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春节变得越来越没有年味
2019-04-22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8期
一个变化发展的中国,也必将形成变化发展的传统。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写过一本《传统的发明》,他认为那些所谓的“传统”其实是被活在此刻的人不断现时创造的。或许有一天,春节也会成为“被发明的传统”,变成商业逻辑主宰下的“新传统”。
对于春节的变化,该抱怎样的心态?不妨听之任之吧。文化是传承的,也是变动的。商业逻辑往往最贴合市井生活,芸芸众生才是一个节日有多大号召力的最终决定者。想想近些年在国内颇受欢迎的节日,无论本土的还是外来的,传统的还是新造的,几乎都是高度商业化的。这也说明,民俗文化不宜陈义过高、高调入云,它必然要贴合着一些世俗口味,配合著口腹之欲的满足,方能形成有烟火气的文化景观。
这种过程也不是当代才有的。明代张岱描述过杭州的一个节日场景:“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然而,这是一个什么节日呢?是本来颇为肃穆阴森的七月半鬼节。传统本意与现实欲望之间的变幻莫测,可见一斑。对于春节,也不妨抱着开放的心态,它的模式不是被定义的,终究也要透过万家灯火的闪烁,变幻自己的光彩。
(摘自易之《透过万家灯火,春节在发展中变幻光彩》)
点赞
关于“春节年味越来越淡”甚至“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慨叹,近年来一直不绝于耳,一些传统文化的钟情者们甚至喊出了“拯救春节”“挽救传统节日”的口号。易之先生借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的理论,分析了春节发展变化的深层原因,希望人们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和接受春节的发展演变。这则时评写得极富文化气息和学术味道,所举例证和引证材料均出自名家经典,分析鞭辟入里,读来自有一种厚重感。