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2019-04-25北寒

旅游世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拐子潍县郑板桥

北寒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乾隆年间的某天,在潍县任县令的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这里。这位被称为“扬州八怪”的人物,也曾是潍坊历史上最有个性的地方官。在这里,他曾“春风七载在潍县”,登临过禹王台,咏叹过白狼河(今白浪河),修辑过城隍庙……如今,近300年过去,他依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化名片。

1746年,郑板桥从鲁西小城范县调任潍县任县令,时年54岁。告别范县,来到潍县,“行尽青山是潍县,过完潍县又青山”,这是潍县给郑板桥的第一印象。结果,他刚来潍县不久,当年山东就发生了大饥荒。潍县原本繁华大邑,因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据《重修兴化县志》记载,“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 此前,潍县在国内号称“东莱首邑”,历史悠久,自古“民务农桑,有富庶之风”。没想到,他刚来就被现实泼了一碗冷水。后来,郑板桥在潍县一干就是七年。这七年,也是他人生转折的七年,更是他与潍县结下不解之缘的七年。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咦,放风筝!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这是郑板桥在乾隆二十八年四月《怀潍县》中的诗句,当时,郑板桥居扬州已有十年。诗句形象地描写了当时人们在清明时节放飞风筝的情景,漫天如雪飞舞的风筝、嬉戏悠荡秋千的娇女以及满园追逐的蝴蝶,都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可见,在乾隆年间,潍坊放风筝在民间早已盛行了。

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潍坊又称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潍坊风筝是山东潍坊传统手工艺珍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始兴盛,走向民间却是在明代。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和卖风筝的市场。清代裴星川有《竹枝词》诗: “风筝市在东城墙, 购选游人来去忙, 花样翻新招主顾, 双双蝴蝶鸢成行。”可见当年放风筝的热闹。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过去说潍坊的风筝, 有“十个风筝九个蝶, 九个蝴蝶九个新”的说法,人们用“鲁蝶”来概括潍坊风筝的特点。

东北人参凤阳梨,难比潍县萝卜皮。嗯,好礼物!

郑板桥在潍县还有拿者“潍县萝卜皮”还礼的故事。据说,有一年初冬时节,京城来了位钱姓钦差大臣。此人为人狡猾奸诈,贪得无厌,人送外号“三拐子”。

三拐子知道郑板桥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不爱巴结上司,更不用说送礼了。但他又不想白来一趟,想着法从郑板桥手里抠出点油水。在来潍县的路上,三拐子就想出了条迫使郑板桥送礼的高招。于是,他命手下给张板桥送去两个盒子共一百两银子。他心想,我给你送一百两银子,我看你收还是不收。不收是不给我面子,收了你要还我10倍才行。

看着两盒银子,郑板桥面色不好,他何曾不知三拐子的意思,这是贪婪到了极致。郑板桥为官清廉,素面清风,别说一千两,就是一百两银子他也凑不出来。怎么办呢?后来,郑板桥笑呵呵地收下礼物,让客人在客房稍事休息,便来到了后衙。然后,他从三拐子送来的一百两银子里拿出十两银子交给心腹,让他们去置办礼品。之后,郑板桥又将剩余的九十两银子全都分给了衙役们。

“东北人参凤阳梨,难比潍县萝卜皮。今日厚礼送钦差,能驱魔道兼顺气。”三拐子手哆嗦着捏着回馈的字条差点没背气过去。原来,郑板桥是让心腹置办了两箱潍县萝卜让送礼的人给抬了回去。两大箱,沉甸甸的,一看比一千两银子还多。看到这架势,三拐子别提有多高兴,没想到这郑板桥还挺懂事。直到打开箱子看到码放整齐的20个萝卜后,差点气晕过去。后来,吃了啞巴亏的三拐子回到京城后曾写过一首《自嘲诗》:“潍县挺富都想啃,啃来啃去赔了本。百两银子都留下,换来萝卜两大捆。”

一百两银子买了20个大萝卜,其实三拐子也不亏。为什么?郑板桥说了,萝卜又叫“小人参”,潍县的萝卜皮赛过了人参,20个大萝卜的皮的价值恐怕远远超过了一千两银子。潍县萝卜,是潍坊市的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潍县萝卜是著名萝卜优良品种,俗称高脚青或潍县青萝卜,因原产于山东潍县而得名,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潍县萝卜皮色深绿,肉质翠绿,香辣脆甜,多汁味美,具有浓郁独特的地方风味和鲜明的地域特点,是享誉国内外的名特优地方品种。素有“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县萝卜皮”之说,深受人们的喜爱。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哎,难得糊涂!

在潍坊市博物馆存有“难得糊涂”的石刻,横长100厘米、纵高60厘米。由此石刻探寻其墨迹,全篇皆是“六分半书”。其上由右及左横行四大字曰:“难得糊涂”。下则14行小字曰:“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最后另两行跋文,上提与大字平齐,题曰“乾隆辛未秋九月十有九日板桥”,下钤印两方,分别为“郑燮之印”“七品官耳”。此横幅右上角钤着印一方,文曰“橄榄轩”。是年,郑板桥已59岁,来潍县为官六载。

但在乾隆十八年时,山东又遭遇了比较严重的灾情,郑板桥上书请求上司协助赈济灾民。很可惜,这次他惹怒上司,最终还丢了官职。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这首《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从题目当中可以看出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也能够看得出这是一首临行前的赠别诗。同时也道出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愤懑心情。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社会,他是一个失败的官员,同时也是人民心中合格的父母官。在他的心目中,民大于天,大于自己的前程。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虽然只是七品芝麻官,但他心怀民众。躺在衙斋里,听着窗外风吹竹叶沙沙作响,他辗转难眠。官小责任大,面对灾荒,他丝毫不犹豫,处置果断、措施得当,“活万余人”,最后救民于水火。

在他离任时,全部行装仅有三头毛驴。一头是他自己的坐骑,垫以铺盖,一头则驮得全是书籍,另一头则是他的书童乘坐。据传,郑板桥离开潍县之日,城内万人空巷,“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这样的七品官,翻遍史书,能有几位?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后来,郑板桥离开潍县后,人们给他建了生祠。他的诗词书画,他的故事,在世人间传了一代又一代。

猜你喜欢

拐子潍县郑板桥
潍县萝卜及其栽培技术
潍县乐道院集中营被关押西方侨民信息再考证
拐子湖凹陷中生代构造样式特征
郑板桥智断案
罗拐子
潍县城隍庙戏楼和郑板桥的戏剧思想
拐子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