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登珠峰:保持距离,保护美
2019-04-26
不越禁区、不碰红线,也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体现。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一直吸引着许多登山爱好者前往。然而,一张“珠峰无限期关闭”的告示照片,这几天却突然出现在网络上,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对此,珠峰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格桑表示,确实发布了此公告,但同时也指出,这则公告实际上指的是从2019年起,游客大本营后撤至绒布寺一带,而依法依规的登山运动、科考以及地质灾害研究等仍可进行。“新的游客大本营仍可清晰看到山体和顶峰,不会影响观赏珠峰。”格桑表示,珠峰生态脆弱敏感,此次是严格按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化管理。
据报道,近年来随着“珠峰热”旅游的不断发展,前往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对景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仅2018年春季登山季,西藏自治区组织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就多达8.4吨,着实令人惊心。西藏自治区体育局有关负责人回应称,下一步,将制定珠峰登山垃圾管理办法,把参与登山活动的总人数控制在300人左右,并继续组织开展登山垃圾集中清理活动,尽量减少对珠峰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实,在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上,不少地方都在采取相关措施:2018年,位于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鳌太线”,全面禁止非法穿越;同样是2018年的4、5月份,青海陆续发布通告,位于可可西里、黄河源头等涉及三江源、祁连山和青海湖等生态敏感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景区禁止接待游客;甘肃也出台条例,今年起,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除了实施“禁止穿越”“游客止步”这些硬性的保护措施,公众对于相关保护规定的正确理解和遵守执行也很必要。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些规定并遵守好,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给环境减压。
媒体评点:如何平衡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定位和商業开发需求,考验着管理部门的智慧。从国内外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看,完全禁绝人类涉足,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关键是要划出“红线”,提升门槛,控制总量。对于任何体育或旅游活动来说,不越禁区、不碰红线,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是长久之计。(彭训文,《人民日报海外版》)
话题拓展:保持距离,保护美;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给环境减压;平衡……
(资料来源:《新京报》《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