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中去吕梁

2019-04-24李骏虎

火花 2019年4期
关键词:于成龙吕梁信仰

李骏虎

毫无疑问,这是一块热土!

连绵的秋雨洗净了老区的山峦、庄稼和村落,当载着山西省委党校第五十六期中青班六十名学员的大巴车进入吕梁山境内,被拉煤重卡压坏的公路造成不断的颠簸,放眼望去,即使穿越县城平坦的街道,依山而建的城市依然顺应着山势的起伏。

我的心情也渐渐不平静起来,车窗外的高山低谷、丘壑田野入眼入心,雨雾之中仿佛不是这一世的景物,而是经年旧景,更兼前世风貌。2012年,我的长篇小说选题《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入选中国作家协会该年度重点作品扶持名单,为全面展现在东北沦陷、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毅然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东征山西,并成功主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段鲜为人知的救亡史,我来到吕梁山采风,熟悉山川形胜,并瞻仰了红军东征纪念馆,在毛主席的塑像下留了影,希望能沾染一点他老人家的豪迈气概,顺利完成这部“史诗”之作。

在接下来的两年写作时间,我又去了一趟东征红军回师西渡的临汾永和县考察,基本上做到了对晋西南的地理风土都了然于胸。

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出意外地挟裹了我,写作到激动处,我为了平复自己的心情,会点上一支烟,离开座位在书房里兜圈子,或者卸下眼镜用纸巾拭泪。“表里山河”这个词,是专门为山西造的,从那个时候起,这块热土和她的人民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过多么巨大的贡献啊!

当年,八千山西儿郎跟着红军渡河去了陕北,从此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此刻,当满载青年干部的大巴车行驶在当年东征红军走过的吕梁山里,透过绵绵细雨,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烟雨的那边,衣衫褴褛的红军队伍在昂扬地急行军,革命必胜的信念在鼓荡着他们的心。信念,是多么重要的东西啊,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共同的梦想,光有这个梦想,他们的人生价值就是不可估量的,或许,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和具备的。

这次组织去吕梁方山县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参观学习,原本不在教学计划之内,是应中青班的学员们的强烈要求,经班主任请示培训部、教务部和党校领导后,学员们主动牺牲了一天的节假日上课,挤出一天的时间来去于成龙的故居参观学习。秋雨如织,大巴车颠簸着驶入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远远可以望见故居院子里一株树冠高大的乔木蔚然如盖,初始,大家都以为是一株槐树,但文化园的负责人告诉我们,那是一株卫矛树。卫矛科是一种药材,多为藤类或者灌木,鲜见如此高大的乔木。这株高龄一千四百年的卫矛树堪称“卓异”,于成龙从小在这株奇树下读书参悟,这株树也成为他一生为官“卓异”的象征和写照。

当年,于成龙四十五虚岁出仕,背井离乡抛妻别子去刚刚归于清朝治下两年的蛮荒之地广西罗城赴任县令,面对老母和亲朋的劝阻,他坦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地良心。”这句话在当时和现在看来,都不算什么豪言壮语,但其实不然,有清一代,因循明制,官场和民间最流行的一句大实话就是“千里做官为了吃穿”,这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现实之中,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却直接把官员的从政理念和价值观念从江山社稷和为民造福引导向一个不归之路,所以自清廷入关以来,吏治的腐败一直是令各代帝王们头疼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于成龙提出“绝不以温饱为志”,可谓敢为天下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他“卓异”的肇始。自来到破败不堪、白天都有老虎闲逛的罗城茅屋县衙起,于成龙三次被清廷“举卓异”,从知县、知州、同知、知府等地方官到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成为封疆大吏,又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一品大员衔,他始终是清政府树立的“廉政楷模”,一生中的绰号都没有离开过“吃糠咽菜”等字眼,比如“于糠粥”“于青菜”,儿子千里迢迢去看他,回去时他没有什么可给家里带的,劈了半只咸鸭让带给老妻,却又一次被叫作“于半鸭”。于成龙一生异地为官,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两袖清风艰苦朴素,从来没有带过家眷,在“封妻荫子”的封建理念中,甚至有些违背“人伦纲常”,比如对老母生不能养,母亲过世也被“夺情”未能奔丧;对家中妻儿也未能照顾,任其耕种自食;沉浮宦海二十余年,只回过一次家,还是奉旨探亲,这在当时和现在看来都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实在堪称“卓异”。当他年届花甲觐见康熙皇帝的时候,禁不住痛哭流涕,哭奏自己国而忘家,对老母生不能养,死不能葬的歉疚,被康熙皇帝口赞为“今时清官第一”,数度题诗、写匾褒奖他,嗣后又被御赐“天下廉吏第一”,赠“太子太保”,谥号“清端”。

于成龙之所以三次被“举卓异”,说明他在当时那样的普遍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因此才“卓异”,如果大家都是清官,他也就不会因为清廉而数次被擢拔,以一个前朝副榜贡生的身份,在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的有清一代四十五岁出仕,六十八岁去世,二十余年从县令做到封疆大吏、一品大员,成为升官最快的一个。但不要以为他仅仅只是个清官,他能够被朝廷重用,还因为是个能吏,不仅成绩斐然,还武功高强、文笔一流。为什么这样一个文武双全有能力有魄力的人,一生身居高位,却甘于清贫自守,甚至多少有些不近人情呢?这还得从于成龙的后半句话里去寻找答案:“誓勿昧天理良心。”——于成龙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中年出仕之时,已经形成了自己牢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那他的信仰和价值观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要归功于他的父亲对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其父于时煌不务农桑,专攻儒学,将自己收藏的经史子集,悉数传授给于成龙兄弟及族中其他子弟,使于成龙从小接受了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奠定了一生的道德准则。而青少年时期的于成龙,曾先后寄居于永宁州(今离石区)于氏家族贡庙安国寺苦读六年,又在太原崇善寺演习四年,笃信佛家“因果报应”之说,使他不仅有信仰,还有敬畏天理公道之心,因此毕其一生在和人交谈的时候,一旦涉及私情私欲,他立即会板起脸来说“上帝临汝”“天监在兹”,绝不徇私枉法。

儒家的道德,佛教的真言,造就了于成龙一生的信仰和价值观,所以他才能“卓异”“清端”,成为“天下廉吏第一”。仰望着细雨中巨伞般的卫矛树冠,我在想,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走入中年的青年干部来说,此行的目的不是参观一个古代清官的故居景象,不是为了看一看那些自己的信仰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要有当年跟着东征红军参加革命的先辈们那样的信念和梦想。于成龙和后来投身革命的吕梁儿女、老区人民,是山西的光荣,更是吕梁的光荣。安徒生说,光荣是一条荆棘之路。我们要像于成龙和革命先辈一样践行自己的人生追求,除了信仰和价值观,还要有他们那样义无反顾的勇气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

此时秋雨迷蒙,我们参观完返程时,回望于成龙故居,那株卫矛树在雨中卓然屹立,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回望的应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力量,我们热切地呼唤着中华文明的复归。

(本文图片来自百度)

猜你喜欢

于成龙吕梁信仰
幸福生活
信仰
一次就好,我带你去看天荒地老
电视剧《于成龙》中央8套收官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
清官于成龙的人情往来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