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化比苛责更有力量
2019-04-23唐宝民
唐宝民
东汉时期,太原有个叫王烈的人,具有名士之风,以义行著称于乡里,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邻里之间有了矛盾,他就主动前去调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对待犯了错误的人,他不是训斥责骂,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真心感化对方,使对方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犯。因此,在太原的十里八乡,王烈特别受人尊重,以至于许多人在被王烈教导后犯了小的过失时,都不好意思让王烈知道,因为觉得心中愧对王烈的关怀和帮助。
乡里有个叫吴二的人,从小没有父母,懒散惯了,有小偷小摸的习气。王烈知道以后,耐心地对他进行开导和规劝,使他深为感动。但半年多以后的一天傍晚,他去同村的一户人家办事,走进院子,发现那户人家的主人没有在家。他转身刚要走,忽然听到了两声牛叫,转头一看,原来是主人的一头牛正在牛圈里吃草。吴二便犯了老毛病,偷偷地把那头牛牵了出来,打算牵到邻村去卖掉。也合该着他点儿背,他刚把牛牵到大道上,就遇到了牛的主人,牛的主人见吴二偷了他的牛,勃然大怒,伸手要打吴二,吴二便说道:“我偷了您的牛,是我不对,您打我骂我都可以,我甘愿受刑戮之罚。但只求您一件事:这事千万不要让王烈先生知道!因为我愧对先生的教导,如果让他知道这件事的话,我就没有脸面再见先生了!”
但王烈后來还是知道了这件事,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王烈拿了一块布来到吴二家,对吴二说:“事情我都了解了,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了。你在心里把我看得这样重,我应该感谢你才是。这块布送给你,是我的一点心意,相信你以后一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吴二接过那块布,感动得泪如雨下。
有人不明白王烈的做法,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吴二?王烈回答说:“吴二偷牛被抓后,害怕我知道他又重新犯了错,这说明他是有耻恶之心的。他既然怀有耻恶之心,就一定能改恶从善,所以,我就送了一块布鼓励他。”
后来,邻村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老伯不慎把自己的剑丢在了路上,有一个过路人看见了这把剑,就守在剑边,等待失主回来取。他等啊等啊,一直等到了晚上,那个老伯才来找他的剑。老伯很是感激,问那个守剑的人姓什么,叫什么,可那个人就是不肯说。过了几天,老伯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查找,最后才知道那个守剑的人就是吴二!
对待犯了错误的人,许多时候,用心感化比严厉苛责更有效果。
(编辑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