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花,灼灼其华
2019-04-26刘怡希
刘怡希
择一隅,静坐于闲亭高阁;徜于径,朝阳披晖,雨露沾衣。泛一舟,激一圈涟漪。吟一首小令,恰如赏山光阅鸟音;捧一本《庄子》,漫赏于国学神圣殿堂,实乃人生之妙事矣。故国学之花的传承与发扬,乃当世之要义!
国学芬芳沁人心
千古之花,言传声教,其可灼灼。
国学精华之传承,应从娃娃抓起。犹记私塾中那郎朗的读书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作为师者,自是该善用教育利器,多引导感悟国学内涵与价值,激发学生对国学研讨的兴趣。
国学精华之传承,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古语有言:“子不教父之过。”为人父母,应重视营造传承国学的家庭氛围,多和孩子赏读国学经典,内化为心灵的永恒动力。《庄子》记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贻矣。”教会我们知识学问无尽头,人需要在一门上精艺求精,有舍才有得,遵循常理与中道,才可享受当下的快乐。
国学精魂当传扬
千古之花,以技扬之,其可熠熠。
當国学注入时代精神,其魅力无穷。从大众喜闻乐见的《经典咏流传》到家喻户晓的《中国诗词大会》,从高档大气的央视精品到圈粉无数的国学讲堂,一曲《墨梅》扣人心弦,一首《明日歌》催人奋进……国学渐渐摘下了“冷峻枯乏”的面具,以亲切的形象面向大众,撩动了人们心中久违的国学情思。
国学精华之传承,现代科技与传媒功不可没。在“大数据化”的今天,互联网作为现代情系四方的纽带,应少些娱乐八卦,多为国学精华传播让道,譬如开设独家网课,激起国人对国学的情感共鸣,或者将经典与通俗娱乐相结合,采用彩图与漫画生动形象地展示经典,让国人在浮华现世,快节奏生活的同时,也能体味“暮年一晤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的生死别绪;“野人蓬户冷如霜,问讯今惟一季长”的旷世友情,“惟梦闲人不梦君”“昨夜三更梦见君”的千古佳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万丈豪情。
国学去糟方永存
千古之花,去其糟粕,其可永藏。
国学精华之传承,有赖于转化。国学中传承了千年的处世思想,历经万世深得人心,折射出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以和为贵”的思想,但如今这种思想已成为现世的枷锁,世人认为锁住个性,就能开创出孔子理想化大同社会。悲矣!导致人人甘愿躲在集体背后,任世事的洪流将一切同化,最终万物无声。这种看似所谓的“圆满”,用鲁迅先生的话,“足证明了国民性的巧滑与怯懦”。
如今,中国在国际社会高举“和平”旗帜,倡导“以和为贵”,但与以往的清政府无条件妥协不同,当今的中国秉承的有原则有立场的和平,是建立在领土完整,主权不受侵犯的基础之上的和平。如今,“以和为贵”的中庸思想已注入新时代精神,实现了国学跨越古今的华丽转身。
时过境迁,煌煌《论语》一言穷理,但诗依旧,曲依旧,百家依旧,灯火依旧。国学教给我们的,所谓任重而道远;所谓格物致知,所谓仁者,无敌。
国学之花灼灼,使眼纳凡尘之川,去丈量世间星河,用耳听清灵之乐,去体味世间情思;以心辨精中之弊,去传扬国学荣光。为国学注入时代精神,使千古之奇花,灼灼之永华!
(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