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途径

2019-04-26孟献伟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重阳节校本传统

孟献伟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学习优秀文化。如何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精华呢?我在教学中总结了几种有效的途径。

一、利用传统节日了解传统文化

在日常教学中,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结合课文中的古诗词、古文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如教材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一课中有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习时恰逢重阳节。我便借此引导学生课前了解重阳节的相关知识:重阳节有哪些其他的名字?重阳节的来历和含义是什么,有哪些传统习俗?让他们收集一些和重阳节有关的诗词。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材料的整理、交流,最后进行展示、评比。课后,我带着学生做一些手工小制作,作为重阳节的礼物送给长辈,为节日增添乐趣。这样一首诗学下来,学生对于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相关诗词都印象深刻,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可以照此方法自主进行学习。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传统节日风俗的深入了解,对传承传统文化大有好处。

二、利用成语典故走近传统文化

成语来自古人的日常生活,通常都包含一个小故事或是道理归纳,或励志、或警示、或劝诫,简洁明了,形象生动,彰显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的成语典故,及时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以聽故事的形式快乐地学习。

如教材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中出现了词语“风雨同舟”,我提出问题:风雨同舟怎么解释?这个词是谁最先说的呢?自然地引出《孙子兵法》这部典籍。我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到《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兵书,是传统军事文化的瑰宝,又一起读了其中的部分内容。

三、利用校本教材传承传统文化

我们编制的校本教材是语文课程的补充,结合了当地的人文风俗、名人逸事等。

如校本教材中有关濮阳当地孝子张清丰的故事。张清丰,隋朝顿丘人(今清丰县)。幼时天资聪明,机敏好学,早年丧父,与母相依为命。清丰以制卖烧饼为生,每日精心制作的头炉烧饼必敬母亲,从不外售。有人高价要买,他均回绝,说:“山高高不过太阳,人大大不过爹娘,不知父母养育之恩者枉为人也。头炉烧饼敬奉老母为表孝心耳,岂为钱哉!”母亲患疮病,清丰四方求医,悉心服侍,为母亲消除病痛……其孝行被广为传颂。后来,官府将张清丰的家乡命名为清丰,以示对其孝道的褒扬。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将心比心》、六年级上册的《怀念母亲》,写的也是孝敬老人的内容。我在教学课文的同时,给大家讲张清丰的小故事。学生兴致盎然,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学习了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

猜你喜欢

重阳节校本传统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重阳节
少年力斗传统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