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贵阳市医学教育状况研究
2019-04-22叶方方何容
叶方方?何容
摘要:贵阳处于黔省中部,受地理条件限制,历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相对落后,医学卫生知识在贵州的传播更是较晚,医学教育事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抗战的爆发,为贵州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大量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的迁入为贵州医学教育的发展输入了人才,本文试图从医学教育的角度,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贵阳市的医学教育发展状况。
关键词:抗战时期;贵阳;医学教育
一、抗战前贵阳市医学教育状况
清末新政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所涉及。然而,清末新政对科学技术的关注仍然不足,在医学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很少,人民的医学卫生意识不高,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清末新政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国近代化在医学教育事业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据史料记载,清末,贵阳开办小学堂后,设格致科目,并规定为必修科。课内包括有“生理卫生大要”内容(1)。这是清政府开始有意识的倡导医学卫生的教育。总的来说,为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一个开端。民国初年,由于当时局势不稳定,各军阀混战,经济极度落后,医学教育事业得不到较好的发展。然在清末已有的卫生教育的基础上,民国初年,贵阳市有些小学附设幼稚班,但与清末的蒙养班无多大变化,仍无卫生保健设备,条件极为落后。据史料记载,贵阳各小学均设卫生课,讲授初浅生理卫生知识。(2)“较为正规的”学校形式的医学教育在政府的推动下开始萌芽并逐步的推广开来。
到20世纪20年代,贵阳医学教育较民国初年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医学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开办短期的讲习所或训练班。民国9(1920年)年贵州省政府开办妇婴产科讲习所,由日本人岩濒妇佐主讲,学习两个月,培训妇科医务人员30人。其后又举办妇产科传习所,培训期3至6个月,毕业的学员有70余人。(3)以民国初年不同的是,这一时期主要以讲习所、传习所等形式培训了具有一定妇产科知识的医务人员,教以他们一些妇产科的基本知识。
民国22年(1933年),贵阳市一些学校附设幼稚班按教育部颁《幼稚园课程标准》,把为幼儿准备早餐、注重幼儿卫生教育开始列入办园日程(4)。幼儿阶段进一步规范了医学教育,但与之前设立的医事专科班不同,按照教育部的培养要求,贵阳市政府开始幼儿医学卫生方面的教育,这较医事专科班培养专门医学人才来说,只是一种浅显的医学卫生常识的启蒙与传播,然从幼儿开始培养卫生意识,一定程度上也是医学教育上的进步。但也应该认识到民国早期的具有医学教育方面仅限于这种简单的卫生意识的启蒙与宣传。直至民国25年(1936年),一定意义上的医学教育才算开始起步,国医馆贵州分馆在贵阳成立后,于3月开办国医研究训练班,学生40余名,至12月结束,毕业生24人。(5)虽然时间短,培养的学生人数少,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医医学事业的发展。民国26年(1937年)2月1日,贵州省卫生行政人员养成所成立开学。专任教官范日新、伍宗裕。12月18日结束,毕业生69名(男56名,女13名)。(6)医学教育不仅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医学人才,还培养具有医学素质的医疗卫生行政人员。
虽能看出医学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但其只是基础性发展,然真正意义上的医学教育还没有正式步入发展轨道。贴近医学教育的生理卫生作为课程内容得到传播,但与其相适应卫生保健设备极度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州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清末至民国早期,贵州的医学教育就在这种环境下缓慢发展着。
二、抗战期间贵阳市医学教育状况
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中国爆发了前面抗日战争,在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下,东部沿海城市以及北方大量城市逐步沦陷,在这样的背景下,外地医疗机构、医学院校与医学专家、教授等,内迁入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贵阳医学教育的发展,正规医学院校逐步建立起来。
(1)基础医科知识的传播
贵阳市在抗战前,医疗卫生事业缓慢发展,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以前,贵州药学工作人员极少。据1936年的调查,只有药师二人,药剂员五人,西药房四个,中药铺一二十家,又都集中在贵阳。(7)从这一条史料可以看到贵州省在抗战前医疗卫生的落后,仅贵阳一地状况稍好,医疗卫生都如此落后,医学教育又如何能得到发展,民国25年(1936年)贵州省国医分馆筹建,筹建负贵人为何献班等,于民国26年(1937年)1月正式成立,改馆先后开办了三期中医培训班,约培训60人(8)。国医馆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医医学教育的发展。民国26年(1937年)5月31日,贵州女子师范学校请卫生行政人员讲习所专任教官范日新讲授《公共卫生在中国之必要快》,进行强身爱国的健康教育,(9)宣传了公共卫生的一些基本知识,开化了学生对公共卫生的基本意识。
贵州省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在贵阳市大力宣传医学卫生知识。民国32年(1943年)6月,市卫生局主办保护童婴运动周,举水产婴卫生展览会3天,各报均刊印保护婴儿的宣传标语和传单,分发住户张贴。(10)通过宣传标语、卫生谈话、儿童保健班等形式大范围的宣传医学知识,育儿等一些医学知识被广泛的接受和传播。民国30年(1941年),省卫生处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市、县宣传关于麻风病的科学知识,并进行麻风病调查。(11)贵阳市作为中心城市也在抽查之列,伴随着这种医学知识的宣传、科普,带来的是人们医学意识的提高。抗战时期,贵阳医学知识的传播是多途径的,利用多途径的方法向贵州人民宣传医学常识。但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办演讲、开训练班的形式虽然不及学校形式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但是,对于广大的市民来说,这种方式无疑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接受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在抗战时期贵阳市设立的卫生处,下设的健康教育委员会还编订了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进行卫生习惯训练以提高儿童的卫生意识。主办中学教师暑期讲习讨论会,研讨卫生事宜,办理夏令营儿童保健会并举办贵阳市各小学卫生队联欢会,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12)总的来说,抗战时期,贵阳市本地的医学教育事业得到了有效发展,促进了貴阳市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
(2)外迁机构和贵阳高等医科学校的建立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中国东部沿海以及北部地区多数城市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攻陷,在这种背景下,大量高校内迁,贵阳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容纳了大量内迁的高校,大大促进了贵州省现代教育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民国27年(1938年)中央医院与湘雅医学院从长沙一起迁到了贵阳,除承担贵阳市民的诊疗工作外,还担任贵阳医学院的教学任务。该院还附设中央护校(中等专业学校),有学生60余人。(13)外迁的医学机构和医学院不仅在贵阳开展医疗救治工作,还积极的促进和参与贵阳医学院的医学教育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贵阳市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民国32年(1943年),中国护士学会总会在贵阳开办私立黔筑护士学校。校长廖月琴。(14)这是外迁机构在贵阳建立的第一个护士学校,该校以专门培养护士为医学教育的主题,为贵州培养了一批护士人才。也促进了贵州医护水平的发展。
在外迁医疗机构以及医学院校的影响下,民国27年(1938年)国立贵阳医学院正式成立并且开始招生,由李宗恩任院长。建院初期,医科各年级学生200余人,还附设中级护士和助产学校,有学生百余人。在学制方面,医科定为6年,护士及助产学校均为3年。全院学生总数400余人,教职员工约200余人。(15)这是抗战时期贵阳市高等医学院校规模最大的一所医学教育机构,在医学人才的培养时间上,该院校规定的培养时间最长,教职工人数也较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贵阳市医学教育的质量。
作为贵阳医学高校的贵阳医学院在成立后,就积极培养贵州省的医学人才。民国31年(1942年)10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后,改附设高级护士助产职业学校。(16)贵阳医学院作为贵州的首个医学院院校,在迁入贵州医学高校的影响下,逐渐步入高等医学教育培养抗战时期贵阳的医学人才行列上。据史料记载:贵阳医学院从民国27年(1938年)3月建院至民国37年(1948年)7月的11年间,医科毕业生共239人,护士学校毕业生105人,助产学校毕业生41人。此外,还办了卫生工程专修科,毕业生17人。(17)可以说,贵阳医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很促进了贵阳市乃至整个贵州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由于挖掘史料的不足,贵阳医学院在培养医学人才上,整个运行结构还有待探讨,比如开设的科目、教学内容、教育经费等都有待于接下来的研究。贵阳医学院虽然刚刚建立,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贵阳医学院为抗战时期贵阳市的医学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抗战时期贵阳市医学教育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高等医学院的建立还是医学职业学校的建立以及各种讲习所的设立,总体来说,在对抗战时期贵阳市医学教育事业都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截止1945年,全省经过考核注册开业的西医师共182人,牙医师及镶牙生25人,药剂师及药剂生18人,…挂牌行医的中医,到1944年共有227人,贵阳一地就有183人。(18)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在贵阳市的医学教育中,不论是中医教育还是西医教育都得到了发展,并培养了大批的中医人才和西医人才。
抗战胜利后,虽然大量的外迁医学院校迁回原地,贵阳市乃至整个贵州省的医学教育、医疗卫生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发展势头不如抗战时期,但不可否认的是,贵阳市民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逐渐接受并且还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工作中,有一例子足以证明人们的这一变化,“本省自二十七年成立卫生委员会后,对于各种传染病,如天花、伤寒、霍乱等,均按其流行季节,积极预防,惟在施行之初,因一般人民,对卫生常识缺乏,进行颇感困难……但经卫生当局数年之努力,一般已深知伤寒、霍乱等传染病流行之可畏,而注射伤寒、霍乱疫苗,实为预防传染之惟一方法,故近年来每届春夏之际,卫生当局派员沿途为人民注射,已能顺利进行,且民众自动请求注射者,亦络绎不绝。”(19)民众由最初的无知、漠视不参与到参与、再到后来的主动参与,这证明了人们的有了医疗卫生意识,并在生活中開始关注自己的卫生状况。得益于抗战时期贵州省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批有医学意识的人民逐渐涌现出来。
注释:
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卫生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05.p98
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教育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01.p98
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卫生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05,p211
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教育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01.p60
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卫生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05,p213
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卫生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05p214
钱允中:《近七十年来贵州的医药卫生事业}).《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二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转引自李娇娇:《抗战时期贵州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卫生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05p85-86
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卫生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05,p103
同上p183
同上
李娇娇,抗战期间贵州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徐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卫生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05,p25
同上p226
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卫生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05,p182
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卫生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05p181
同上p214
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4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412.
何辑五:《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南京印书馆,1947年版,第386页.转至李娇娇,抗战期间贵州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徐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