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019-04-22刘国庆
刘国庆
关键词新时期 高职大学生 法律意识 培养 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确立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基石,全面依法治國开启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在新时期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成为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新课题。
一、法律意识的定义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直接来源于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法的内容、法的形式和法的精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或映象。法律意识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系统,一般可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两大部分。前者是人们对法律自发形成的直接感受和认知,而后者则是人们对法律形成具有自我属性的思考和评判。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行为主体对法律规范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行为主体能否依法开展活动、遵守法律规范,进而对整个国家的法治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二、法律意识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公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体,其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反映了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水平。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条件下,塑造全体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对于实现依法治国,推进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乃是当前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十分紧迫的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型专门人才,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高职教育被誉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根据教育部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在校生1133.70万人。针对高职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树立法律信仰、增强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意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三、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成因
近年来大学生暴力犯罪频发,犯罪率有上升之势,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中法治教育的缺失,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这一问题引人反思。当前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内在因素
一方面是学习能力不足,时间管理与自控能力不强。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复杂,生源质量整体不高,主要表现在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不足,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尤其对抽象性、理论性知识不感兴趣。与此同时,个人时间管理能力较弱,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没有毅力,自律性差。
另一方面是心理素质较差,心理亚健康是潜在危险因素。高职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心智还不成熟,难免存在自卑、厌学、悲观、敏感、孤独、人际关系障碍等心理亚健康表现。囿于自身心理素质较差,不能够做好情绪调控,面对歧视、矛盾、压力、挫折等,容易心态失衡或丧失理智,而做出冲动行为甚至是犯罪。
(二)外在因素
一方面是法制教育缺失,法律知识获得的途径有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理工类学科为主,偏向于技能传授和实操教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不高。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几乎沦为学生混学分的鸡肋课,法治文化缺位,法制教育缺失,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有限。绝大多数违法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踏足法律禁区。
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缺失,家长言行不当或道德失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很多家长忙于工作而疏于管教,或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家长的法律意识淡漠,其言行不当或道德失范,对子女的身心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有先入为主因而再引导和矫正其思想与行为就很困难。
四、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丰富教学内容形式,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法律学习兴趣
一是适当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内容的占比,同时开设《金融法》《劳动合同法》《网络安全法》《知识产权法》《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专门法作为公共选修课。二是聘任具有丰富职业经历和经验的律师或其他法律工作者,加强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取案例讨论、情景体验、模拟法庭等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巡回法庭进校园以案说法、服刑人员进校园现身说法等活动,这样更为直观、鲜活,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二)实施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将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高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转型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三观”处于塑造的关键阶段,除辅导员、班主任的关爱之外,特别需要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咨询师给予定期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对于易怒、悲观、消极、厌世、偏激、逆反、暴力、性活跃、多重人格等“问题学生”而言,除主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之外,还要开展与公益律师或者爱心社工“结对子”,以帮助他们直面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纠正不良行为习惯,避免抑郁、自残、自杀,有效预防违法犯罪。
(三)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校园法治氛围
高职院校应利用特殊节日、结合热点新闻,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比如在11月9日消防日、12月2日交通安全日、12月4日法制宣传日等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普及“校园贷”的危害与预防等。运用校报、黑板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借助军训、班会、党(团)课、“三下乡”、大学生社团等渠道,以征文、书法、动漫、微电影、报告会、知识讲座、法律讲堂等形式为载体,打造特色法治文化品牌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四)重视德育提高素质,强化家长监管责任,提高家庭法制教育质量
父母的言谈举止会直接决定子女的德行修养,所以家庭教育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就是要求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遵纪守法,为子女树立榜样。进一步强化家长的监管责任,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避免放羊式监管。提高家庭法制教育质量重在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三个意识”:一要树立规则意识,坚决向拉关系、拍马屁、走后门等潜规则说“不”。二要树立诚信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三要树立权利意识,能够正确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结语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法律要发生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公民法律意识的强化和提高则是法律信仰得以树立的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法律意识的养成、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确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都需要增强法律意识。。
教育部下发文件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艰巨任务和系统工程,它是养成性教育,没有捷径可走,更不能急于求成,而是需要学生、学校、老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目标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只有把握时代背景,抓住学生自身特点,才能更好地开展法治教育,增强高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