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 分析2019《考试大纲》
2019-04-25广东周曼文
广东 周曼文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既是命题的直接依据,又是备考的重要指南。为了落实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2017年修订了高考《考试大纲》,2018年教育部出版了最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2018年12月25日,国家考试命题机构的“掌门人”——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就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发表了重要意见。无论是《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还是姜主任实际指导,都提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这就对高考内容改革方向定了“基调”,对2019年乃至今后高考命题尤其是全国卷的命题,具有非常明确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考生复习和老师教学都有重要的方向性指引作用。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模式的《考试大纲》内容解读
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和质量要求,系统阐明了学生在高中阶段素养发展水平及其表现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考试命题的测评模型如图:
杨教授认为:每个学科核心素养都是在整合或重组学科知识,以学科特有的观念、思维方式、探究模式应对现实情境中形成。核心素养的每个水平都指向现实问题或任务的解决,体现出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具有实质意义的质性变化。这种质性变化,除了体现在对特定现实情境或任务的判断和分析,对资源的调动、重组、整合和运用,对方案、进程或社会互动的计划、监控和评估,对结果的解释和论证等,还体现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结构化程度,学科观念、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上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程度等方面。
下图是杨教授构建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模型,强调学生在经历各种真实情境过程中,学科知识和技能不断结构化,学科思维方式、探究模式和价值观念逐渐得以形成,并在应对和解决各种复杂开放的陌生任务时不断得到整合和运用。当学生能够整合已有的结构化知识和技能,运用学科思维和观念开展严谨的探究活动,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或应对各种复杂现实任务或情境时,就表现出了高水平的素养。
该理论在考试命题中的具体指导如下:
1.通过由具体的实例概括一般性结论,考查学生能否在综合的情境中学会抽象出化学问题,并在得到结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命题,以此考查微观探析和宏观辨识素养。
2.通过提出问题和论证命题的过程,看学生能否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和途径予以证明,并能用准确、严谨的化学语言、符号表述论证过程,以此考查证据推理素养。
3.通过实际应用问题的处理,看学生是否能够运用化学符号,清晰、准确地表达化学建模的过程和结果,以此考查模型认知素养。
4.通过图形的观察以及图形与数量关系的分析以及想象对复杂的化学问题进行直观表达,看学生能否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感悟事物的本质,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考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
5.……
该理论对《考试大纲》内容的解读:以“化学实验部分”为例,其他内容参照解读。
二、对《考试大纲》内容(高频考点)命题趋势的分析及备考策略
化学常识:2018年全国卷Ⅰ理综化学第7题以一道融合常见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资源回收利用工艺流程为信息载体,突出展示化学科学的应用价值和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发挥现代科技技术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体现高考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可以预测立德树人,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前沿科技仍然是高考的热点和主流。
元素周期律(表):通过对题给原子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相关信息的整合进行推断元素,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考查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7年全国卷Ⅰ第12题融合了以S元素为中心形成的化合物的性质,提高了元素化学的基础要求,使元素推断这一传统题型更有内涵,这种命题方式和思路在2018年全国卷Ⅰ第12题中得以继承和创新,以氢氟酸在刻蚀玻璃上的应用作为元素推断的突破口,使化学趣味更加浓厚,突出元素化合物是化学思维载体的地位。
电化学:原电池和电解池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对学生层次的要求由了解上升到理解,在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之下,我们的高三复习应结合知识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做到整体规划、全面复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关注化学学科能力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适当地教给学生解决核心问题的思维模型,如原电池、电解池的思维模型,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化学实验:伴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实施,考试评价将更加凸显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考查,实验试题也将从试题立意、情境选择、问题设置和评分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更多关注学生在分析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果交流应用中表现出来的学科素养和综合品质,逐步向学科素养立意模式下的考试过渡和衔接。学科核心素养立意下的高考化学实验选择题不仅要考查学生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视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如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能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等)。
电解质溶液:《考试大纲》中的描述“理解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理解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平衡,能利用电离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如何从定量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计算推理能力是高考的热点——数形结合,融入数学简化思想,突出函数思想在解决化学问题上的特殊作用是近年高考的价值追求。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与已学知识重组整合新知识的能力,预计2019年高考会通过不同的信息形式,创新数据特点,考查学生计算推理能力及相关数据的处理能力。
物质结构与性质:《考试大纲》以“电子→原子→分子→晶体”的编写思路,侧重微粒构成物质的递进关系,增加“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达式”和“了解晶格能的概念”等考点,2018年以元素Li为载体,利用能量最低原理和构造原理分析原子的电子排布图,渗透学科核心观念——能量观;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大小关系的结构原因分析,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在离子空间构型及杂化轨道类型判断中应用,NaAlH4中化学键的类型判断,体现学科核心观念——结构观;从概念的内涵出发,以Born-Haber循环形式给出能量变化图分析第一电离能、键能和晶格能,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这些仍然是2019年高考备考中的重点,尤其是共价键和配位键,这两种化学键能解释绝大多数无机粒子(包括分子和离子)及有机物的性质。但还需关注三点:第一,同一内容考查角度多样化。第二,重点内容考查方式多样化。第三,晶体结构设问创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