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鲁迅小说与文学革命思潮

2019-04-23刘子豪

青年文学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学革命鲁迅小说

刘子豪

摘  要:鲁迅的小说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面旗帜,是中国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代表。本文简述了鲁迅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对小说中的创作方式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讨论,更加直观地介绍鲁迅的小说内容模式,以及分析其在文学革命众多作品中的独特魅力所在。

关键词:文学革命;鲁迅;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19)-09-0-01

一.文学革命与鲁迅小说的思想发源

1915年在上海《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是为新文化运动的肇始,也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的开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分为以下两方面:

1、批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其中第一点提倡的“自由”在于突破封建传统,打破阶级观念。其意在开拓新道路,进行思想价值观的再造,将眼光由贵族放在平民,进而讨论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二点是推动中国文学乃至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原动力,即学习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的各式思想理论,如人道主义、进化论和社会主义思潮。

鲁迅的小说便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熏陶下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思想解放性,以及强烈的人文关怀。鲁迅的一生经历过传统儒家文化的培养、旅日期间接触的日本以及西方文化,到最后经历中国社会变迁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不可不说是毕路蓝缕的经历,然而他留下了大量经典小说集,而且创作都主要在文学革命的十年之中: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都在此时完成。同时,《呐喊》与《彷徨》作为他最早的小说集代表,也是中国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不同小说之中的“我”也和现实中的作者可以对应,比如《故乡》回忆中与少年闰土玩耍的“我”,《祝福》中回乡又离乡的“我”,甚至在《狂人日记》中所描写的主人公也是追求自由与真实的“我”的形象。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是作者在鲁镇生活中所结识的人,从教书先生,到咸亨酒店掌柜与酒客,再到回乡搬家所见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中年麻木的闰土……都是生活中所常见的人物,然而他们却又有着中国封建社会统治之下农民的各种特点。鲁迅所倡导的写作思想正是反对封建专制,要打破封建制度的“瞒和骗”的,所以他坚持反对鸳鸯蝴蝶派小说之流的无用与糜烂,反对公案小说题材的封建性,而选择真实反映一个在封建制度下的完整的农村社会,写出这个旧时代农民的真实心理,这就是鲁迅在接受了现代化教育后的写作思想源头。

二.鲁迅小说的写作模式与人文关怀

鲁迅在小说中的模式总结起来有“看与被看”和“离去——归来——再离去”,我们在下面的讨论中将前者称为“模式一”,将后者称为“模式二”。

总体说来,模式一的代表作品莫过于《示众》,而《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铸剑》等等小说都可以看做是《示众》所代表“看与被看”原型的同一个系列作品。在模式一的思维之下,二元对立成为了一种作者的常用叙述模式。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在向他人哭诉儿子阿毛的遭遇时,从最开始的人们的震惊,到后来“直到她说道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评论着。”祥林嫂在这个模式中扮演着“被看”的角色,而其他的听众扮演“看”的角色。而看的对象祥林嫂似乎根本没有得到同情,似乎她的故事更像是一种茶余饭后的点心,似乎听众都在分吃人血馒头,大家只不过为了吃到一个新鲜而牺牲一个灵魂。

模式二则以“我”的叙述为主,通过归乡来书写和小时候在故乡的一切不同,代表作品有《祝福》、《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关于故乡的叙述都成了一种对于先前美好事物的流失的叙述:闰土为了生活而辛苦,失去了精神家园;我在看清故乡种种而打破幻想后,失去了对故乡的精神寄托;祥林嫂失去了灵魂,最后失去了生命……小说《在酒楼上》有一段自白能够清晰地表达作者对于失去的孤独感:

“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这段文字可以充分说明模式二小说的主题“消逝与幻灭”,在这段文字里,作者虽然向往着故乡,却被故乡的现实所震撼,以至于只能失去了精神家园。然而,他又不完全属于北京的躁动。于是,个人的精神寄托在乡村与城市之间都难以保存,在革新与守旧之间左右摇摆,呈现出一个失掉了家园的浪子形象。在模式二中的叙述里不乏有着相似经历的人,如《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失去了精神家园之后做着“奉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的事情,最终染病而死。

无论哪种模式,鲁迅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所倾注的人文关怀是十分可贵的,相比于古代史书“惩恶劝善”的功用,小说的社会功能在鲁迅的笔下发挥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为了解剖人性的善与恶,作者把自己融入小说,把自己推向问题,使读者犹如亲临一般直面诘难;通过荒诞的狂人之口,运用西方“意象派”写作方式,进行大胆的吃人叙述,模糊事件背景以及不重要的人物,甚至与狗对话,在制造恐怖氛围中给予人以反思;专注于描写农民的盲目,甚至于阿Q的本人也不知道自己如何就起了义,被杀了头……这一切正是鲁迅的写作艺术,更是他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核心。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张器友,《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于小植,雷亚平,《启蒙旗帜下的反启蒙行动——<狂人日记>叙述形式中显现的意图谬误》[J].鲁迅研究月刊,2017(08):28-34.

猜你喜欢

文学革命鲁迅小说
鲁迅,好可爱一爹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五四”文学革命与《红楼梦》的经典化阐释
鲁迅《自嘲》句
鲁迅思想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五四批判”与“文腔革命”——瞿秋白“第三次文学革命”思想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