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标签,无处不在
2019-04-24
“女生天生就要做(做不好)××事”?
湖南卫视《少年说》:一名初中女孩叙述自己被母亲要求做家务的经历,她说:“我妈妈在家时总是和我说,女孩子就要多做家务……我一不想学,我妈妈就说,你以后嫁人了,难道还要你老公来帮你做饭吗?我今天想问问妈妈,我老公为什么就不能帮我做(家务)呢?”女孩的母亲面对来自女儿的质问不以为然,并用“我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来证实自己言行的正当性。
《华尔街日报》:该报曾刊载一篇关于美国伐木工的报道,其中提到美国的伐木工多为男性,即使有少数女性进入这个行业,也会因为遭受排挤和歧视而最终转行。美国的伐木工群体以“伐木工都是男性”来举证只有男性才有能力、有资格成为伐木工。
……
“少年娘则国娘”?
网络热搜:近几年来,以妆容精致、服装考究著称的“爱豆”(明星偶像)备受女性追捧。与此同时,部分“爱豆”因演技差、口无遮拦、抄袭而给观众留下不好的印象。在种种因素叠加之下,他们被贴上“娘”的标签,并被批评可能会影响社会审美、带坏社会风气,最严重的指责则是“少年娘则国娘”。
……
在生活中,性别标签要求与之不符的人削足适履、活成“标准”的样子,这种做法必然不可取,但全盘否定也是一种刻板印象。究竟该如何应对性别标签,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黄文斌:不要活成“男孩”,也不要活成“女孩”,请活成自己
大部分人对性别存在某种设定,无论有意与否,无论出于善意还是恶意,性别标签都普遍存在。
例如,虽然歧视女性的行为遭到越来越多的人抨击,但那些下意识的隐性歧视往往被忽略,如“女生天生就做不好××事”正是隐性歧视的一种。当女性被各种标签约束的时候,男性也是性别标签的受害者。社会对男性的刻板印象多表现在对其外表、性格的议论上,男性的标签通常是刚强果敢,而稍微文静一些的男生则会被冠上“娘娘腔”的外号。
此外,性别标签有时打着“爱护”和“理解”的旗号,在同一件事上公然对男性和女性实行双重标准。例如,女性的经济独立是能够负担自己的花销,而男性如果没办法负担大部分家庭开支则被认为是无能;在社交场合,女性坚持AA制会被夸赞为独立女性,而男性坚持AA制则会被认为吝啬……
这些双重标准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有道理,实际上它们既歧视了女性,又伤害了男性。当我们试图站在性别的视角上为一个群体开脱时,必然会以另一个群体的牺牲为代价。
我们必须承认男女是有差异的,也必须承认生理差异会造成男女体能上的差异,但承认差异不代表认可标签。消弭性别刻板印象道阻且长,但所幸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类可以选择:不要活成“男孩”,也不要活成“女孩”,请活成自己。
林源:性别標签有积极的一面,但弊大于利
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对不同审美的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虽然当今的审美确实有偏向女性化的表现——许多女生更喜欢纤细和精致的男生。但我们大可不必担心中国会因此“娘化”,毕竟一种价值观的生命力就在于人们的身体力行,如果一个男生因为缺乏男性气概而不能履行其作为公民的职责,那么不用等待舆论进行审判,他也必然会知道“娘化”的恶果。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够准确地告诉我们,究竟应该采用哪种观念。
首先,我们呼吁撕掉性别标签,不代表抛弃性别这一概念——性别概念的消失也不利于我们对女性进行差别化的保护,比如就业机构对女性实行的一些反歧视救济措施,以及为保护孕产妇的权益而实施的政策等都是合理的。
其次,撕掉性别标签的前提在于认清标签背后承载的观念。虽然性别标签背后隐藏了刻板教条,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如男孩子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等。不过总体来说,性别标签弊大于利,我们强调的是勿把个人无意义的期望放置到性别认知当中,并要求别人去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