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昕 援藏归来言收获
2019-04-23董颖
董颖
三甲医院的评审细则一共有442个条款,都在田昕的脑海中。
之前,他作为北京市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一员,用一年时间帮助拉萨市人民医院创三甲成功。这样质的飞跃,饱含着援藏团队和当地齐心协力的心血。最早西藏定的大病不出藏的兜底医院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在西藏各地市医院中率先评为三甲后,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医疗保障。
到西藏去,创三甲!
那一批北京赴拉萨市人民医院有15个人,北京友谊医院作为牵头主责单位,派的3人都是管理岗,之所以这么安排,因为三甲的创建,能力提升是一部分,但是同样重要的是医疗流程、质量和制度建设。
一年使一所医院创三甲,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尤其是到了当地发现医院的基础和三甲还有很大距离。从管理上来讲缺乏制度,有些需要从零起步,医疗技术流程也存在隐患。时任拉萨市委书记的齐扎拉对新任干部集体谈话时说:你们要想一想,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能留下什么?这三句话让田昕陷入深深的思考,整个援藏期间,这三句话一直在他心中,不断地提醒自己。
初到一个陌生环境,文化差异,工作模式差异很大。以什么样的工作方式融入大家,怎么去开展工作,这个是田昕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要因地制宜。我当时主要是通过两个事,一个是创三甲为抓手,在办公室统筹工作中,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拜访。用了一个月,把10多个职能部门都走遍了,每个部门待一两天,很快融入进去。”田昕说。
第二是从本职工作入手,医院每天有早交班制度,一般简短说下夜班发生的事,几分钟。“当时去的时候,他们每天交班都是说很多需要决策的事情,不仅交班时间很长,而且院领导没有准备,后续进展没人跟进。”这让田昕找到了工作的切入点——改革现有决策机制。
以这个事为抓手,田昕规范了行文制度,一是拉萨人民医院请示行文规定,二是院长办公会制度。使大家规范请示汇报事项,该以什么格式、该给谁,前后是否征求意见,形成闭环管理。办公会则提前把需要上会的材料准备好,集中时间处理,决策结果公示,大大提高了医院的办公流程。
同时,援藏干部变输血为造血,每人结对一到两个徒弟,田昕的徒弟是院办主任和党办主任,可并无其他工作人员。当时办公室无人可用,只好挖掘身边人,档案室的打字员熟悉文档,所以整个制度建好后,将文档管理工作教给她;另一个卫生员对每个部门很熟,就管送文件。就这样,田昕师徒带着两个人把制度流程建立起来,也通过这两件事情,融入了大家,打成一片。
三甲属于项目性工程,要对照400多个条款,按ABCD(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要基本消灭D的项目,建成20%的A,60%的B,90%C。把D的项目消除,意味着把没有的东西建立执行起来,援藏干部们利用业余时间,修订了330余项约200余万字的制度,再分头带领去落实,在过程中逐渐转变当地固有的观念。
在预评审前,拉萨市人民医院邀请北京的专家,进行了3次内部评审,“我们去之前第一次测评,D占到一半以上,基本没有A的指标;我们去了大概半年第二次测评,D的指标还有10%到20%,A的指标占3%;预评审之前又请北京专家做了第三次评审,这时已经比较接近合格的水平了,又针对问题进行了填平补齐。”田昕欣慰地说,“拉萨市人民医院是在七个地市里面第一个完成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的目标。这是北京的要求也是北京的目标,意义很大。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结果还是很好的。”
一年来整个拉萨市人民医院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新建了很多学科,床位从200多张一下子提升到300多张,人员从300多人增加到500多人,整个医院面貌一新,服务能力技术水平也都大幅提高。老百姓一说去拉萨市人民医院,都知道那里面有北京的专家,有友谊医院的专家,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感极强。
2017年8月2日,拉萨市人民医院通过了西藏自治区卫计委组织的等级医院的评审。8月4日,援藏团队回京!
发挥种子作用
友谊医院负责人说,大家不能当粮食,吃完就没了,而是要当种子生根发芽,带动大家一起做,不论是管理还是技术,要能传下去。所以,田昕和队员们思考,如何发挥种子作用,提高当地医疗软实力。
“主要有三种方式,一个是师带徒,手把手的教。第二是请进来,缺什么学科就请什么学科。我们主要起了拉萨和后方的桥梁纽带作用,北京大后方给了很大的支持,那一年北京专家赴藏达到150多人次,把休息日抛去,基本上每天都有专家在。光友谊医院就派了50多人次的专家,所有领导班子成员都去过。”田昕说,第三,走进去还要请回来。
“组团式培训,就是把拉萨市人民医院的中层干部及骨干,都请到友谊医院跟岗培训。”田昕说,“比如拉萨人民医院副院长就跟着友谊医院的副院长,他去哪你去哪,业务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他能從管理上,知道北京的三甲医院什么样,这个岗位上的人怎么去工作,都需要做什么,所以真的收获很大。”
过来培训的有管理干部有技术干部,技术干部可能针对某一项技术学成回去,管理是综合性的,由点到面。“前几批培养的主要是中层干部和骨干,到现在基本上覆盖到全员了。全员轮训,让大家都有机会。这几种方式相结合,医院从技术能力到质量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田昕说。
中组部的领导、原国家卫计委的领导、北京市和自治区的领导,都经常到拉萨去,每一次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都会感受到很大变化,信心也越来越强。
除了软件提升,硬件提升主要是积极申请支持项目。像CCU(心脏重症监护室)、ICU(重症医学科)、高压氧舱、专家楼、急诊科改造和信息化项目,都是在那一年里面建成的。还有一些原来申请的项目,在那一年投入使用。
田昕深深地感到,没有一个人能做的事情,都是依靠团队的力量和后方的力量。但自己在这个团队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管理是桥梁作用、纽带作用,要尽可能把庞大的队伍串联起来,让每个人都发挥最大的作用,达到一加一等于三的效果。
援藏不是苦情戏
援藏一年,田昕感触最深的,是视野的开阔。领导去的很频繁,从中央到北京到当地的领导都经常去,政府的关心和支持真的很大。
那一年政府为拉萨市人民医院除人员经费外投入经费一个多亿,用于硬件及软件建设。拉萨当时常住人口七十万,也就是一般的县级水平。一年投入一个多亿,真是很大支持。
很多人担心援藏对身体的影响,田昕说,去了以后都会有失眠、头疼、腹泻这些高原反应,但这不是病,适应一段就能过去。长时间生活的话,可能会有一些病,比如脑血管疾病,很多人在平原地区没有体现,但是到了高原会暴露出来。
“我觉得,我还比较年轻,如果我都不行,别人可能更不行了,而且去之前自己和医院都给准备了常用药。”田昕说,“我主要是睡眠问题。但是我心态比较乐观。对什么事,首先觉得自己能行,而且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既然睡不着觉,不如把这个时间干点有意义的事,不光我,那边很多同志都是晚上工作。大家晚上开会。包括周末也好,除了在医院的工作,也会出去义诊。”
“我回来以后,整个身体上还好,也有一些指标不正常,但是这些我觉得通过饮食、生活上注意都是可逆的。”田昕提到援藏,“我觉得没有那么多牺牲,而且都很值得。有的干部援藏三年,牺牲可能更大一些。跟他们比我真的还好。”
在拉萨的时候,到处都是风景,田昕说每次出去义诊,路过祖国大好河山,都觉得很美好。“其实我觉得,援藏没有必要渲染自己有多苦,对自己身体影响有多大,这个不是援藏的目的。援藏真的不是苦情戏,是激扬奋斗的青春。”
对于援藏的收获,田昕认为首先是情意,藏汉之间的情意。大家分在不同科室,一年来跟当地医生日日夜夜在一起,感情很深,离开的时候真是依依不舍。田昕回去过一次,当地医生也组团来北京学习,再见面都跟亲人一样。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援藏队员间情意更是真挚。而且,那边医患关系很和谐。大夫在那边很幸福,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从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到社会交往需求,最后到实现自己的需求,在拉萨都能够得到。
第二是能力有很大提高,原来以为拉萨工作节奏慢,但齐扎拉主席时任拉萨市委书记时提出,说办就办马上就办。现在西藏各个机关都有这个标语,也是这样落实的,政府部门经常深夜才下班,早上很早上班。
从医院来讲,原来说拉萨的效率跟海拔是成反比的,现在则成正比。创三甲这一年全院周六停休,不光是援藏干部。本地职工也自愿放弃每周一天休假。大家都是有老有小,坚持一年真的不容易。本地同志都是凭着自觉,凭着对医院的感情凭着对医院更好发展的期望,做出这么大的努力。
隨遇而安
在田昕看来,青年人的成长,自信、乐观、正直是最需要的,而自己的这些品质来源于从小的学习经历。
读小学时田昕年纪小,在班上不算最优秀的孩子。因此,初中电脑派位去的普通校。在初中出类拔萃的田昕有了自信心,相信自己能行。高中考上市重点,和各个学校的尖子生在一起,田昕又从身边人身上学到了优秀的人是怎么做的,他们的习惯是怎样的。
善于学习、不断进取,田昕顺利考上第一志愿华中科技大学,这所大学由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三所学校合并。
专业是卫生事业管理,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专业学什么,军训时有人开玩笑说,学预防的,以后去打预防针;学卫生管理的就是医院门口挂号的。因为心里含糊,大一那年将近1/3的同学转专业了。
田昕的性格颇为随遇而安,即来之则安之。学了两年下来发现,公共卫生的作用跟临床医学不一样。临床医学是一对一治病救人,一天看几十个病人,一年看几千人;而一个好的卫生制度和政策,则能够惠及一个地区的人口,或者在更大范围的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所以自己学的专业非常重要。
大四毕业前,田昕觉得理论上还有欠缺,选择硕博连读继续学习。2011年3月,正在读博的田昕被国务院医改办借调实习了两年。
2009年医改,主要是基层医改,从2011年开始,医改进入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开始。田昕所在的医改二处是做政策的,那期间他学到很多东西,基层调研将全国大部分省份走遍了。从国家的宏观政策,到政策怎么具体落实,从政策制定的角度到怎么执行都学到了。
那一段经历使田昕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从医改办优秀的同事们身上学到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做业务。
在调研期间,田昕和友谊医院结了缘。2012年友谊医院是北京市医药分开改革第一家试点单位,医改办要看效果,派田昕蹲点式调研。那期间,田昕对友谊医院改革的情况做了总体报告,报给国务院领导。
在调研过程中,访谈时任执行院长辛有清(现任党委书记、理事长)过程中,辛院长从政策、改革的思考、对医院管理的思考与田昕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面临找工作时,田昕原本考虑继续做政策研究,但是后来经过仔细思考,也因与辛院长的交流,觉得自己更需要在公立医院,在改革第一线锻炼工作。“他对我的影响很大,从各个方面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引导,是一个前辈、一个老师、一个榜样。”田昕说。
就这样,田昕来到友谊医院院办,一个综合管理的部门,在短时间内融入了工作。“这确实是综合部门的好处,对各个业务都很了解。”田昕说,“那是2013年8月,我开始上班,到2016年8月整三年,去参加组团式援藏。
每一次变化都做好准备
援藏期尾声,友谊医院托管通州区新华医院,田昕又主动报名,从西藏回来后直接到通州工作。2018年12月22日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实现了试开诊,也是用了一年的时间。“我喜欢做有挑战和开拓的事。守摊不容易,但是我更喜欢做有开拓性的工作,去西藏是来通州也是。每一次到一个新地方心情都是比较激动的,因为都是未知感。”田昕说,“一年时间完成了开诊前所有筹备工作,最终实现了2018年底试开诊运行这个比较艰巨的任务。”
田昕喜欢有准备地工作,进驻前就针对工作背景、环境,工作的基础和目标制定了一些工作计划,包括自己团队的情况,有哪些人、怎么组织,每一个角色能发挥什么作用,都做了思考。“但是到了以后要随机应变,调整计划去做一些事情。”田昕说。
从通州院区来讲,2018年2月开始谋划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建设。之前通州只有潞河医院一家三级综合型医院,友谊医院是第一家三甲综合医院,为副中心医疗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辛有清总结通州院区整个筹建过程概括为“三个100天”:第一个100天叫“调研决策期”;第二个100天是“政策调度期”,需要哪些政策支持,各个环节怎么支持;第三个100天是友谊医院进驻,装修改造、整体流程调整、各个科室设备的安装,还有全院医疗流程的演练,在短短100天内完成很不容易。
田昕全程300天参与其中,对整个筹备的工作,包括医院每一间屋子,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流程对接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最终结果是欣慰的,不仅试运行整体很顺利,目前医院就诊的京津冀等外省病人也很多,真的提升了整个副中心的医疗服务保障能力。
办公室的工作需要协调和辅助决策,田昕在撰寫整个通州院区综合性政策方案报告时,日日夜夜都在琢磨,各种细节都要考虑进去。友谊医院原来在西城,95%以上的职工住在市区,让大家往通州跑,很多人每天五点半起床。怎么去动员职工,也花了很多心思,要按照大局把整个工作推动起来。
“到了后期整个友谊医院的气势很高,也是很顺利的从各个方面按时按点的完成任务。”田昕欣慰地说,“当时市委市政府对友谊医院很信任,最后对友谊医院的工作很满意,很好的完成了既定目标。这源于全体友谊人勇挑重担,舍小家、顾大家,克服困难,团结协作、不断创新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凝聚成了敢担当、擅组织、有作为、齐奋斗的新时代友谊创业精神。”
如今,各项工作都在顺利开展,田昕也因为突出表现被推荐为今年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候选人。
提到家国情怀,田昕说:“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想去西藏,从自己来讲,是、党和国家培养了自己。包括去西藏,也是组织培养。趁着年轻,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的青春有值得骄傲的回忆。我的人生没什么太宏伟的目标,但是我觉得能为对祖国和人民做一些有益事情,就很满足。跟其他做了很多贡献的人比,我这些真的微不足道,但也是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真的挺感谢这次经历的。”
同时,田昕也感谢家人对自己的支持。援藏之时,田昕和同为友谊医院的女友才交往不久,一年援藏即是牵挂也是考验,在两地交流中,两人的感情加深,半年回家探亲时,两人领了结婚证。后来,担任护士长的妻子作为专家成员到西藏讲课,不知已有身孕的她承受了非常大的身体挑战。“我们援藏的人都有一个想法,真的是当地人比自己不容易,家人也比自己不容易。很多负担,我们走了就留给家人去做。家人的支持真的是最大的动力,也是最大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