党e平台”,高党社区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基层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显著提升。

网格化管理建起社区“安全网”。按照“街巷定界、党群合一、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原则,探索实行“党建+社会治理+居民自治”网格化管理模式,实施1+4+17网格,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党群合一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以“网格长+网格指导员+专兼职网格管理员”为主体的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队伍,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和助老服务队、义务巡逻队、红白理事会、志愿者队伍等组织,实现了居民自治和网格化管理的有机融合。

制度化民约念出文明“新风尚”。以文化振兴为灵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成立乡贤工作室,规范各项制度;定期召开村民大会,共同商讨制定社区管理办法、10条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设立巡回法庭、检察工作室、法律服务中心,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创新实施“报纸户户送”工程,大力宣传先进道德典型,积极弘扬正能量。定期开展“星级文明户”“乡贤先锋”“美德少年”“孝贤榜样”等系列评选活动,有效激发居民学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精神自觉和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集中居住以来,未发生一起社会治安案件。

标准化运营打造服务“金招牌”。以“幸福社区”建设为抓手,以提升社区服务功能为主线,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阵地,为村民提供菜单式、契约式、代理式、联动式、互助式等形式多样的公共服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成立社区物业公司,从“治乱”着手,高标准净化社区环境,高质量打造社区景观,为社区居民提供治安防控、保安巡逻、环卫保洁等多种服务,促进了社区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

高党村灯光球场

猜你喜欢

社区群众建设
社区大作战
多让群众咧嘴笑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