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学习:让教学更有魅力

2019-04-26申宣成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混合教学内容情感

申宣成

案例:

开学初的一个晚自习,我带一个班的学生观看了一期自己很喜欢的节目——《朗读者》。这期节目以“等待”为主题,邀请了演员张一山、作家阿来、白鳍豚专家刘仁俊、飞机设计师程不时等人讲述关于“等待”的故事。观看时,学生都很专注:当张一山讲述自己童年拍戏经历时,学生时而哈哈大笑,时而发出叹息;当白鳍豚专家刘仁俊为与他相伴20多年的白鳍豚淇淇朗诵《大自然的享受》时,不少学生感动流泪;当飞机设计师程不时谈制造运-10的过程时,学生都赞叹不已;当中国航天人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每个学生的表情都严肃庄重,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心中浓烈的爱国情感。课后,班里一个“问题少年”用两个字形容自己的感受——“震撼”,他平时听课可是连5分钟都不能安静的。

写作时,学生也不像以往那样挤牙膏、凑字数了,我突然感受到做语文老师的幸福!但接着又有点失落——原来我之前上课效果平平,问题不在于学生,而是我的方式不对。就在头一天,我在另一个班讲《回延安》,试图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深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但是一节课看似洋洋洒洒,实则却无所收获。而带这个班看完《朗读者》节目后,再讲《回延安》时,学生都认真地、饱含感情地朗读、品析。我让学生谈谈学习感受,很多学生都提到了飞机设计师程不时的例子。我想,相较于一节普通的课,这一期节目可能在学生心里留下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个学生都能被打动!不是学生反应不灵,而是我们在课堂上没有提供足以打动他们的东西。

(本案例由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中学申申老师提供)

从2017年起,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个学科正式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科书,其主要目的是以教科书为抓手,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一来,如何落实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切实用好新教材就成了一线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提供上述案例的申申老师是一位入职不到一年的语文教师,她和同事在教统编教材中的《回延安》时深有感触:对于当下的初中生来说,《回延安》的故事似乎太过久远,学生对诗中所蕴含的炽热情怀很难产生思想的悦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一面热”的现象——教师读得声情并茂,学生却听得无动于衷,真可谓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对于教师来说,恐怕再没有什么情境比这更让人尴尬和郁闷了!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面对教学困境,申申老师积极地寻找突围之道,尝试了一个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小创新: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播放一期《朗读者》节目,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充满家国情怀的教学场域中。听着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士讲述自己的故事,朗读一篇篇作品,连所谓的“问题少年”都被震撼了。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再讲《回延安》,学生的表现与另一班就迥然不同:之前的学生是浮躁的、游离的,而此时的学生却是沉静的、投入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朱熹《观书有感》中描述的情景:“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朗读者》不正是那悄然涨起的“一江春水”吗?它负载着《回延安》这艘“艨艟巨舰”,让学生自由而轻盈地行驶于知识与情感的江河之中——对于一个新入职的教师来说,这是多么奇妙的情景与际遇啊!

“众峰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在漫长而琐碎的教育生活中,创新既是辛苦的,又是让人欣喜和幸福的。不过,在享受这种欣喜和幸福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对这些小发现、小创新进行深入探究和理性思考:它们所蕴含的教学论价值到底是什么,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呢?

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从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一份报告《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创新教学法的重要性》说起,报告通过对27个国家和国际学校联盟的研究,归纳了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六种有别于传统的创新教学法,并认为它们将深刻改变未来的教育走向。这六种教学法是:混合式学习、游戏化教学、计算思维教学、体验式学习、具身学习、多元读写能力和基于讨论的教学。其中,混合式学习主要目的是通过最大化地利用技术和数字化资源,实现基于学生需求的差异化教学和高效的课堂互动。它的实施形式主要有三种:翻转课堂模式、基于实验室的学习模式、线上线下学习模式。翻转课堂模式指的是学生先自学下节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在教师帮助下实践、拓宽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仔细对照混合式学习的定义,我惊喜地发现:申申老师这次看似无心插柳的小创新,却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混合式学习的内在逻辑。

首先,这节课关注了传统教学与在线技术以及数字化资源的混合。申申老师通过播放《朗读者》节目,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强大的情感磁场,创生了一个润泽的教学环境。也许有人会说,翻转课堂不是要求教师自己制作教学视频吗?播放电视节目这么轻松的事情怎么能和翻转课堂搭上关系呢?的确,自从翻转课堂的概念提出以来,它几乎和自制教学视频画上了等号,很多教师为此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些视频也确实在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得不偿失,辛辛苦苦制作的视频反倒使课堂流于花哨的表演。其实,正如翻转课堂的创始者——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和亚伦所说,翻转课堂不是教学视频的代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视频技术重组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结构,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掌控性,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提供更多的可能。

既然视频仅仅是手段,我们就大可不必纠结于教学视频是不是自制这个问题,而應从实际的教学出发,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提倡“拿来主义”,将主要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实施精准化的教学指导上。在我看来,OECD所说的“最大化地利用技术和数字化资源”,其本义在于使混合式学习中的技术和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而非“复杂程度的最大化”。大道至简,如果最简单的技术能够带来最大的混合效益,又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这节课关注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混合”。正如德国著名教学法专家迈尔在他的《怎样上课才最棒》一书中所说,好的教学从来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我们认为,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或模式,而只有适合于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混合式学习之所以被列入六种创新教学法之首,我想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充分运用了现代技术手段,更在于它为教师实施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和空间。

以申申老师的课为例,当她看到讲解法、朗诵法都没有收到好的效果时,就转而引入视频教学,以此引发学生的家国情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当申申老师的教学行为从一面热的个人讲授转换到和学生一起沉静投入地欣赏视频,她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一定还伴生着教师观、学生观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混合式学习之所以具有引领未来教育的独特魅力,其深层的原因在于借助技术和教学的混合,促成了教师教育理念的嬗变。

最后,这节课关注了教学内容的混合。在我看来,这一点是实施混合式学习需要注意的焦点问题,理由有两个。

第一,无论是技术还是方法的混合,其目的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如果没有教学内容的混合,无论技术和方法如何巧妙,最终还等于“萝卜炒萝卜”。如果申申老师“死揪”住《回延安》这首诗或是其他诗歌翻来覆去地读,恐怕就如同蒸馒头不加酵母一样,出锅的东西总是干瘪无味的;而一旦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朗读者》节目这个“酵母”,普通的“面粉”就可以蒸出松软可口的“馒头”。以此观之,我们要想让统编教科书的理念和内容真正落地,就必须在其中掺入能够促使发生神奇变化的“酵母”。正如统编历史教科书执行主编叶小兵所说:“教师一定要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而不是教教材。把握了这一点,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所谓“用教材教”,就是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再创造、再设计。

第二,与技术和方法的混合相比,教学内容的混合最能看出教師的素养和功力。人类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每个人都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各种数字资源唾手可得,但是如何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最能考量一名教师的专业性和判断力。即便是百度这类搜索“神器”,也仅仅能为我们解决去哪里找的问题,却不能解决“你最需要的是哪一个”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特尔前总裁贝瑞特才说:“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

因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混合式学习,将为我们的教学增添无穷魅力;而技术与人的创造力,则是混合式学习赖以腾飞的双翼。

猜你喜欢

混合教学内容情感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情感
混合运算大篷车
台上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混合咖啡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