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材料作文“主角”导写

2019-04-25赵永根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主角琵琶田野

[原题呈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每一个舞台都有主角。当好主角需要责任担当、不懈奋斗、勇于超越、合作共赢……

[审题提示]

由于2021年高考江苏语文不再单独命题,将使用全国卷,因而本次高三一模试题,既保留了江苏高考材料作文命题特点,又有鲜明的全国卷以“立德树人”为旨归的命题特色,体现了命题人的良苦用心。由于材料已经把命题立意基本呈现出来,同学们要做的是对其进行论证或演绎。

首先,我们要解读出材料中关键词句的内涵:主角,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戏剧、电影等艺术表演中的主要角色及主要演员;也指社会、生活中居主要地位的人物。材料的第一句话“每一个舞台都有主角”,意思是每一个场合中都至少有一个起支撑作用的主要人物。材料的第二句话“当好主角需要责任担当、不懈奋斗、勇于超越、合作共赢……”是强调“当好主角”需要的条件,即怎样才能“当好主角”,这是对第一句话的补充说明。

其次,理解材料时,首先要明确“舞台”和“主角”的含义。“舞臺”不仅是供表演的台子,还喻指进行某种活动的场所,可指某一场合、行业、群体、组织、范围、作品、时代等。“主角”不仅指在“舞台”上表演的中心角色,如母亲是家庭中的主角,也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群体、组织,如中国在世界和平进程中渐渐担当主角。材料中的“主角”是好的、起重要作用的、富有正能量的人或组织,行文时不能脱离这个立意。不管是正面的肯定或反面的批判,最终指向应落到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这个核心上来。

同学们具体写作时不可缺的要素是:主角(舞台的主角)+条件(明确一项),如主角当勇立潮头或进退自如。比如立意为:重要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当主角,而是要有主角情怀。或:只有主角愿望是不够的,当好主角更需要有主观行动,则立意显然更高一筹。而如立意为:当好配角也重要,则是离题的,若写成主角也应有配角意识,则是偏题的。

本题没有限制文体,记叙议论皆可,但一定要有鲜明的文体特征,不能写成“四不像”。

[佳作一]

田野中的主角

文/佚名

麦浪翻涌,我在车上远远地便望见了奶奶。她独自一人割麦,在棕色泥土的舞台上,挥舞着镰刀。身侧的小麦在微风中摇晃身姿,柔情地为她伴舞。

奶奶的倩影曾经生动了家乡田野四季的景色。春日,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奶奶总是不慌不忙地在田埂上踱步,不时弯下腰去,嗅一嗅菜花的香,摸一摸抽芽的苗。夏日,便会开一块水田,有时种莲蓬,有时是茭白,奶奶赤着脚往水田走,不一会儿,就浸入半人高的叶中,只听得水的翻涌浪动之声。秋冬大多都是纯色,要么金黄,要么洁白,奶奶就在田中,一粒黑点,倒是比春夏好寻她得多。

但是,我常常也只看到奶奶一人在劳作,见她一人在田野的舞台上行云流水般地劳作,奶奶是田野中唯一的主角,剩余的只有各季的作物在奶奶周围寂寞相伴。

奶奶常说,这块从祖辈继承来的土地曾经养活了我们家几代人,她感慨现在农村人几乎都不愿意种地了,种地划不来,粮食便宜好买,没事的年长的农人们就蹲在墙根儿聊天,年轻人都外出寻活打工了,土地就那样一直撂荒着。

奶奶说,就她坐不住。“那地多肥,长出来的菜以往大家都抢着要,我可舍不得荒着,那地既然划给了我,我可得把她侍弄好,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以前,我总觉得奶奶傻,有好好的福不享,非得受这一份种田的罪,但当我打开车门,摆脱了冷气,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麦浪的气息,感受到田野特有的纯净,又看到奶奶在田野中劳动,我想,这并不是曾经我所认为的傻,而是奶奶对泥土的责任,是一个农民对于田野的朴素的担当,是一份关于田野的传承……奶奶,也只有奶奶,可以被称为田野中的主角,因为奶奶坚守农民本色,担当起了这一份责任。

奶奶看到我,便放下手中的活,走来看我。奶奶已经上了岁数,满头白发,步伐也已没原先稳健,但是只要握住奶奶的手,我便能感受到奶奶经历过的风霜以及她现在仍然坚持扛着的担子。

这一次回乡,我不再像以往劝说奶奶。相反,当我打开电视看到演员在搭建好的舞台上表演时,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奶奶白天在金色中劳动的情景。

奶奶是田野中永远的主角,但我多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奶奶不是唯一的主角!

[点评]

此文视角独特,将心灵的触角伸向大地及其主人,写奶奶对土地的坚守及难以割舍的情感,表现了奶奶作为一个淳朴农民对土地的责任担当、敬畏以及朴素的主角情怀。文章语言清新,不事矫饰,语言形式和作文内容相得益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奶奶的爱和尊敬。结尾以否定的方式表达了小作者对失却责任使得土地撂荒的忧虑,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佳作二]

方独秀

文/佚名

《国乐大典》的舞台上,方锦龙一曲《十面埋伏》若锦鳞游泳,蛟龙入水,纵横捭阖,横扫千军。

一把琵琶,一方舞台,一枝独秀。

自此,方锦龙老师人送外号“方独秀”。而方老这令人啧啧的主角之位,不仅在这几分钟的表演中,更渗透在琵琶事业点点滴滴的奋斗中。

担当责任,复活敦煌。

在节目《博物奇妙夜》中,方老手指于五弦琵琶上翩跹起舞,飞天壁画,顾盼神飞,龙游弦间,余音绕梁,琴人合一,复活敦煌。

今人大都认为琵琶皆是“四弦一声如裂帛”。殊不知,直至宋朝,五弦琵琶都存在,甚至占主导地位。翻阅史册,方老感叹:“现代人难道就要比古人少根弦?”方老偏不信这个邪,从此,闭室多年,苦心研究,终于在些许创新中,让五弦琵琶穿过历史风尘,真正地与敦煌舞女飞天筑梦。

勇于超越,立异标新。

竹肉本相投,琴瑟可相通。方老在学会几百种乐器后,对传统的琵琶演奏有了新的感触,何须将轻拢慢捻抹复挑设为定式?何不兼采他法?何妨融会贯通?

在《渔舟唱晚》的演奏中,方老以六指连弹取代传统的轮指,效仿古筝花指。这“似筝非筝”的超越,竟别有一番流水潺潺、渔歌喃喃的江南景致。

合作共赢,万紫千红。

方老以一把五弦琵琶玩出各种器乐的报道已被多家媒体转载。数十年,他背负一琴遍访各地,历览各种地域音乐的风韵。

沉郁悠远、欲说还休,是古琴的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圆润老成、百折迂回,是三弦儿在茶馆说书人身边的京韵戏说;诡谲沙哑、静谧萦回,是西塔尔在两河流域悄悄吟唱;热烈欢愉,跳跃轻盈,是弗拉明戈在西班牙大地上按节起舞。

一把琵琶,一方舞台,要真正地一枝独秀,还是要看那台上的一人如何。

复活敦煌,是他作为老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立异标新,是他户枢不蠹的超越;万紫千红,是他合作融汇后对风华国乐的期望。

由此,方锦龙是他所热爱的舞台上的真主角,独秀于诸家。

[点评]

此文为议论性散文。该同学应当是一位琵琶器乐的爱好者、习练者,文章以现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国乐四大天王”之一的方锦龙作为载体,演绎作者对主角精神内涵的见解: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用古老的乐器奏出不老的音符。此文虽未跳出材料立意桎梏,却能凭选材而新人耳目。此外,文章结构层次清晰,语言精炼老道,比如第2段“一把琵琶,一方舞台,一枝独秀”,言简意丰。第8段“何须”“何不”“何妨”三个问句的连用,既增强了语言气势,又展示出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

(作者:赵永根,江苏省兴化中学)

猜你喜欢

主角琵琶田野
我和我的琵琶
田野作品选
捉迷藏的绿
秋天的田野
田野风光
传播平凡百姓正能量:三门峡广播电视台典型报道的实践探索
蔬菜盆栽 绿叶也能成“主角”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