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画相得 君臣相知

2019-04-25邢陆楠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馆员

紫禁城 2019年4期
关键词:方印白文朱文

邢陆楠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馆员

乾隆、董邦达款《仿宋人梅花诗意图》探析

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皇帝、董邦达共同署款的《仿宋人梅花诗意图》仿古画一卷,卷中董邦达依内府旧藏宋人原本绘图、乾隆皇帝御笔题写诗赞,君臣二人诗画相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和题咏,述梅花之清幽,阐怀古之幽思,共同书写了君臣相知的佳话……

诗画相得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卷乾隆皇帝、董邦达合署的《仿宋人梅花诗意图》,作于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丙寅仲秋,纸本水墨,画幅纵三十三点八厘米,横四百六十三厘米,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该卷外签隶书题「御笔仿宋人梅花诗意」,引首御书「名流清韵」,

钤「澂观」朱文圆印、「虚衷澂照」朱文方印、「烟云舒卷」白文方印、「乾隆御笔」朱文方印。卷末处有御识:「乾隆丙寅仲春三希堂仿宋人梅花诗意图。」钤「乾」朱文圆印、「隆」朱文方印、「摛藻为春」白文方印。另有董邦达款:「翰林院侍读学士,臣董邦达奉勅补坡石。」钤「臣邦达印」白文方印、「文学侍从」朱文方印。

此幅画卷描绘的是古代人物咏梅故事,按照所绘人物可以划分为九段,分别是何逊、宋璟、杜甫、林逋、黄庭坚、苏轼、张耒、陈与义、曾几。每段均配有乾隆皇帝行书题古人咏梅诗二句,以及他对于画中诸人生平的褒扬。画作完成的第二年,即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丁卯,弘历在卷末又题:「丁卯清和之望,再展此卷,因各为着句,以志雅趣。」可知卷中所书褒扬古人的诗句乃乾隆皇帝次年展卷时所写。

画中人物描绘用线细腻流畅,面部、衣纹均以淡墨晕染,造型准确,应非乾隆皇帝亲笔所为,或是出于某位宫廷画家之手,而据乾隆皇帝于是卷的款署「仿宋人梅花诗意图」,则由这位佚名宫廷画家与词臣画家董邦达合绘的此幅画卷,当属一件完成于乾隆时期的仿古绘画。

此卷既是仿古绘画,便必然有一件被乾隆皇帝收藏、看重,最终选择加以临仿的底本存在,即乾隆皇帝所谓的「宋人梅花诗意图」。上海博物馆现藏有一件《七贤咏梅图》,纸本水墨,纵三十一点三厘米,横四百一十六点三厘米,画上钤有「明太祖孙襄陵王」、「亲笔」两印,据此可知此卷为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朱冲秋所作。此图与乾隆款《仿宋人梅花诗意图》为同一底本所出,画分七段,同样是人物画配两句诗文的形式,依次描绘了何逊、杜甫、林逋、黄庭坚、苏轼、张耒和陈与义七人,而缺

少了乾隆款本中的宋璟、曾几二人。

考察《石渠宝笈》,可见初编卷六著录有「宋人写梅花诗意」一卷,此图始藏于明永乐年间刑部侍郎杨宗朂处,清代进入内府,编入《石渠宝笈》。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七日被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偷运出宫。

那么,这幅画卷是否就是乾隆款本及朱冲秋本的底本呢?据《石渠宝笈初编》所录,明代胡俨曾在此卷拖尾的题跋中对该画内容进行过描绘:「梅花图一卷,自何逊至曾茶山九人、童仆六人、野老一人、马一骑、梅六株又瓶,而簪抱花枝者三。」这与乾隆款《仿宋人梅花诗意图》的内容和画面基本一致,可以确定是其临摹时所参照的底本。这幅画卷作者不知何人,也不知何时所作,就其所绘人物生卒下限而言,不会早于南宋,与乾隆皇帝「仿宋人梅花诗意图」款署中的时代正相吻合。

乾隆款《仿宋人梅花诗意图》卷所依照底本,选取了六朝至唐宋间咏梅诗人九位,并取其诗作佳句,凝其意度,探其幽趣,着力描写人物与梅之关联,比例精妙,甚得衣冠形貌及梅花清趣。

阅读链接

乾隆朝的仿古绘画

◎ 所谓仿古绘画,即依照前代绘画而绘制的临仿之作。清宫仿古绘画的创作源于宫中收藏的历代名迹,创作活动的兴盛与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的扩充密切相关。作为清代宫廷绘画最为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仿古绘画,无论在数量还是题材上,都非常丰富,据学者统计,参与到仿古绘画活动中的画家就有四十余人,其中即有宫廷画师,亦有词臣画家,而乾隆皇帝本人也曾亲自临仿古代画作,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即乾隆皇帝对倪瓒款《狮子林图》的仿制,他不仅多次对原作进行题写、临摹,还下旨令臣下以此画为底本进行仿画、创作。对于《狮子林》图的临摹与吟咏也成为乾隆时期君臣交往唱和的重要内容之一。乾隆皇帝通过自己与画师、词臣对古代绘画作品的临仿、品评、唱和,表达了自己对于绘画的理解与感悟,并传达出了个人的审美好尚。

清 董邦达等合绘仿宋人梅花诗意图卷第一段 何逊

此段绘一株枝干盘曲的梅树,枝头梅花数朵,树下何逊巾带飘举,正抬头看花,有「风神萧散,对花彷徨之意」。右上御题何逊咏梅名句:「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何水部。」钤「三希堂」白文方印、「乾隆宸翰」朱文方印。左侧另有弘历书:「东海有文人,高风工吐纳。恰如横月枝,标花在严腊。格称少而能,韵复萧且飒。质丽两不伤,清浊一以合。故宜忘年交,沈范欣朋盍。」下钤「墨云」朱文方印。

何逊(四六六年~五一九年),字仲言,南朝梁人,东海人(今山东省兰陵县),八岁能诗,弱冠举秀才,梁武帝天监六年(五〇七年)四月任建安王萧伟水曹行参军兼记室、尚书水部郎。次年早春,何逊游兔园,看到寒风中唯有梅花凌寒独放,心有所感,因此写下一首五言古诗《咏早梅》。诗歌以拟人的手法对梅花进行赞叹,表现了梅花崇高的气节。

清 董邦达等合绘仿宋人梅花诗意图卷第二段 宋璟

图中宋璟凭几展卷,对梅索题,头系巾帽,右手捉笔作索句题咏状,案上放置有笔搁、砚台、镇纸、册页等物。宋璟所坐圈椅之后,立有一幅山水屏风,近景处绘一叶扁舟,中景为烟雾弥漫的树林,远景处群山耸立。宋璟身旁小童叠手而立。案前的四脚小凳上供有一细颈瓶,插有几枝梅花。右上御题诗句:「为君援笔赋梅花,未害广平心似铁。宋广平。」钤「万方安和」、「多稼如云」朱文方印。左侧弘历另书:「开元贤相传芳规,博学工文乃余事。已办和羮商鼎调,何妨作赋偶游戏。梅花本来心似铁,惟其有之言故备。我闻所好性相近,朱赤墨黑从其类。不见开元欲末姚宋死,乃有沉香亭畔牡丹丛里杨妃醉。」钤「中和」朱文圆印、「涵虚朗鉴」白文方印。

宋璟(六六三年~七三七年),唐朝名相,开元十七年(七二九年)拜尚书右丞相,进爵广平郡公,历仕武后、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朝,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垂拱三年(六八八年),二十五岁的宋璟科考落榜,在东川寄宿,于断墙危垣间见梅花一株,遂作《梅花赋》咏叹梅花的坚贞品格。可是,画中所书诗句却并非宋璟所作,而是语出苏轼的《章质夫寄惠崔徽真》。章楶,字质夫,曾寄崔徽小像给好友苏轼,苏轼因此作诗一首描绘该像。据说宋璟为相时,正直有大节,但在年轻时却写出了风流妩媚的《梅花赋》,颇与其性情不符,因此后人在评价宋璟时,说他「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不能吐婉媚辞」,「漫道广平心似铁,词赋风流,不尽愁千结」。苏轼借此评语作句,即赞美画中崔徽容貌,又表自己的坚贞之心。弘历借此句来衬托宋璟的形象,可以说是非常贴切。

清 董邦达等合绘仿宋人梅花诗意图卷第三段 杜甫

图中杜甫头戴幞头,以手捻须,有「睽离会合,巡檐索笑,喜动须眉之状」,他行至一棵梅树之下,树后一屋,枯枝向檐下伸出。右上角御题杜甫诗:「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杜工部。」钤「山高水长」白文方印,并在屋檐上钤「几暇怡情」白文方印。弘历书评语于梅树之下:「忠君爱国之意,鲸鱼碧海之辞。万里风烟之地,三冬落莫之时。虽傲寒如梅也,亦将有所不禁,而先生处之若夷,独巡檐而索笑,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夫何不宜。」钤「天龙三昧」白文方印、「稽古右文之玺」白文方印。

杜甫(七一二年~七七〇年),字子美,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唐代著名诗人。图中诗句出自《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二。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七六七年),杜甫的弟弟杜观赴江陵与兄团聚,在到来之前,杜甫步绕檐楹,找寻梅花共笑,但此时梅花尚未开放,可纵使如此,也是不自禁地发笑,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清 董邦达等合绘仿宋人梅花诗意图卷第四段 林逋

画中林逋柱杖立于岸边,凝视着湖中月影,新月如勾挂在天边,岸边一株梅树向湖边倾斜,枝条伸展,数朵梅花绽放,正是「疏影暗香,初月浅水」,岸边另有一仆从,抱臂赤足而立。画面右上御题林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钤「泼墨」朱文圆印,弘历评语书于湖面之上:「宋故多儒,孰称深造。懿哉君复,名不自表。林宗之俦,风清月皎。有如时雨,化物起槁。不药而愈,不食而饱。汗牛充栋,梅诗岂少。两句千古,谁不倾倒。绝类离伦,一斑可晓。敬拜下风,宜乎米老。」钤「会心不远」白文方印、「徳充符」朱文方印。

林逋(九六七年~一〇二八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隐逸诗人,终生不仕不娶,隐居西湖孤山,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图中名句出自其《山园小梅》,虽是写梅,却是诗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此图完全按照诗句进行创作,枝横斜、月黄昏、水清浅,共同交织出一幅静谧的画面。

清 董邦达等合绘仿宋人梅花诗意图卷第五段 黄庭坚

画中黄庭坚双手相交于袍袖之中,须发衣带皆随风飘举,立于崖畔石侧,尽显「超然独立,临风凝驻之思」,随侍身后的仆从双手交叉于胸前,一手持梅,头发、衣摆亦随风而动,二人所立坡上有一块巨石,石后荆棘、杂草丛生。御笔题诗于右侧:「独立晚风香满袖,无人同咏一枝春。黄山谷。」钤「几暇怡情」白文方印、「得佳趣」白文方印,两纸骑缝处钤「钦文之玺」朱文圆印、「云霞思」朱文方印。御笔另书:「山谷书如张长史,其诗亦学李王孙。奚奴挈梅诗意足,奚啻锦囊留墨痕。梅乎人乎,其同一精神乎,底用多言。」钤「研露」朱文方印。

黄庭坚(一〇四五年~一一〇五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书法家,与杜甫、陈与义、陈师道并称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画中咏梅诗句出自其《北园步折梅寄君庸》,作于元丰五年壬戌(一〇八二年),只是将诗中的「覆入晓风香满袖」改为「独立晚风香满袖」。

清 董邦达等合绘仿宋人梅花诗意图卷第六段 苏轼

苏轼头戴东坡巾,耸肩缩手于袖中,身旁童仆牵马而立,二人所处溪岸覆盖白雪,远处梅树在修竹之中,树上梅花绽放,空中有圆月一轮,洒清晖于人间。乾隆皇帝御笔题诗:「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苏东坡。」钤「九州清宴」朱文方印。另书评语:「黄昏立马冻溪边,寒逼霜髯耸两肩。只为诗裁羞让古,不教花品独称仙。蛮江瘴岭何人问,冷骨幽香各自怜。消得色声香味触,月明如镜好参禅。」钤「澂观」朱文方印,另于画面上下分钤「内府书画之宝」白文方印及「见天心」白文圆印。

苏轼(一〇三七年~一一〇一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画中诗句语出《和秦太虚梅花》。

清 董邦达等合绘仿宋人梅花诗意图卷第七段 张耒

画中张耒坐圆凳,趴伏在几案之上,臂下枕一张白纸,倦眼望向灯上青烟,桌角阔肚瓶内供有数枝梅花,案上另有笔、墨、砚等文房用品,仆从缩肩拱手而立,二人身后屏风三折,上绘山水。正是「寒影对书灯」的写照,而主仆二人尽显倦寐之容。乾隆皇帝御题张耒诗句于画右:「清香侵砚水,寒影伴书灯。张宛邱。」钤「含英咀华」朱文方印,又写评语如下:「翛然缬玉枝,裴几对支颐。影共寒灯瘦,香偏鼻观宜。不须观舞剑,乍可助临池。底复凝神坐,停毫结构时。」钤「典学勤政」白文方印、「成性存存」朱文方印。

张耒(一〇五四年~一一一四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画中诗句语出《偶折梅数枝置案上盎中芬然遂开》。

清 董邦达等合绘仿宋人梅花诗意图卷第八段 陈与义

画中陈与义插花倾欹,衣衫领口敞露,尽显醉中之态,身后侍从拄杖相随,远处一间茅舍,门户大开,舍外几竿修竹。乾隆皇帝御题陈与义诗句:「醉中忘却头边雪,斜插一枝归竹篱。陈简斋。」钤「翌太和」朱文圆印,又写评语于下:「春光消息竹篱寻,新格斜抽软玉簪。侵鬓莫嫌多雪色,雪于梅是旧知音。」钤「写生」朱文方印,另在接纸上下骑缝处钤「内府珍祕」朱文方印、「澂观」朱文圆印。

陈与义(一〇九〇年~一一三八年),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画中诗句出自其《醉中至西径梅花下已盛开》。

清 董邦达等合绘仿宋人梅花诗意图卷第九段 曾几

画中曾几手持竹杖,正回首与人说话,后者叉手聆听,隔着河岸,一株梅树从岩石中生长出来,梅花尚未开放,远山以淡墨晕染,流水湍急。乾隆皇帝御笔书曾几诗句:「叮咛说与水边人,从今日报花消息。曾茶山。」钤「乾隆御赏」朱文方印、「笔端造化」白文方印。另书:「高士必好梅,试问何缘因。梅岂待高士,而后益精神。天然契合处,不可参根尘。偶读茶山诗,令我思其人。丁卯清和之望,再展此卷,因各为着句,以志雅趣。」钤「朗润」白文方印、「比德」朱文方印,画面另钤「四宜书屋」白文方印、「几暇鉴赏之玺」朱文方印、「长春书屋御制」白文方印、「鱼跃鸢飞」白文方印。

曾几(一〇八五年~一一六六年),字吉甫,自号茶

山居士,南宋诗人。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风格活泼流动。另外,其诗风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爽轻快,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写爱国抗金之作。画中诗句出自《探梅》。

画中九人基本是按照时代先后进行排列的,除何逊、宋璟与杜甫外,均为宋人,并且彼此之间或多或少有一些关联,如张耒与黄庭坚都是苏轼门下弟子,杜甫、陈与义、黄庭坚又是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三人。那么,这幅画卷在创作时为何要选取这几人进行描绘呢?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咏梅诗数量庞大,并且发端较早,在六朝时就已经出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元人郭豫亨的诗集《梅花字字香》一书下这样概括其历程:「《离骚》偏撷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之一大公案。」可见,林逋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性人物,自他以来,咏梅诗异军突起,成为宋代十分流行的诗歌题材。

阅读链接

乾隆皇帝对梅花的喜爱

◎ 乾隆皇帝非常喜欢梅花,对梅花的欣赏、酬唱、描绘是乾隆皇帝体现其文人意趣的重要手段,是乾隆朝君臣诗词书画唱和的重要题材。乾隆皇帝曾在宁寿宫花园内以梅、兰、竹“三友”为名建三友轩,又在养心殿西侧建梅坞。他多次下江南,都会去邓尉的香雪海赏梅,更是多次携带林逋书迹,登孤山对梅吟咏。

《梅花诗意图》的作者显然熟悉这一发展过程,他以林逋为分界线,前三人分别是六朝及唐代咏梅诗人的代表,而杜甫就是唐代「偶然寄意」、以梅赋诗情的例子。到了宋代,从林逋开始,咏梅诗盈篇累牍,成为一股时尚

潮流,首先为苏、黄等大家所追捧,又在其门人弟子间普遍流行。梅花不畏严霜冰雪,凌寒独自绽放的品性,开始逐渐与人品相连。花品实为人品,咏物实则是咏怀,梅花成为了文人品格、气节的化身,南宋以后,与兰、竹、菊合称「四君子」,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

不仅为诗题,更成为重要的画题。此卷绘画、诗词结合,在描绘咏梅诗发展历程的同时,也体现了梅花的清雅与咏梅者的品性,诗文书画,相得益彰。

君臣相知

《仿宋人梅花诗意图》由佚名宫廷画家绘人物,董邦达画树木坡石,乾隆皇帝题写诗文。描绘人物的宫廷画师,>因其低微的身份,姓名如今已经难以寻觅。而作为词臣的董邦达,于是卷上虽仅补坡石,却能和皇帝于画卷后共同留下名姓,传之后世。

董邦达(一六九六年~ 一七六九年),字孚存、争存,号东山、非闻,浙江富阳人,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进士,后累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是乾隆朝重要的词臣画家,其画艺为乾隆皇帝所知,屡屡称赞,频频命作。故而他的书画作品大多为应制所作,多署「臣」字款,除此之外,他与乾隆皇帝之间还存在诗歌唱和、书画合作的情况。董邦达不仅可以根据乾隆皇帝的御制诗进行绘画创作,还能通过自己的绘画激发乾隆皇帝的诗性,「为他山水幽佳处,往往寻题趣有余」正是乾隆皇帝对董邦达画作的赞叹。乾隆皇帝还曾在董邦达画上题诗:「前称北苑后香光,艺林都被卿家占。」将他与董源、董其昌相提并论,并称为「三董」。此卷乾隆皇帝着董邦达补绘树石,一方面体现其对此画之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其对董邦达画艺的信任。

在弘历、董邦达诗画合作的《仿宋人梅花诗意图》中,乾隆皇帝为董邦达绘画所激发,通过董邦达等合作的九段绘画以及自己所作的九段诗文,表达了

自己对于梅花的喜好之情,同时也从政治角度对画中诗人进行了审视,如评宋璟为「开元贤相」、评杜甫有「忠君爱国之意」等,于君臣合作的画境诗意外,

又流露出了作为一代帝王的情思。而君臣相知的诗画合作,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和题咏,述梅花之清幽,阐怀古之幽思,流传后世,更是一段佳话。

猜你喜欢

方印白文朱文
Prediction of 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in CrI3/ScCl2 bilayer heterostructure
荒率秀润
到处皆诗境 随时有物华
——走进陈半丁花卉画
热闹的大山
Teacher: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发现木耳
明颜书《争座位帖》拓本
白裤瑶服饰图案之析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