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起平落”结构“平”部的结构特征*

2019-04-25王晗君

黄河之声 2019年23期
关键词:音色手法旋律

王晗君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音乐的材料按“起”(起始部分)、“平”(中间部分)、“落”(结束部分)的顺序进行组织的称为“起平落”原则,民间习惯称这三个部分为“头腹尾”。①古希腊哲学家、戏剧家亚里士多德在《论诗的艺术》一书中曾指出:“所谓‘完整’指事物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所谓‘尾’指事之按照必然规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我国元代剧作家乔梦符曾言:“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可见“头腹尾”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中西方音乐结构中都有所体现,但具体的结构手法又存在诸多差异。

“起平落”是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南北方的民间歌唱、曲艺及戏曲音乐中都普遍存在。起平落三个部分的结构规模比较灵活,有些曲目三个部分的结构规模能取得大致的平衡发展,但也不乏两端规模短小,中间“平”部规模庞大的结构样式。“落”部不以再现“起”部材料为原则,主要承担“合”的功能特点,因此音乐整体表现出流动发展,延绵不绝的结构特点。与西方的三部曲式相比,在结构规模及功能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相似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既表现出与西方音乐相似的结构陈述方式,更具有中国音乐特有的结构思维模式。根据“平”段的材料特点可将其分为两大结构类型,一种是展开式结构,“平”部材料多由首段音乐材料展衍发展而成;另一种是对比式结构,“平”部的组织手法多样,结构思维不拘泥于旋律自身的发展演变,同时也体现为音色、板式变化等方面的对比。

一、展开式“平”部

中国的许多传统音乐作品在曲调或结构上都具有一定的同宗或同源的发展特点。《八板》在长期的历史流变过程中已经演变出许多变体结构,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八板》是我国的一种特殊曲体,即八板体。本文中我们仅从音乐的结构逻辑上考察《八板》是如何体现起始——发展——结束这一完整运动过程的。

《八板》的“起”部共16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句落在商调式上,第二句采用合头换尾的手法结束在徵调式上。

“起”部包含两个核心音调,后面的发展都是由这两个音调演化而来,主要采用了变化重复和倒影的发展手法。“展”部由同音反复的节奏音型开始,是“起”部材料的继续发展,主要是“起”部b材料的重复及变化发展,如三度与二度音程的连续下行是核心材料b的反行发展,“展”部正是在这种音调的上下行不断变化反复中得以延伸,并最后落在D宫系统的主音上,导入后面的“落”部。“落”部的三个乐句采用换头合尾的手法,是“展”部末句音调的巩固,反复强调落句的终止感达到收束的效果。“落”部是音乐的继续发展进而结束全曲,并没有转回到“起”段进行再现,这种线性变奏式展开的“起平落”结构具有典型的中国音乐结构特点,由此形成的三个部分的结构发展样式属于典型的“起平落”结构。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曲调的发展手法通常都集中在旋律的变化上。其中最常用的,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手法有“加花”、“加垛”、“加穗”、“咬字”(或“鱼咬尾”)、“抽眼”等。其中“加穗”就是“在曲调进行中围绕着某些中心音较自由地伸展、变化,构成一个带有即兴性的发展段落的曲调发展手法”②。“穗子”的写作手法节奏紧凑、结构细碎、情绪热烈高涨,带有明显的展开特点。这种结构类型的中段也属于典型的展开式“平”部,而且“起”、“平”、“落”三个部分段落规模也较为均衡。

二、对比式“平”部

“起平落”结构是民间曲艺及戏曲音乐中常见的结构组织手法,“起平落”三个部分常表现为“起”段与“落”段为完整的上下句结构,而“平”段则是在两句之间插入的对比性段落,从而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这种对比式“平”部,中间段落的写法较为多样,可以插入说唱性段落,也可以插入新的旋律材料与首尾形成对比。

(一)说唱性对比中段

说唱性对比中段一般是在完整的上下句之间插入一个对比的说唱性结构而形成的。“平”段无旋律唱腔,一般是以鼓板节奏组织的说唱性结构,带有鲜明的说唱特点。“落”段又回到旋律性的曲调唱腔中来,整体结构可划分为三个明显部分。这种音乐结构的组织手法在传统音乐,尤其是戏曲音乐中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三部性的特征是在旋律唱腔-说唱-旋律唱腔的结构布局中表现出来的。但是,这一结构不同于西方带再现的三部性结构,因为“展”段说唱式的对比结构并非建立在主题发展基础上的材料对比,而是中国民间音乐创作中的一种典型结构手段。“落”段也只是在结构上具有呼应的特点,没有明显地再现。所以这种首尾呼应式“起平落”结构是具有典型中国音乐结构特点的三部性结构。

(二)旋律性对比中段

旋律性对比中段,是在上下句结构中插入新的旋律段落而形成的。如祁太秧歌《洗衣计》,此曲的“起”段与“落”段原为上下句结构,“平”段是在上下句结构中插入的新的材料因素,从而形成的“起平落”式的结构类型。“起”段,前4小节是一句,G徵调,5-7小节是第一句音乐材料的减缩重复,8-10小节转入D徵调结束。“展”段节奏紧凑并采用了新的音乐材料进行发展,与“起”段有一定程度的对比。主题段落其实只有8小节(11至18小节),18小节以后是它的重复发展。“起”、“落”两部分与“展”段在节奏形式上产生对比,加之“起”、“落”两部分为上下句的结构关系而具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总的来说,“起平落”式结构的“平”部,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旋律发展的线性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对比式的“平”部结构与西方传统三部性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体现为一种转折、回环式的结构特点,但“起平落”的“落”部并无明显的再现,更多的是明确结束的功能意义。

三、其它结构类型

(一)“夹集式”的结构组织手法

“夹集式”结构是在一首曲牌中插入其他牌子的曲调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形式。中间部分由于插入了新的曲调从而形成音乐材料的对比,但大多情况下,选择插入的新曲调与两端部分的音乐风格是相近的。因此,这种夹集式的结构手法,即便于引入新的音乐材料,又有利于整体结构的统一,有利于音乐的衔接。为了达到最后的统一曲调最终会转回到最初的曲牌结束,因此就形成了三阶段的平衡发展运动。

这种结构方式类似于上面提到的对比式“起平落”结构,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发展手法,通过插入的段落而寻求新的变化。这种结构组织手法使全曲具有变化统一的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具有起开合式发展的功能意义。三个部分在规模上能够取得大致平衡,中段通过转变曲牌而达到变化发展的意义,第三段虽不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却具有首尾呼应的特点,所以这种夹集式的结构组织形式已经具有三部性结构的特征,属于典型中国风格的三部性结构。

(二)“单牌子”加头尾的结构类型

“单牌子”加首尾的结构形式应该属于中国传统音乐“头腹尾”结构布局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结构是在单牌子前后加【帽子】和【尾声】,但有些曲目由于[帽子]和[尾声]的规模已经与主体部分取得了大致的平衡,因此这一类结构就具有了中国风格三部性结构的特征,【帽子】即“起”部,单牌子的主体部分即“平”部,【尾声】即“落”部。

三个部分之间除了在音乐材料上具有对比、呼应关系外,有时在音色表现上也会产生对比发展。比如,有些器乐曲牌是以弦乐为主体的,而增加的【帽子】和【尾声】则选用吹管乐器演奏。这就使“起平落”三个部分的结构层次更为丰富,变化形式多样。使用音色作为结构划分的手段,以材料的连贯为统一,以音色的对比为变化,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这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段首尾由打击乐器演奏的吹打牌子《得胜鼓》,其头尾部分结构短小,不能与主体部分形成结构平衡的三部性结构,只具有引子和尾声的功能意义,但音色的阶段性变化却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布局的重要特征,也是值得重视的。

探讨中国音乐的结构形式,不能不抓住音色这一重要因素。可以这样说,“讲西方音乐的美可以忽略其音色特征,只讲其曲式和织体等形式要素,而中国音乐则不能不讲其音色。……中国音乐的独特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独特的音色体现出来的。”③当然,西方音乐作品中也极为重视音色的变化,但在中国民间音乐的创作中,直接将音色作为整体结构布局的手段,以音色的变化来体现结构变化的过程仍是不多见的。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旋律的组织与变化上,节奏、速度、音色等直接作用于旋律变化的要素就成为民间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段。其二、从中西乐器的角度来讲,西方的乐器较纯净,更接近“器声”,“是一种抽象的、富有共性的音色。”④中国乐器的音色则更富个性,民族器乐的个性化特征成为传统音乐展开乐思、组织结构的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手段。所以,利用音色来寻求变化的传统乐曲是很多见的,对这种音乐结构的分析也是必要的。

总的说来,“起平落”结构体现的是“开始——发展——结束”三阶段的完整发展过程,这是其与西方三部性结构之间的共性特点。在具体结构手法上,“起平落”属于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曲式结构,体现的是中国传统音乐“重相合,轻分离”的结构思维模式,与西方三部性结构“正反合”式的辩证发展过程有所不同。通过分析对“起平落”的结构特征,尤其是“平”部的结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起平落”结构的“平”部即中段,可以将“起”部材料进行展开,也可以引进新的音乐材料。主要可以分为展开性“平”部和对比性“平”部两大类型。其中展开性“平”部的“起平落”结构与西方三部性结构最为接近,但展开的手法存在较大差异。作为中国民间音乐曲式的“起平落”结构,其“平”部一般是通过主题材料的加花或减花、时值的成倍延伸或缩短、音区变化、演奏技法改变等方式来进行展开发展,几乎不存在织体、和声的复杂变化,包括调性的转换也是较少的。这种展开性“平”部以旋律的线性发展为主要展开手段更多体现为变奏、展衍式的结构特征。而对比式“平”部的写作手法更为多样。其中插入说唱性对比段落形成的对比式“平”部最为常见,尤其在戏曲、曲艺音乐中更为普遍。此外,通过在上下句结构中插入其它新的曲调而形成的“平”部,以及“单牌子”加头尾等特殊类型形成的“起平落”结构的“平”部,都反映出“起平落”结构三个部分结构组织的灵活性特点。

此外,“起平落”的“起”段常由前后呼应的两个乐句构成,有时会带有许多附加性的陈述部分,如拖腔、衬词等,再加上句子结构的划分经常受到语言结构的影响,所以句子结构通常比较短小、细碎。“起平落”的“落”部不以“再现”为主要原则,极少完全再现,即使有再现也多为变奏再现或减缩再现。不注重结构的曲折回环,更注重不断向前发展的线性流动,主要体现的是“合”的功能特点。

注释:

① 罗映辉.论板腔体戏曲音乐的结构原则[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1,04.

② 杜亚雄.中国传统乐理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137.

③ 刘承华.在文化、历史与生命的律动中阐释美[J].黄钟,1996,02.

④ 刘承华.以文化激活音乐[J].人民音乐,1999,11.

猜你喜欢

音色手法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层递手法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七步洗手法
出人意表的音色与音质表现 Cambridge Audio剑桥|AXC25 CD机 AXA25合并放大器
7月,盛夏的旋律
谈音乐中萨克斯音色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