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vs科学:你不知道的梦的秘密
2019-04-26蔡以宸
蔡以宸
【摘要】对于人类,做梦是很常见的现象,这里的做梦,单纯指生物意义和生理意义上的梦。梦,常常都带有一种迷幻色彩。解梦,又常常带有迷信色彩。在我国《周公解梦》是一绝,在西方《梦的解析》是奠基。两本著作都把梦当做一个对象进行分析和思考。那么,人为什么会做梦呢?由此,本文以梦为核心,集中讨论它的内涵和原因,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梦境的产生,希望能起到一定的科普作用,让大众对梦的成因有更科学的认识。
【关键词】人体做梦机制;梦的解释
1引言
中国人的哲思文化源远流长,古人对军事、政治、兵法、水利、耕种都留下了丰富的知识遗产。除了宏观层面的真知灼见,家庭、夫妻关系、风水、梦境也均有涉猎。提起解梦,中国人往往会自发联想到我国古代的一本著作一一《周公解梦》,从经验的角度较浅显地分析梦境。认为梦是神旨,带有浓厚地封建和迷信色彩,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不得不说,基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生产条件,这些解释和观点没有科学的根据,无法站稳脚跟。到了19世纪,奥地利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通过长期研究,出版《梦的解析》一书,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例如,梦是无意识欲望、自我本我超我等。将人体这一生理现象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如今,对科学界的研究者们来说,梦依旧是一个迷思,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是衍生出了很多科学的猜想和解释,将在下文进行集中介绍。 2什么是梦?
2.1梦的概念
梦(Dream),在权威英文词典MerriamWebster中的解释为:a series 0fth0ughts,images,0r em0ti0ns 0ccurringduring s1eep。简单来说,梦被普遍认定为人在睡眠阶段所产生的一系列思想、图像和情绪。
2.2梦的发生区域
随着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进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模式被不断完善和优化。近来,生物学家对梦的研究有了新进展。据孙伟(2009)的研究指出,梦是一种“心理伴随物”(p.9),是人的生理过程的很自然的存在。而且,梦的发生区域在脑干。研究表示,脑干在人体睡眠期间不断发出各种“电脉”(孙伟,2009,p.9)到脑部控制视觉、记忆和情绪的区域,让大脑清晰地记忆,并把各种碎片记忆拼凑到一起,形成各种很奇幻的梦境。
2.3梦与睡眠
根据人体经验,梦境的发生也通常跟睡眠有很大的关系,做梦往往紧跟着“睡醒”。这个睡醒的状态,就需要将梦与睡眠阶段相结合再分析。
生物科学界普遍认为睡眠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过程,而是具有两种相对的不同的时相状态一一慢波睡眠(普通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者互相交替反复,让睡眠变得固定而规律(何访周,1988;李文满&王淳,2004;孙伟,2009)。而且,睡眠往往被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浅睡阶段、熟睡阶段、深睡阶段和沉睡阶段。梦的发生与睡眠的不同阶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譬如,根据陈瑞芳(2009)的数据资料,对睡眠阶段人体的状态有详细的解释:
“浅睡期……在0.5至7分钟的持续时间内a1pha波开始减少,人体越来越松弛,眼球开始缓慢转动……熟睡期,眼球呈现快速运动,呼吸浅快且不规律,心率加速、体温上升、血压波动,肌肉频繁抽动,此时人脑潜意识进行活动,于是便有梦产生。”(p.221)
此外,多數人在入睡后30至45分钟进入睡眠的深睡期和沉睡期,即“慢波睡眠”状态。人体在深睡期时,大脑活动显著减缓、肌肉松弛;至于沉睡期,人体几乎处于无梦的空白状态期间。简单来讲,人体进入普通睡眠模式时是没有梦意识产生的。
3为什么会做梦?
了解梦的发生地和梦的睡眠机制关系后,接下来将对梦的产生原因进行详细的探讨,原因可以简单总结为以下三点:
3.1人体受到体内外的刺激
在多数情况下,进行“快波睡眠”的人体内外收到的各种刺激能影响梦境。凌万军(1992)认为“精神刺激是做梦的物质基础”(p.75)。我国许多古籍也有相关言论,例如,《黄帝内经》里说道:“阴盛则梦大水而惊骇,阳旺则梦烈火而慎怒。”这都表明,人体体内的变化和刺激对梦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3.1.1就体内刺激而言,梦境常常预示着人体内部器官的变化
简单的说,如同饥渴时会梦到美食、膀胱充盈时会梦到寻找厕所的场景、胸部被压迫时会梦到恶兽怪物袭来。而医学研究资料(李晓莉&戈银蜀,2004)显示,恶梦通常与疾病有关联。譬如,“患有肺炎、肺结核、胸膜炎和胸腔积液的病人,会经常梦见自己胸部受到压迫,犹如负重登山远行,并多有梦语,时而搐动,时而谵妄”(p.30)。在中医养生看来,人体梦境的内容可以作为检视身体健康的重要依据。李晓莉和戈银蜀(2008,p.23)进一步指出做恶梦与人体患病的关联性,还在美国医学专家研究的基础上,列举出一系列“恶梦报病”的典型案例。譬如,梦见跟头部有关的攻击,像硬物敲打头部,头部中弹被击穿等,很可能预示着头部患有某些病变梦到自己被人追杀,要呼救却声音微弱,甚至发不出声音,回击时也有气无力,则很可能患有冠状动脉疾病,致使血流不畅。
3.1.2就体外刺激而言,人体外界的各种变化也对做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人在睡眠时,外在环境包括声音、光线、温度、颜色、气味等发生变化,会对睡眠者的嗅觉、触觉、味觉、听觉、视觉等五感也会产生相应的刺激。具体的例子在陈瑞芳(2009)的研究中有很好的呈现
(1)如果睡眠者睡前被红光照射眼睛,睡眠时会常梦见燃烧的大火,或者是霎那的闪电;
(2)如果睡眠者被香水等较敏感的气味刺激,则很可能梦见自己身处花圃;
(3)如果在建筑工地、飞机场等场所的噪音环境下入睡,睡眠者很容易梦见雷鸣、暴雨等场景;
(4)如果在睡眠者脚步置放一个热水袋,他们常会梦见自己身处油锅,或者在滚烫的沙地上走路等(p.222)。总的来说,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人体受到体内体外的刺激,被反映到大脑皮层的缘故。
3.2个人的经历和潜意识是重要催化剂
李文满(2004)在研究中将梦笼统分为五大类:思想梦(自觉意识和思维活动)、回忆梦(过往经历、相似场景人物和内容)、刺激反应梦(受到体内器官或体外环境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潜意识梦(大脑未能及时处理的信息)和预兆梦(心灵感应梦)。他认为梦虽然千奇百怪,但是有各自的特征,而且都与每个人的个人经历和潜意识有着重要的联系。
梦的分类不予商榷,但梦的产生的确与个体的过往经历和潜意识意愿密切相关。拿弗洛伊德为例,他对于梦境的产生原因与个体童年的经历和痕迹有重要关联。在分析梦和解释梦的时候,也常会把对象的童年或早期经历结合起来。而且,在我们的生活常识看来,梦中的场景、人物或内容经常是近期个人反复思索的问题或早期的个人生活经历、交友经历和社会经历相关。潜意识是人体在睡眠状态中反过来不太受到抑制的部分,它可能是大脑在日常繁杂信息处理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在睡梦中反而被激发,成为梦境的主角。
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证明梦是个体经历和潜意识的延续。譬如,前俄国的一位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多年来醉心化学元素的排列问题,某次在一个梦境中,显示出每个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位置,醒来后立马进行检验,发现几乎全都正确。还有德国的有机化学家凯库勒长期研究苯分子的结构式,有一次他在夢境中倏地目睹了火焰里有很多原子排成蛇形的队伍在跳舞,惊醒的凯库勒通过联想和研究,得出了“苯分子为环状结构”的著名结论。
除了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梦境与他们的研究和经历相关,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梦见自己的朋友、父母、老师、同学等熟人,或是旅行、吃饭、建筑等个人经历的场景,又或是某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小物件、对话等,这些都说明梦境的产生与个体的经历和潜意识有一定联系。
3.3个体的心理特点差异
在陈瑞芳(2009)的文章中表示,人体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容易受到各种影响,其中,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情绪状况还有心理特征等,都会影响到眼动量的时间,对梦境的发生和变化起到“导向”作用。
常识告诉我们,精神焦虑不安、紧张焦躁等情绪的人很容易睡不踏实,而心情平和、情绪稳定的人更容易拥有好的睡眠质量。这其实蕴藏着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情绪状况不稳定的人,譬如紧张、抑郁、苦恼,快速眼动的时间会拉长,而且容易做梦。日常比较内敛的人,精神更为警觉,常会在快速眼动期苏醒。反而外向开朗的人睡眠中梦境时间短,有较好的睡眠质量(陈瑞芳,2009)。
凌万军(1992)在研究中引用庄子的“至悟者无梦”言论,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因为他们没有欲望索求,所以不会做梦。中医中也有五脏对应五种情绪的说法,认为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点会影响到梦境的产生。譬如,喜怒忧思恐等情绪变化是人体内脏腑气血状态的一种外在表现。
总而言之,梦的成因迄今为止还没有得出统一的定论,在该区域仍需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工作。但由上述的梦因分析可见,梦的产生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包括体内外刺激、个体经历和心理特点等。未来在分析、探讨或者试图解释梦的起因时,应从多方面各角度来考虑问题,科学地认识梦境。要认识到它产生的生理机制,也要结合它产生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要更好地了解和分析梦境,这还需要研究大众群体的梦境,以得出更全面的试验资料,未来的研究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4总结
综上所述,梦是一个值得深究和探讨的话题,在中西方都受到了极大地关注。从迷信到科学,研究学者们纷纷深耕大脑结构,睡眠机制,分析梦究竟为何物,又为何会产生。研究梦,能对人类的进化历史、文明、生物大脑的结构等知识和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如今,对梦的成因仍众说纷纭。未来,人类将负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梦的奥秘,争取早日破解梦境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