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之我见
2019-04-23刘元税
刘元税
看病难一直是困扰诸多国家和地区的难题,该如何解决,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看病难的成因主要来自4个缺口。
1.数量
数量缺口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缺口和物质资源缺口。物质资源配置随着投入的增加,已在逐渐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医生的缺乏。美国有3亿多人口,占全球人口的4.5%,其医疗资源的支出占全世界的13.6%;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8.8%,但医疗资源却仅占世界医疗资源的2%。可见,我国面临严重的医疗人才短缺。
《柳叶刀》的一项研究分析了2005-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更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卫生年鉴,10年中,中国有470万医学生毕业,而医生总数只增加75万。进一步分析则发现,10年中,中国25~34岁的医生比例从31.3%降至22.6%,而60岁以上的医生比例从 2.5% 增加至 11.6%。由于医暴、医闹事件频发,医疗改革后医生收入下降,行业满意度逐渐降低,学习周期延长和偏高的学费等原因,医学生的报考比例逐年下降,毕业医学生从医比例也出现下滑。这导致我国医疗人才的贮备严重不足。
所以,改善医护的工作和生存环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质量
质量缺口主要体现在医疗水平的不均衡。一线城市医疗水平可与发达国家媲美,二线城市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大多数三四线城市,从医疗管理、医疗设施到医疗技术水平,都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三甲医院医疗水平较高,人满为患,而其他中小医院门可罗雀。说明国人对不同医院的认可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曾有多少次,我遇到有患者因头晕头痛在社区门诊静脉滴注“丹参川芎”等活血药后,来诊颅脑CT提示脑出血而非脑梗塞!脑出血用活血药,可想而知会有什么后果。
所以,加强培训和提高准入门槛或是解决此缺口的思路。所幸此举国内已在实施。
3.知识
知识缺口是医患之间永远的隔阂,这种隔阂只有靠信任才能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医生掌握着专业医疗知识,病患只能通过医生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医生手里。一旦信任缺失,病患将担心医生通过这种优势作出对自己不利的决策,而自己却无法对此进行辨别;或在病患为疾病诊疗感到困惑的时候,没有专业知识对病情和诊疗作出判断,从而感到困惑和无助。尤其在疾病诊断或治疗碰到困难时,这个缺口更加重了病患看病的不良体验,甚至引发医闹、医暴等极端事件。
加强沟通和宣教或是解决知识缺口的重要突破口。主诊医生与病患的沟通更有针对性,是解决知识缺口的重要途径。
4.价值
价值缺口是看病难的主要矛盾之一。医学生培养周期长,学历要求高,经过多年磨练和考核后终于可以当上医生;工作中继续经历科教研的高要求考驗,加之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医生从内心里自然流露出对高收入的诉求,认为理应劳有所获。然而病患认为,看病本为生存需要,如果连病都看不起,怎么谈生存保障?医生的高收入需求和病患的廉价就医愿望之间的差距造成这个价值缺口。有人为这个缺口买单,才能解决看病贵问题。
各种保险的配置是解决价值缺口的重要途径。然而,这其中还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希望有那么一天,当我们也成为病人,不再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