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依旧善良
2019-04-24力琼
☺力琼
上小学的儿子活泼开朗,满校园乱跑,操场上、草丛里、偏僻的建筑物背后、高高的教学楼楼顶,都留下了他调皮捣蛋的身影。老师批评过,父母责骂过,他探究未知的兴趣始终没有消散。
一次,他又跑到教学楼楼顶去玩,被高年级的大哥哥发现并驱离。由于年龄、身高的差异,以及低年级孩子对高年级孩子怀有一种神秘和恐惧心理,儿子对大哥哥的行为产生了巨大误解。当我见到他时,他脸色苍白、言语失措,一副紧张的样子。习惯大嗓门说话的我,尽量用和缓的语气安抚孩子:“孩子,别怕,有爸爸在。”
当天晚上,我和儿子进行了一次长谈。
我告诉他,大哥哥做得并不错。孩子反问我:“大哥哥勒住我的脖子,还威胁我,难道我还要感激他吗?”我说是的,虽然大哥哥的动作不妥当,言语也有问题,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因为在楼顶玩耍极其危险,一旦失足掉落楼下,后果很严重,“他让你离开楼顶,其实间接保护了你,不是吗?”我还给儿子介绍了“合理性伤害”这个词,即为了达到保护的目的,可产生微小的伤害。
经过我的开导,孩子对行为安全的管控有了初步的认识,慢慢地懂得把学校安全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
在我给孩子介绍“合理性伤害”这个概念后没多久,他竟然活学活用去保护同学。
一天,课间嬉戏,几个调皮的小孩拿着工地上的水泥粉尘追撒一个小孩。儿子发现这有危险,冲过去想把灰斗车拉走。他做对了开头,却忽视了过程。他拉离灰斗车的方向,竟然是那个小孩逃跑的方向,在外人看来就是儿子伙同这几个小孩在追逐那个逃跑的小孩。事后,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家长误解。
他委屈地问我:“爸爸,我冒着被水泥粉尘伤害的危险,去阻止打闹,为什么我的行为却得不到表扬?这不是你说的合理性伤害吗?”我告诉他,处理一件事情,分为发现、思考、解决、收尾四个步骤。我让他评价自己在这件事上的得与失。他不好意思地告诉我,除了发现环节做对了,其后三个环节全部没有做好。
我告诉孩子,他这个行为不叫合理性伤害,而是叫非理性参与。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吼一声“老师来了”,出于对老师的敬畏,同学们会暂时停止追闹。这个时候再拉离同学,告知危险,就不会有后来的批评和误解。如果在收尾时能勇敢地为自己辩解,逻辑清晰地还原事情的经过,同样也不会让事态进一步复杂化。
经过我一番解释,孩子终于明白了被误解的根源。
这件事给他带来很大影响,从那以后,他在学习和生活中,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学会了用思考去处理问题。而我最庆幸的是,孩子困惑时及时得到了疏解,他的善良和热心,没有因为误解和指责而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