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要避免形式主义
2019-04-23傅德锋
文︱傅德锋
当下社会越来越注重书法教育,除了高校的高等书法教育越来越凸显出其自身优势之外,伴随着很多有识之士的不断呼吁,书法终于重新进入了中小学课堂,基础书法教育得到了普及和加强,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一件事情。
除了以中小学、大学为主的书法教育之外,还有很多社会团体、民间机构以及社会力量举办的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它们是书法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共同为培养未来书法人才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然而,经过观察分析,我们会发现有的书法教育或办学机构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倾向。即多是注重一些表面化的、短期的“成果效应”,也就是说,这种书法教育目的功利性很强,那就是如何让学习者在很短时间内在各类书法展赛上入选获奖,从而尽快加入各级书法协会。
这种形式主义倾向其实说白了就是急功近利思想的最好体现,这种思想在当下社会还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作为学习者,希望通过这种短期培训,迅速在书法展赛上入选获奖,很快加入某级书协,一方面可以满足虚荣心,获得了吹牛炫耀的资本;另一方面甚至可以从此开列润格卖字赚钱了。
有的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很少从书法的深层次文化背景来给学员讲解,对书法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之根本功能理解认识不到位。而是单纯地为了赚钱,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更多的人来报名学习,就刻意强化宣扬学习书法的各种好处,尤其是入展获奖的“秘诀”,怎么走市场卖字赚钱等。
正常名利之心本无可厚非,控制得当尚可以激发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但是,决不能把名利演化为人生的惟一追求,把人培养成一个个名缰利锁,唯利是图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我们看到有的书法培训机构,经常组织学员参加各种书法比赛,如果是完全依靠学员自己来单独完成参展作品倒也罢了,关键问题不是这样,很多学员其实学习书法没多长时间,有的甚至对书法的一些基本技法和基础知识都不甚了然,但学校或指导老师为了“出成绩”,就或者由指导老师用“双钩法”在宣纸上勾勒出字形,然后让学生小心翼翼描摹出来去参展,有的干脆由老师代劳,使出浑身解数,为不同的学生“创作”不同的作品,署上学生的名款去参加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学生们有了“成绩”,老师也有了“成绩”,可以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学校可以获得“组织奖”。这哪里是在进行书法教育,简直就是在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是在教学生投机取巧,弄虚作假!
以前有很多人花钱请人为自己代笔创作,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性展览,入选获奖之后,堂而皇之地加入了协会组织。现在网络时代,有了检举复核机制,有的作弊者被发现之后公布于众,有效杜绝了此类现象的发生。这在以前,这种情况真的不在少数,现在的书法协会队伍里就存在很大一批靠这种手段进入的浑水摸鱼者。
书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了不使中国书法这门独特的东方艺术走向衰落。从提升人的个人素质的角度来讲,书法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特殊功能,通过学习书法可以有效提升人的手脑协调功能和欣赏审美能力。还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操,产生民族自豪感。总之,学习书法可谓好处多多,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尽言的。
自从隋代建立科举制度,唐代又进一步建立了“以书取仕”制度,书法水平高,可以在朝为官。而书法不过关,则会名落孙山。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书法的繁荣发展。古代很多帝王都非常喜欢和重视书法,如秦始皇接受建议,统一文字,命李斯、赵高书写秦小篆,诏令天下。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建立“以书取仕”制度,还专门设立“弘文馆”,让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给王公大臣、公子王孙讲授书法。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专学王羲之,在书法上也具有相当造诣,被后世传为美谈。宋徽宗赵佶虽治国无能,但在书画诗文方面却是个全才,水平很高。单就书法方面,他的“瘦金体”楷书和大草,其造诣之高,非常人可及。所以,唐宋之际,书法家众多而水平普遍较高,这是与当时的帝王的喜好和倡导是分不开的。
当然,古代的书法教育,绝不仅仅是教你识字和把字写好,而是还要讲授诗词歌赋,讲授四书五经,讲授修齐治平、治国安邦之道。所以古代的书法家之综合修养都是非常高的,绝不是仅仅能把汉字写好这么简单。像李斯、钟繇、王羲之、颜真卿、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等,都无不如此。我们今天的所谓书法家,又有哪个能够与他们相提并论呢?!只一个苏轼苏东坡就足以傲视天下,因其散文,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词,被称为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因其书法,被称为“宋四家之首”,其多方面之造诣,都是后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因此,我们当下的书法教育,在很多方面要多向古人借鉴学习,要将书法放置到一个大的文化背景当中去看待,而不能将书法简单地看作是一门可以捞取名利的技术。
学习书法,技术训练固然十分重要,必不可少,但一定要将技术训练建立在正确认识和理解书法的根本实质和社会功效的基础之上。更要帮助学生搞清楚书法和其它姊妹艺术之间的关系,要让他们懂得书法绝对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一个人如果你的综合素养上不来,那么,你的技术再高你也成不了真正的书法家,更不可能成为书法大家。只有具备非常好的综合素养,再加上精熟的技法技巧,才有可能真正在书法上有所建树。所谓“技道相生”、“技道并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学习书法而言,如果缺乏或疏于技法训练,只是“坐而论道”,那么,你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理论家或鉴赏家,但绝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但如果你只懂得从技术到技术,只是埋头苦练技法技巧,而不去关注“道”的层面上的相关学问,那么,你可以有望成为一个“写字匠”或“抄书匠”,但绝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面对古代那些优秀书法家,两相比较,我们立马就能懂得自己与他们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古代的书法教育是伴随着一个人开始识字的那一天就开始的,使用毛笔写字是他们的再正常不过的学习状态。因为,那时候社会对读书人有普遍的必须学好书法的要求。而现在不同了,书法过不过关对很多人进入社会影响并不大,学好书法已经不再是社会对读书人的普遍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书法只是作为一门备选功课,供那些喜欢书法的人来选择学习。
而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和影响之下,无论是学习者和书法的讲授者及其培训机构,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心理,面对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的各类全国性书法展览比赛,那种立竿见影的短视行为便有了很大的生存空间。为了赚取钱财,刻意迎合世俗需要,置书法教育的终极担当于不顾,这无疑是不可取的。
书法教育的形式主义,一是方法上的,一是内容上的,两方面都存在。方法上的形式主义好理解,而内容上的形式主义则不太好理解。其实,我这里所说的内容上的形式主义当中的“内容”,指的是某些书法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多偏重于讲授如何从作品的形式上来寻求突破,以外在的华美的形式来掩盖作品内涵之不足。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但却并不利于长期的发展。长期的发展主要还是看书法本身的造诣如何,看一个人的综合艺术修养如何。而形式至上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因此,我认为,要想真正搞好书法教育,就要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生抓起,力避形式主义,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艺术观,接受正确的书法教育,以望将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人才。
盛书城 第十二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成人组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