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法”的探索与实践
2019-04-26张鹤立
张鹤立
大多数人上山,往往是从山脚开始,一步一步向上爬。我们起初也会被告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脚踏实地迈好每一步。当然,在现代社会,我们也会发现,坐高空缆车甚至乘直升机同样可以到达山顶,比一步一个脚印去丈量快得多。究其原因,则是方式方法、技术手段上的再造与突破、超越与创新。其中的方法手段谓其表,是“器”或“术”,而背后支持方法手段的选择与应用的,则是深层的“道”,可以说是理念或价值观,可谓其里。
同样的道理,对一个学生学习进程的设计与安排,如我们当下的经验与行动,一般都是从最低点,以一个比较低级的层次或阶段开始,然后逐步升级,而这个周期常常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达成目标。难道这是学生完成学习进程的唯一通道吗?回答未必如此,甚至可以旗帜鲜明地予以否定,而选择反其道而行之的教育方法,即采取先占领制高点,然后再俯瞰脚下,进而收获“一览众山小”的成效。
这是鹤立教育集团中西会通班采用的又一种教学方法,即“高屋建瓴法”。
所谓的“高屋建瓴法”,是以影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目标预设为中心,遵循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推动学生体验高尚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选择有利于学生形成德行优、身心健、知识丰、能力强、智慧达诸多品质的精神素材作为课程资源教学内容,从而建构学生高品质的认知结构。
目前,在我校会通班,针对文科领域的课程,尤其是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我们采取的基本措施是简约、简略,同时,引进更高级别的经典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的名著。我们遵循文史哲一体化的原则,引导学生在文学的视野中,领略世事变幻,感悟人性多样,体验生命多彩;在历史的视野中,明了宇宙、人类社会演进之途;在哲学的视野中,探究万物变化之妙。为此,《论语》《道德经》《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哈姆雷特》《宇宙简史》《简单逻辑学》《苏菲的世界》《渴望生活》《蒋勋破解梵高之美》等,就成為学生阅读求索的对象。
或许有人会问,学生不学习低段的内容,能学懂高段的内容吗?其实,中国古人的“童蒙养正”教育早已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在古代,儿童启蒙阶段的教育,孩童学习的《三字经》《千字文》《小学绀珠》《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其内容之广、难度之大想必不是今天哪一本语文书可堪比肩的。而且,也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少先贤圣哲年纪轻轻就可以通过科举为官出仕。从生存能力上看,他们比现在的孩子更早成熟,并有更多的担当。这与其儿时开蒙所学内容之丰富、含金量之高有直接关系。
我们也清楚地知道,不少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的确缺少一种高远的追求。从根本上讲,这是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的缺失。让我们大力提倡阅读学习名人传记,让学生找到人生楷模;阅读哲学、逻辑学,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塑造独立思考的人格;阅读人类文明史,让学生眼光变得博大;阅读自然科学,让学生勇于探究宇宙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