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脚医生”是怎样产生的

2019-04-25陈立旭

党史纵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卫生员赤脚医生农民

陈立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国农村仍然长期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对此,毛泽东在 1965 年作出指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毛泽东在指示中,还划定了培养这样的医生的两个条件:一是高小毕业生,二是学3年医学。在这种情况下,普及农村医疗卫生的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了。

对农村有一点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上海市动手较早。“赤脚医生”的叫法,就是首次在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出现的。原来,这个公社于1965年夏就开始办医学速成培训班,学期4个月,学的是一般的医学常识,及对常见病的简单治疗方法。学员学成后,回公社当卫生员。

在第一批学员中,有一个叫王桂珍的女社员,来自江镇公社大沟大队。由于王桂珍在班上学得认真,很快就初步掌握了医学知识。结业后,她被安排在江镇公社当卫生员,是该公社第一批卫生员之一。可她没有选择待在卫生院等農民上门治病,而是背起药箱,走村串户甚至到田间地头为农民们治病。农忙时,她也参加农业劳动。

开始,农民们并不相信王桂珍能治病,但王桂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被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大家口碑相传,找她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她开始在农民中享有了声望。此外,王桂珍和同伴们还在村边一块坡地上种了100多种中草药,在村里专门建了土药房,利用自己有限的医疗知识,想出各种土洋结合的办法,让身边的老百姓少花钱也能治病。

王桂珍的这种工作方式,开始并没有引起当地党政领导机关和卫生部门的重视,只是把她的事迹放在学雷锋的范围来宣传。

与王桂珍的事迹相联系的,还有另一个人——黄钰祥。黄钰祥,1953年苏州医专毕业。20世纪60年代初,他和妻子张蔼平相继被分配到了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卫生院工作。他在工作中对农村缺医少药和农民看病难的现状有着深刻的了解。当时江镇公社卫生院的条件极差,没有消毒设备,基本的医疗器械是用煮沸的方法来消毒。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黄钰祥仍然想尽各种办法为农民治病。同时,他还注意用自己所学,向当地卫生员传授医学知识。毛泽东关于农村医疗的指示发出后,他开始积极参与培养当地乡村卫生员的工作,也就成了包括王桂珍在内的第一批农村医学速成培训班学员的老师。

王桂珍、黄钰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做法,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当地农民因多种水稻,平时劳动时是赤脚下水田的,所以当地农民早就有一个朴素的观念——“赤脚”和“劳动”是一个意思。见王桂珍在为农民看病之余也经常参加一些劳动,大家就称她为“赤脚医生”。实际上,“赤脚医生”就是不脱离劳动同时也行医的意思。

1968年,上海市派出记者前往川沙县江镇去调查、采访。采访中,记者们敏感地意识到,王、黄二人的做法,与毛泽东几年前作出的指示,以及他所提倡的方式是相合的。于是他们写成了一篇调查报告,题目最后定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1968年夏天,在全国有影响的上海《文汇报》重要位置发表了这篇调查报告。该文发表后,立即引起北京宣传部门的重视。当年9月出版的《红旗》杂志第三期和9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调查报告。

这篇文章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毛泽东仔细阅读了《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并且在他阅过的《人民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更重要的是,按此思路,全国各地在县一级已经成立人民医院、公社一级成立卫生院的基础上,在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一级都设立了卫生室,构成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在大队一级卫生室工作的医务人员,都是“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与此同时,各级卫生部门开始下大力气,按照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做法,着手大批培训“半农半医”人员。当时,也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一批下到农村的初、高中生,由于文化水平较当地农民青年要高,也自然成了接受“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培训的主体。他们学成后,大都当上了“赤脚医生”。这种情况,促使中国的“赤脚医生”队伍在短期内迅速形成,农村医疗状况迅速改观。

猜你喜欢

卫生员赤脚医生农民
耕牛和农民
我家有位“赤脚医生”
老照片里的赤脚医生
农民
CITY OF LIFE AND DEATHBY ROBERT POWERS
加强军队基层卫生员培训的思考
浅析政治力量在赤脚医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最美劳动者之家庭卫生员
部队基层卫生员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