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家乡田间残膜污染探寻环境问题本质

2019-04-25盖雨欣高靖勋

科技资讯 2019年3期
关键词:外部性污染

盖雨欣 高靖勋

摘 要:由于敖汉旗水资源匮乏加之降雨量少,“十年九旱,年年春旱”,靠天吃饭的农民,年收入受天气影响较大,遇上干旱年头辛苦劳作一年,收入只能解决温饱问题。2011年政府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农民的收入提高的同时却也渐渐引发了残膜污染的问题。笔者对家乡污染进行调研,以期借助自己的环境经济学知识从经济学本质上探讨家乡污染的问题,为污染的解决和家乡的发展出力。

关键词:田间残膜 污染 外部性 后评价失灵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1(c)-0086-02

1 地区概况

赤峰市敖汉旗是以农为主,农牧林结合的经济类型区,随着现代农业进程的不断改革,敖汉旗也在不断探索高效的土地生产方式,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了破解农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难题,敖汉旗于2011年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以期帮助农民达到“旱时保全苗,不旱保增产”的目的,并于近几年大力推行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农民优化土地种植结构,辅助以全覆膜覆盖技术增加土地收入,帮助农民实现稳定脱贫。在现代系统生产方式下,农产品产量提高了,遇上旱灾,农民的收入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的经济成本也相应地提高,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改变也在逐步显现。全覆膜西瓜的种植就是一例。

2 调研事例

2017年敖汉旗长胜镇村委会通过招商引资引来赤峰客商张民营,利用土地流转2000亩地发展西瓜特色种植业,充分利用沙质土壤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应用以全覆膜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技术种植,大旱之年,2000亩西瓜丰收,产品畅销当地且远销广东、福建等地。据估算,每亩地产西瓜6000~7000斤,纯收入1200元左右,2000亩西瓜创收近240万元。村民陈井瑞用自家的50亩沙地以每亩400元的出租费用参加了此项目,“这个价格挺划算,往年这块地用来种玉米或者高粱,土地贫瘠干旱、不平整,累了一年,得到的玉米也就喂喂猪鸡,卖不了多少钱,不种又舍不得,把地包给别人种,400块就是纯收入了。”他家剩余的地大都为黑土地,适合玉米、高粱等作物生长,出租50亩地后省下来的劳动时间,他用来给别人打零工,这样一年家庭净收入增加了近3000元,“土地流转的地可以保证我们旱涝保收,可比自己种地合算,这一步是走对了。”不仅仅是长胜镇,敖汉旗金厂沟梁镇、新惠镇等都大力推行土地流转政策,至2016年,敖汉旗土地流转面积已达60.3万亩,占全旗耕地总面积的28.71%。土地流转将荒地变为宝地,使用更加先进和成熟的生产技术,种植向日葵、西瓜等更适宜自然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敖汉旗的现代农业系统将产业结构调整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引入商业化手段,把农作物不断推向市场,商人获利,农民收入也持续提高。

3 环境污染问题

地膜覆盖栽培,使得各类农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都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与之配套的残膜处理措施没有跟进,残膜清理情况不乐观。当春天气温回暖的时候,农民重新翻耕土地,往年没有捡拾干净的田间残膜,或者没有来得及处理的地膜随着土地的再一次翻耕而被带起,田间路边就逐渐出现成堆的废旧地膜,周边的树林里也散乱堆放着黑色或白色的残膜。随风一起,这些残膜飘落到树枝上、沟渠里、秸秆上,路上也时不时出现破碎的一条条废旧农膜。刚刚进入4月份,敖汉旗长胜镇田间一片忙碌的景象。被流转出去的这2000亩地,农民正在用机车起拾去年春耕留下的残膜,用三轮车一趟一趟地将清理出来的残膜拉出来,或堆在路边,或扔到树林里,遍地的废旧地膜需要十几个农民工十天左右才能清理差不多,还有许多残留在土地里,也就有了大风的天气残膜乱飞的景象。

在农用地膜使用增多的同时,残留在土壤中的量随着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的运作过程慢慢加重。第一,原来农民自己种地,缺乏相对成熟的技术,对地膜的投入使用较节约,单位使用量偏小,而土地流转中大都采用综合的配套种植技术,对地膜投入的成本相对增加以获得更大的利益。第二,据了解,参与土地流转的商人,租种土地大多为短期行为,一般为1~2年,存在着退出的土地租种者和进入者的空白,加上合约签订和经营纠纷等各种不确定情况影响,商人不确定下一年能不能继续续租,所以除非新的周期中残膜影响生产,否则不会主动清理地膜,第二年春天才会集中清理。这样就造成土壤中废旧农膜清理时的流失量增多,而农户自己种地时,如果时间允许,秋收后直接收拾了,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量相对较少。

废旧农膜的回收问题同样值得关注。每年春天,进入敖汉旗田间的地膜面积达110万亩,目前使用的地膜厚度一般在0.006~0.008mm之間, 每亩地使用的农用地膜约为3~5kg,但是据估算,回收率仅为60%左右,地膜平均残留量为84kg/km2,残膜回收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废旧地膜经过风吹日晒老化破碎不易挑拣,人工捡拾残膜每人每天1亩地左右,“3天捡了5斤还不到,还有好多杂质,就算卖1斤1块钱,也就才5块钱,那3天的功夫干别的会有更多钱”,回收残膜费时费力且没有经济效益,农民的积极性不高。第二,敖汉旗出台政策,每吨地膜回收给企业补贴100元左右,然而废旧塑料回收站回收1t的纯塑料膜最多得到塑料颗粒1000斤,除去电费、人工费、厂房等成本,“加上补贴1t也挣不了几百块”,回收企业老板觉得“费力回收没意思”。

回收站不愿意收,为了不影响第二年的农业生产,农民清理出来的残膜要么随意堆弃,造成环境“视觉污染”;要么会就地焚烧,虽然现在旗里不允许烧荒,明确“森林防火”的要求,但是仍旧有农民私自焚烧废旧地膜,这样虽然残膜处理了,但是焚烧后不仅仅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污染气体,还会产生二噁英等有毒物质,污染大气环境;有的农民会直接用机车旋耕,破碎的地膜直接进入土壤中,加上捡拾过程中流失的残膜,长期难以降解的聚乙烯塑料会对土壤环境质量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威胁农业生产环境,对敖汉旗这样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旗县的可持续发展不利。而且,残膜除了对景观环境造成危害外,对于农民家里牲畜也会造成影响,牛、羊等会误食混有细碎残膜的杂草或者草料,而导致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给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4 原因分析

政府鼓励使用地膜覆盖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其实是一种经济行为——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农作物保产或者增产,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那么由此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本质,笔者觉得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残膜污染问题中存在负外部性问题。敖汉旗推广地膜的使用行为,在最初使用时没有综合考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是以抗旱保收为目的,而没有关注土壤中残膜回收以及其他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次生问题。在地膜使用中,生产者不负担清理地膜的所有经济成本(当前的清理费用和残留地膜对土地质量造成的危害和未来生产影响等间接性成本),只关注实际发生的清理成本,而其中残膜污染带来的一些问题如环境上的视觉污染、土壤质量的长期退化、修复或恢复良好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长期成本等被忽略,而这部分成本最终由周边民户以及后代的农户承担,由此引发了外部性问题,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导致市场失灵。

第二,残膜污染治理的效果后评价存在政府失灵的问题。敖汉旗政府宣传治理残膜污染,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出资补贴企业回收废旧农膜,并引进相关垃圾处理的产业进行残膜的回收处理,如2014年旗政府代表与赤峰佰润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地膜生產及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项目,但是残膜回收处理的效果不乐观。“废旧地膜没人回收,又不许烧荒,大家都堆在地头。”由于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宣传引导,回收机制迟迟没有推广到全旗,有许多村庄的农民甚至不知道残膜还可以回收,残膜治理政策没有普及到每个村庄,政府治理残膜污染的后效应评价出现政府失灵,使得残膜污染的治理存在滞后性。

5 对策建议

地膜年年使用已经不可避免,那么如何使得“污染来源”不断使用的同时,可以协调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敖汉旗目前主要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针对家乡残膜的面源污染问题,有以下几个建议:第一,要提高政府的宣传力度,积极推行国家新出台的农用地膜使用标准,即普通地膜厚度不得小于0.010mm(偏差为0.002~0.003mm);采取补贴政策鼓励农民使用降解地膜,助力可降解地膜的推广,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企业回收废旧农膜,相应提高回收补贴标准,而且对于残膜回收的企业予以鼓励,促进回收产业链的发展。第二,政府加大残膜污染治理监督检查力度,从政府部门到每个村委会,将残膜治理的任务分配到每个小村镇,借鉴“庇古税”理论,将残膜作为排污的来源,根据农民购买农膜的数量,规定每个村上缴废旧农膜的数量要达到一定比例,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如对处理残膜合格的村镇给予补贴,不合格则征收一定数目的“排污费”,鼓励各个村镇齐心协力,共同治理残膜污染。对于敖汉旗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旗县,土地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对于田间残膜的治理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民众的重视,共同解决家乡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晓玲.关于农田残膜污染调查及治理措施的调研报告[J].农民致富之友,2012(20):98.

[2] 侯书林,张佳喜,谢建华,等.残膜污染调研及机械化回收装备[J].新疆农机化,2016(5):12-14.

猜你喜欢

外部性污染
液压系统常见污染及控制措施的探讨
SOUNDS OF THE CITY
关于网络外部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共享单车的经济学分析
哪个罐子里的药被污染了
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基于外部性视角
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
动态外部性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研究新进展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
洗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