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
2019-04-26丛培业
丛培业
斗转星移,时序进入4月。不由得想起《四月的纪念》这首长诗。那是30年前,我还在读书的时候,这首长诗在大学校园里非常流行。作为朗诵爱好者,我深深地被它流畅的旋律、朦胧的意境、真挚而高尚的爱情主题感动着。
4月,原本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天空湛蓝,惠风和畅;阳光明媚,生机盎然。请看杜甫的《春远》:“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肃肃”“菲菲”为我们道出暮春之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看似“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实则意境深邃、富有情趣,自然界的春光具体形象、鲜活灵动。还有翁卷的《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为我们描绘出江南乡村明丽动人的风光,以及百姓辛勤劳作的景象。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也就是在春分后的15日左右,就是每年的4月4—6日,天地之气会再次发生变化,这一节气被称为清明,也是4月的第一个节气。到了清明,气温升高,也是春耕的大好时节。
如今,清明已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谈及清明节,可谓由来已久,它是古代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三个节日的融合。值得一说的是,上巳节和寒食节过去比清明节名气大得多。上巳节在3月的第一个巳日,按照风俗,这一天人们需要到水边洗涤污垢,祈求平安。《论语·先进》中曾晳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讲的就是上巳沐浴祭祀的风俗。到魏晋南北朝时,上巳被固定在三月三日,并且节日的内容也变成了水边的燕饮和踏青。杜甫《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讲的就是上巳游春的风俗。寒食节是在冬至后的第105天,也就是清明节前的一到两天,禁烟火是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大家只能吃冷饭,所以叫寒食节。据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期被烧死在山西绵山的介子推。从汉朝开始到唐朝,寒食节一直是民间第一大祭日,都要放假让人回乡扫墓。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讲的就是寒食节扫墓的情景。至于寒食节,唐人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春深如海,也可以感受到皇家气象,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讽喻。而清明的地位实际是在唐朝以后才有明显提升,到宋朝的时候就把上巳节和寒食节合到了一起,把游春和祭祀的内容都融合在清明节里,才形成现在的清明节。
唐人柳宗元的《寄许京兆孟容书》:“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宋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时节,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终于形成。在清明时节,既有慎终追远的感怀,也有观赏春光、踏青游玩的愉悦。唐人韦应物《寒食》写的就是此间的游春景象:“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非关无烛罢,良为羁思催。”
如今,清明节已经形成了厚重的文化传统,其内涵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印刻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正如有人说,清明节至少有四大经典:一首诗,杜牧的《清明》;一幅书法,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一幅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个故事,诗人崔护描述的《人面桃花》。除这些古代的经典外,现代作家中如鲁迅、周作人、叶圣陶、丰子恺等笔下都有对清明节的描述。
4月里的第二个节气是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四月19—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通纬·孝经援神契》记载:“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群芳谱》云:“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天气和暖,降雨量增加,有利于春作物播種生长,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在谷雨这一天,还发生过一个影响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大事件。传说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就是在谷雨时节创造出了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传说仓颉受命做了史官以后,开始用不同类型的贝壳和绳结的大小、横竖为标记记载事务。随着主管事务日益繁多,这个办法已远远不能适应需求,仓颉很犯愁。于是,他“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也正因为如此,联合国将每年的谷雨节气确定为“联合国中文语言日”。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汉字是人类文明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唯一还可以在电脑上方便使用的古文字,这是令人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