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做伴花满枝

2019-04-26范琳琳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型丛书实验

范琳琳

近年来,我校一直在积极构建高效课堂,力图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研主任从山东省潍坊市学习归来,向我们讲述了出行收获:所参观的校园里随处摆放书籍,课堂上学生高效自主阅读……这引起了语文教师的无限憧憬。我马上意识到:这种教学方式应该能够实现自己的教学理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临沂之行,接触“语文主题学习”

机缘巧合,我随后与同事共赴临沂市,品尝了一场关于语文的盛宴。

首先,丰富多样的观摩课型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的语文课存在自主浮于表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等现象,课堂常常高耗低效。这次学习让我看到了语文教学的不同课型:识字指导课、单元预习课、精读引领课、组文阅读课等,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可以学习到更多知识,真可谓高效。

其次,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文化素养让我感慨良多。虽然这些授课教师的课题不同、课型不一,但他们的课却有很多共同点,即目标简单明确、注重联系整合、重视方法指导、课内大量阅读、学生自主探究。我不禁想到:精妙的课堂背后,包含了教师多少思考,与课标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学生对话、与丛书对话……反思自己日常的备课实在是不够细致,对文本没有挖透,更没有注重教材之间的联系。同行的表现让我领悟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本质: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

最后,学生的表现让我赞叹不已。无论是課堂上的发言,还是即兴的素养展示,他们都赢得了与会教师的阵阵掌声。这掌声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堂模式的肯定。

两天的学习给了我很大触动:语文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二、积极尝试,探索“语文主题学习”

2016年,我县启动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我开始改变原来的备课方式,以单元为立足点,明确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再用不同的课型去呈现。

起初,我先从精读课文上下功夫。过去我对课堂追求过多,使得环节复杂,面面俱到。因此,我的课堂往往是到了节骨眼上,只能“且听下回分解”。而加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我开始尝试“1+X”教学,一篇文章集中盯准一两个目标,重点突破。在总体把握课标和教材的前提下,力求一课一得,整册全得。这样一来,学生习得了方法,实现了学法的运用和迁移。

后来,随着实验推进和不断摸索,我也开始践行单元整体教学,有单元预习课、精读引领课、略读整合课、组文阅读课、习作表达课等不同课型可供选择。

在单元预习课上,我先要求学生运用自读、小组读、竞赛读等多种方式,读通、读熟本单元内容,并完成生字新词的认读和听写任务,为继续学习扫清障碍。在组文阅读课上,我指导学生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读物自主阅读或合作阅读,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对学习方法进行实践提升。在习作表达课上,根据单元习作要求与重点,我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坚持小练笔,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主题写作的任务。

学生对上课方式的转变一开始是茫然的,字词的集中与文本的大量增加令他们十分困惑。我努力想办法帮助他们适应,比如在单元预习课之前下发“学习单”,让学生有辅助的工具学习;或引导学生养成每天阅读主题丛书的习惯,提前熟悉学习内容。

三、砥砺前行,熟悉“语文主题学习”

2017年5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先行区的优秀教师来我县送课。我印象最深的是临沂市河东区实验小学孟娣老师的《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孟老师优雅自信的台风、悠扬婉转的声音深深吸引了我。她紧紧抓住“选取典型”这一语用点展开教学,让学生从选取典型特点、选取典型情况和选取典型人物三方面来感受作者写作的巧妙;又拓展阅读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荷兰的花》来巩固习得方法;最后以“选取典型,书写家乡风情”收尾,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师的整合备课与深度思考使课堂更简单,“学习单”的使用与重点问题的选取使课堂更高效,一课一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几位优秀教师的课让我感受到自己与他们的差距还很大,实验之路任重道远。

四、见贤思齐,理解“语文主题学习”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一个重要策略是“整合”。这种整合可以是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整合,可以是教材与丛书的整合,还可以是教材与课外文章的整合。

基于这个理念,我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对送别诗进行了整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余韵悠长型的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豪迈乐观型的送别,《送元二使安西》是清新温和型的送别,《芙蓉楼送辛渐》是自证清白型的送别。送别诗中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通过分类学习,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诗词寄情言志的特点。

在2018年第八期夏津教育论坛上,我代表学校与其他学校的三位教师接力执教了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浓浓的乡情”整组文章。我执教的是精读引领课《梅花魂》,在把握单元主题和语用要素之后,我把“借物抒情”确定为本课的语用要素,通过“惜梅”“赞梅”和“赠梅”三个环节来表现梅花的精神、民族的传统以及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又拓展了《枣核》这篇文章,让学生更加了解“借物抒情”这一写法。这堂课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带给我很大的信心与动力。

不久后,我报送的录像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被评选为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并获得了参加决赛的资格。出于对古诗词的喜爱,我决定在决赛时教学《清平乐·村居》。磨课过程中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赛后,我感觉课堂依然有许多遗憾,不能停歇奋斗的脚步。

对课堂慢慢有了灵感的同时,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也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每天坚持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大家的阅读热情高涨;有的学生不满足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阅读,不断让我推荐书籍;越来越多的学生乐于走上讲台,分享读书心得;不少学生把阅读中积累的好词句运用到写作之中……这更加坚定了我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信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要实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我相信,有更多同行者相伴,我的从教之路定会春风拂面、花香盈怀!

猜你喜欢

课型丛书实验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古代丛书与《丛书集成》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