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人类学视域下的甲骨文考察
2019-04-22刘宗宇
刘宗宇
摘要:在中国古文字中,颇有展现与当时社会状况相适应的原始宗教观念,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在宗教人类学视域下考察研究中国古文字可以更清楚地展现这些朴素的宗教观念。
关键词:甲骨文;原始;宗教人类学;崇拜
绪论
甲骨文真实地记录了先民的生活状况,其中颇有一部分反映出了当时的原始宗教观念。在人类学家看来,宗教是人们“在对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各种经验做出的反应中,以某种方式产生的”[1]。本文站在宗教人类学[2]的角度上,以甲骨文、金文等中国古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某些代表性的文字字形,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四个方向,考察先民的朴素宗教观念。
一、自然崇拜
原始先民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于强大而残酷的自然力只有顺应依赖,由此导致了对于自然中某些元素的崇拜,这种依赖和崇拜被直观地反映在了古文字之中。
1、天体、天象崇拜
宾,“賓”的简写,甲骨文中做 [3],下方的脚从外迎请神,借人形来表示进屋,后引申为主人所敬重的宾客,需奉若神明,礼待优渥。《尚书·尧典》有“迎宾出日”“迎饯纳日”的记载,对初日行“宾”,对没日行“饯”,由此可见对于“日”的崇拜。
虹,甲骨文写作(第1426页),《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言:“在其北,各有两首”的记载,即是指“虹”,像双头龙蛇类的怪物。“虹”与天象变异有关,或雨或晴,于是殷商先民产生了不“实在”的想法,进而迷信,甲骨卜辞中也不乏出虹的占卜条文。《诗经》有云,“螮蝀在东,莫之敢指”,螮蝀即是虹,在原始先民的观念中是不能指点的敬物。
尞(燎),甲骨文作(第1110页),焚烧薪柴以祭天。《说文解字》释为:“从火从眘。眘,古文慎字。祭天所以慎也。”烄,甲骨文作、(第1113页)等形,像投人于火之形。古代有焚人牲求雨的习俗,《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有“夏大旱,公欲焚巫尪”的记载,也就是烄祭的遗风。出于对天的崇敬甚至是畏惧,不仅焚烧薪柴,甚至焚人,可见当时人类对自然威胁的反抗能力的微弱。
申,甲骨文作(第1599页),像闪电屈折的形状,申即电也;后来引申为“神仙”的“神”,可见原始初民因为未知,而对于这种大气放电现象的崇敬。
2、大地崇拜
原始初民对于大地的崇拜常见在甲骨文中,如土、石、水、火等,这些都是包含在大地崇拜的范畴之中。
土,甲骨文中作(第1453页)。先民将这堆起的土看做土地之神,向它祭祀,即“社”的本字,与“稷”联合成大地崇拜的整体代表,后来引申为政权的象征。
王,甲骨文写作(第32页),金文写作 [4]。目前学界主流观点一致认为,“王”字像刃部向下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权威,但是有部分学者,如吴大澂等认为王字从火。从宗教人类学的观点来看,原始人对火的依赖性非常之大,并且因为取火的不方便,火在他们的生活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只有氏族首领才能掌火,于此引申为“君王、权威”之意。
昔,甲骨文中写作 (第725页),从水,浩浩漫漫,浸天沉日,叶玉森认为像洪水,也就是古字。《甲骨文字典》中解释为“古人殆不忘洪水之,故制昔字,取谊于洪水之日。足可见大洪水给先民带来的深重印象。
二、图腾崇拜
在宗教人类学看来,图腾崇拜作为一种原始宗教崇拜是人类早期渔猎和采集两种攫取经济的必然产物。朴素宗教情感使人们异常看重某种能养育他们的动植物,并把自己同它的关系当作一种神秘的无所不在的自然血缘关系,这也是早期宗教人类学提出的“万物有灵”的观点。
文,甲骨文作或(第995页),是一文身的正面人形。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这是图腾氏族或部落成员为求得图腾保护而采取的措施。他说:“图腾氏族的成员,为使其身受到图腾的保护,就有了同化自己于图腾的习惯,或穿着图腾动物的皮毛或其他部分,或辫结毛发,割伤身体,使其类似于图腾。”[5]
龙,甲骨文作 ,闻一多指出,“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俄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伏羲考》)这可能意味着以蛇为图腾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为“龙”。从龙的神奇传说,到甲骨金文中的有角的龙蛇字;从青铜器上的各式夔龙再到《周易》中的“飞龙在天”(天上)、“或饮于渊”(水中)、“见龙在地”(地面),一直到汉代艺术中的人首蛇身的诸形象,反映了先民对龙的崇拜和传承。[6]
凤,甲骨文作 (第428页),与龙一样,被认为是一种神异的动物,《说文》称见之“则天下安宁也”。殷人是一个认鸟为黄天主神的民族。在他们的后裔唱的祭祖歌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足可见先民对于鸟图腾的崇拜。
龟,甲骨文中侧视形写作(第1434页),正视形写作(第1434页)。根据《甲骨文字典》,龟的本义是用龟占卜吉凶。自古,文字就被特权者所用,而具有尊严、神秘的意味。龟是上古时期的书写工具,与文字密写相关,由此,龟成为灵物而受到先民的崇拜。后来演化为趋吉避凶和象征长寿的祥瑞。
三、生殖崇拜
原始先民对于生殖的崇拜源自“來”和“去”两个方向,即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传承,此二者关系到了人类命运的全部。凭借着原始体验和原始冲动,初民本能地对性和生殖产生一种崇拜。
甲骨文中有(牡)和(牝)二字,和分别表示雄雌的性器符号,物人不分。其实是从人自身取象的男性生殖器的简形,衍化为自然一切雄性的标志符号,象征着人类对神秘的生殖器官的庄严审视。考古发现,三角石代表女阴,当有氏族公社初诞时母性信仰的遗风,其实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生殖敬仰的表现。[7]古文字中表示生育的字,都与母性有关,如身的甲骨文作,孕子于腹中;毓的甲骨文作,像母亲生产时的样子......这些代表着生殖含义的文字正是生殖崇拜文化的原初内容。
帝,甲骨文作(第7页)或(第7页),以叶玉森、徐中舒等多数观点认为它表示的是掌管自然的神,表达的是天象崇拜。但吴大澂、王国维、郭沫若等認为“帝”表示的是花蒂。郭沫若认为,“知帝为蒂之初字,则帝之用为天帝义者,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古人固不知有所谓雄雌蕊,然观花落蒂存,蒂熟而为果,果多硕大无朋,人畜多赖之以为生,果复含子......即以帝为尊号也。”[8]帝由生殖(蒂)而祖先(黄帝)而上帝,也从根本上反映了先民对于生殖的崇拜。
四、祖先崇拜
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当原始社会后期父权制确立以后,人们存着对氏族首领和家族长无限权威的敬畏顺从,臆想着祖先强有力的鬼魂会保佑它活着的子孙,于是产生了祖先崇拜,这实际上是生殖崇拜的一个变形。
宗,甲骨文作(第811页),象祖庙中有神主之形,即神主。《说文解字》解释为:“宗,尊也,祖庙也。”由立于野外作灵石崇拜或生殖崇拜的供主,移到了室内,变为受祭的“先王先公”,成为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统一。香港大学教授陈炳良从世界洪水神话中石头变人,石破生子,在圣石旁交合以再造人类等情节,提出石头曾经是生殖器官、力量及活动的象征,[9]由此也可得出祖先崇拜的意味。
且(祖),甲骨文作(第1489页)或(第1489页),且,即祖之初文。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祖妣》中说:“且实牡器之象形。”所谓“牡器”,就是男性生殖器。从人类学的角度讲,初民之所以要用男性生殖器的形象来记录“祖”这个字,是因为在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特别是专偶婚制形成,男尊女卑成为法则后,男子决定生育观念,越来越成为一种公众意识。[10]于是人们便以男性生殖器的形象来记录“祖”这个字。随着社会及宗教形态的发展,“且”转为祖先字,成为崇敬的对象,于是又在其原形上加“示”旁,则“祖”字所象征的祖先崇拜内容就更加明确了。
结语
上古时代,初民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在自然力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因此他们需要寻找某种寄托来发泄这种情感,宗教崇拜便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申小龙先生在《汉字的历史文化认识价值》一文中说:“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汉字成为中国历史的真实而又丰富的镜像。几乎每一个古汉字都可以从字形、字音、字义、字能解读一部分文化史。”甲骨文就像是一块块活化石,成为中国原初先民宗教崇拜的真实镜像。
参考文献:
[1] [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
[2] [美]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703(下文凡引此文献皆同此)
[4] 董莲池.新金文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39页(本文凡引此文献者皆同此)
[5] [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6] 吴玉丽.从古文字看先民的美意识与图腾崇拜.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5)
[7] 赵虹.蛮野文化的追捕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
[8] 郭沫若.沫若文集·释祖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9] 陈炳良.神话·礼仪·文学.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
[10] 暴希明.从甲骨文“后”、“好”、“祖”等字的构形看古代的生殖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