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板斧”来助力,突破生物析因类试题

2019-04-24李进京

求学·理科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板斧光合作用溶液

李进京

在高考生物的非选择题中,经常会出现“分析原因”(析因)类试题。这类试题不仅考查对象种类很多,问法也灵活多变:有的是让考生回答产生某种现象的原因,有的是让考生回答做出某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等。很多同学对这种题目感到无从下手,总是回答错误或回答得不完整。针对不同的析因类试题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本文将结合有关例题对此类题目进行分析。

第一招:追溯课本,寻找相关问题的原因

【例1】(2019湖南师大附中12月检测)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以蛙为实验材料,开展了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所有实验均在适宜的条件下完成。请你帮助该小组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                             、                             。

(2)若用5% H2SO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后,再用1% H2SO4溶液刺激该趾尖,没有观察到屈腿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

【答案】(1)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需要时间 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需要时间(2)感受器受损

【解题思路】(1)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有突触延搁,需要一定时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2)反射是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进行的,如果用5% H2SO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会使感受器受损伤。

【技巧总结】很多析因类试题的考查点其实源自课本,有的是课本原文,有的是把课本的内容进行整合而成。熟悉并理解课本基本知识是回答析因类试题的基础,同时要注意结合试题的具体问法,尽可能用课本中的原文及生物学术语进行回答。

回答这类试题的基本程序为:从题中读出问题→在课本中搜索相关的知识→摘录出课本中原文或整合内容→通过“移花接木”将正确答案填入空中

以本题的第1小题所考查的“原因”来说,我们需要回答的是“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主要原因”。通过搜索课本中的知识,我们得知其与反射弧结构和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传递有关,然后摘录出“兴奋在突触处的延搁”“兴奋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相关知识点填入空中即可。

以第2小题来说,我们需要回答的是“用一定浓度的硫酸处理后肢的趾尖后,再刺激该趾尖,不会产生屈腿现象的原因”。通过搜索课本中的知识,我们可以联想到硫酸会破坏反射中的感受器,然后摘录出“反射弧的完整性”“反射弧与反射的关系”相关知识进行填空。

第二招:用肯定或否定法回答“判断”类问题

【例2】(原创)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某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关闭CCR5基因,欲使基因编辑婴儿天生抗HIV病毒的感染。回答下列问题:

(1)HIV吸附和脱衣壳的过程主要与糖蛋白gp120和gp41有关。由图可知,gp120是外膜蛋白,它首先和宿主细胞膜上的                             (填写图中的代号)结合,后者的化学本质是                                。

(2)该科学家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规范。有专家指出,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处理而诞生的婴儿是否真的天生具有抗HIV能力还不能完全确定,你认为做出此判断的原因是                             。

【答案】(1)CD4  糖蛋白(2)无法确定HIV感染T细胞是否只由CCR5这一个基因控制

【解题思路】(1)根据题意可知,HIV感染细胞时,病毒表面的糖蛋白gp120与细胞膜表面的CD4结合;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2)HIV感染T细胞是否只由CCR5这一个基因控制还不能确定。另外,婴儿是否抗感染不可能通过病原体感染实验进行验证。

【技巧总结】有些试题可能会对某个问题做出某种判断,然后让考生回答这个判断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此时我们只要能够想到一些与判断相符或相反的事实,即可写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这类试题的基本程序为:从题中判断出某句话的正误→在已有的知识中寻找肯定或否定该问题的依据→將信息整合后填入空中

例如,本题给出了专家所提出的“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处理而诞生的婴儿是否真的天生具有抗HIV能力还不能完全确定”的判断,只要能提出某种观点来否定“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的婴儿肯定先天具有抗HIV能力”的说法就行。也就是说,是否只有CCR5一个基因与控制HIV病毒入侵T细胞有关还不能完全确定,同时我们也不可能像对待实验品那样,对人类做病原体感染实验来进行验证。

第三招:采用“条件+关键词+结果”答题模式

【例3】(2019南昌十中月考)某实验小组将菠菜幼叶和成熟叶的叶圆片(面积和质量相同)装入含蒸馏水的注射器中,排出叶片内的气体,使叶圆片下沉。将叶圆片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进行实验(NaHCO3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且浓度变化对溶液pH的影响忽略不计,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第1片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min),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在浓度为0的NaHCO3溶液中,叶圆片直至实验结束仍未上浮,其原因是                                    。当溶液浓度超过5%,叶圆片也不上浮,最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由于NaHCO3溶液浓度为0,二氧化碳浓度很低,影响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的进行,影响了光合作用氧气的释放,因此叶圆片不能上浮 由于NaHCO3溶液浓度超过5%,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死亡,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叶圆片不能上浮

【解题思路】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越多,浮力越大,叶圆片上浮越快。NaHCO3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参与暗反应。NaHCO3溶液浓度为0的溶液无法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会直接影响暗反应阶段。当NaHCO3溶液浓度过大,会导致细胞渗透失水过多而死亡。

【技巧总结】有些析因类试题会给出一些实验控制條件和某种实验结果,让考生回答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回答这类试题的基本程序为:

(1)思考模式——“条件+关键词+结果”

找出题中给出的实验控制条件和产生的实验结果,然后根据已学知识或题中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等其他信息提炼出一些关键词。

(2)答题模式——“描述条件+串联关键词+描述结果”

结合题中信息,描述所给出的实验控制条件,用通顺的语言把关键词串联起来,再准确描述会产生什么实验结果。

如本题中有两个考查“原因”的空,对于第一个空,实验控制条件是“NaHCO3溶液的浓度为0”,产生的实验现象是“叶圆片一直不上浮”。根据题中信息可知,NaHCO3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从条件到结果的关键词有二氧化碳浓度、光合作用、暗反应等。因此,答案的描述条件是“由于NaHCO3溶液浓度为0”,串联关键词就是“因此二氧化碳浓度很低,影响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的进行,影响了光合作用氧气的释放”,描述结果就是“叶圆片不能上浮”。

对于第二个空,实验控制条件是“NaHCO3溶液浓度为5%”,产生的实验现象也是“叶圆片一直不上浮”。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当NaHCO3溶液浓度为1%~4%时叶圆片会上浮,从条件到结果的关键词有溶液浓度、细胞渗透等。因此答案的描述条件是“由于NaHCO3溶液浓度超过5%”,串联关键词就是“溶液浓度过大,因此细胞失水死亡,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描述结果仍是“叶圆片不能上浮”。

猜你喜欢

三板斧光合作用溶液
程咬金为什么只会“三板斧”
家居布艺的光合作用
例析净光合作用相关题型解题中的信息提取错误与矫正
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急需“三板斧”
爱上光合作用
强碱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
溶液知识 巧学妙记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
电离平衡单元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